归因理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启示研究
2019-09-10许珊珊
许珊珊
摘要:归因理论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在洞悉归因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归因理论分析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困境和难题,并对归因理论视角下培养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路径启示进行探析。
关键词:归因理论;就业指导;大学生
一、归因理论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新的视角
“归因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的性质或原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也就是解释和推断某种行为产生的原因的过程。”[1]归因理论是社会心 理学家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提出来的,海德的“归因理论”是关于人的某种行为与其动机、目的和价值取向等属性之间逻辑结合的理论。此后哈罗德·凯利、琼斯和戴维斯、伯纳德·韦纳等社会心理学家先后对归因理论做了系统的研究和完善,其中,韦纳的“三维度模式”归因理论得到了学术界的较多认同。
韦纳提出的“三维度模式”归因理论,将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归结成三个维度和六个因素:三个维度就是指原因源维度——内因和外因,稳定性维度——稳定和不稳定,可控性维度——可控和不可控;六个主要因素就是指努力、能力、运气、身心状况、任务难度以及其他任何有关影响因素。韦纳归因理论创造性地将动机和归因结合起来,并提出“结果归因—情感体验—行为抉择”的分析路径,其亮点在于,将理论研究的焦点转向归因效果问题,揭示了不同种类的归因与人们的动机、情绪和行为变化之间的规律性关系,逐步构建出一个相对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新天地。同时又将身心状况以及其他的影响因素纳入其中,形成六个主要因素,完善了归因理论体系。韦纳还认为,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可见,韦纳归因理论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归纳分析、干预和化解人际交往的问题,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正确找出行为成败的原因,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借鉴。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大学生终归会走进社会中,当前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严峻十分影响青年学生的发展。运用归因理论分析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能够更清晰明确的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更好地对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帮助和指导。
(一)客观归因分析
首先,高校的扩招导致普通高校毕业人数大幅度增加,而社会总体来说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数量没有太大变化,因此导致毕业生数量膨胀,竞争加大;其次,当前的高校毕业生为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这批青年,他们处于特定的独生子女的时代背景,从小被双亲呵护着的温室花朵,生理和心理相对不成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面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式,出现了众多不同心理状态;再次,国内的就业结构总体上出现了地域不平衡和突出性的结构性矛盾;最后,由于就业市场上的供过于求,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学识和应聘职位不相称,并造成了局部的人才积压,导致人才难尽其才,加剧了人才的浪费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性别的要求也导致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等,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用人单位对有无工作经验这一要求过分夸大,增大应届毕业生的择业难度和局限,这些原因也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二)主观归因分析
“青年是时代的敏感者,他们是被时代冲撞和牵挚的前沿主体。”[3]青年大学生最容易受到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首先是就业茫然心理。就业茫然几乎是每个大四毕业生都必须经历的一段心理困惑。部分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时评和专业技能,对一般的用人单位不屑一顾;部分毕业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严重缺乏自信,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能恰当评价自己,但是却没有一个职业的定位,仍然不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由于茫然的心理,许多毕业生不能准确找准自己的位置,也就不能以积极心态去寻找就业机会,甚至于部分毕业生选择放弃就业,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工作。
其次是就業求稳守旧心理。受中国传统观念和家庭的影响,现代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期望依据表现为报酬、工作的地域、工作是否相对稳定、发展机会、专业是否对口、福利、合同期限等方面。因此,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仍然首选公务员、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一些过去的“铁饭碗”单位,因此,也才会出现公务员岗位报考的激烈竞争现象。在一些招聘会上,一些人满为患的大型国企面前门庭若市,而一些求贤若渴的私企面前却门可罗雀。
再次是就业盲目攀高的心理。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安定,生活条件优越,且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呵护,在生活中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同时,有部分毕业生喜欢跟同学、朋友进行比较,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几个单位的优胜劣汰,从而百般挑剔自己的岗位,羡慕别人的工作,有时候会轻易进行放弃,更有甚者,对朋友、同学进行诽谤、造谣中伤等,从而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往状态。
最后是消极依赖心理。当代一些大学生均是90年代的独生子女,很多事情由父母进行代劳,从高中开始,学校、专业的选择基本由家长完成。他们从小养尊处优、在生活上自立、自理能力较差,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很难在用人单位面前充分展示自己,而是想着依靠父母或亲戚的努力为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就业单位。而近年来,也确实有很多家长利用职权为孩子谋取私利,这个现象在冲击廉政的同时,也给广大没有就业关系的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
三、归因理论视角下培养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启示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的心理系活动是存在因果联系的, 在此因果联系的基础上, 个体会进行社会推论, 并对行为进行预期和预测。”[4]因此,成败归因会对之后的行为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归因理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方向,充分发挥归因理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构建合理可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
(一)完善学生个人发展档案,开展归因风格和个性倾向测试
在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中,开展归因风格和个性倾向测试,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风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理想愿望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建立专属于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档案,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依据,为更加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二)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采用多种形式、通过不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教育,增进他们对于归因理论的了解,比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从而客观地评价自己,更加着重于自己的能力提升,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同时,也可以增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再配合开展相关的讲座、比赛等活动,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努力奋斗。
(三)开展特定群体归因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归因风格
在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应针对一些特定的群体进行归因训练和教育指导,如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专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等特殊群体,应针对不同群体的特定情况进行系统地、分类别的归因训练和就业指导。指導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要求、指导、强化、言语反馈和直接指出原因等手段来影响学生归因,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相信,努力使决定学业成绩和就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努力刚好是每个人自身可以控制的。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通过此种方法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就业观念和心态进行干预,从而使他们形成较为积极的归因风格,形成科学的就业观。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归因理论视角下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应用归因理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情况,更好地进行就业指导。因此,在归因理论的视角下进行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必须要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素质和综合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指导,并且在指导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归因理论去影响和指引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
[3]郑大俊,高立伟.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发展问题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12):45-50.
[4]向勇,刘北,刘延书.从归因理论角度谈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分类与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S5):199-201.
[5]闫咏梅.习近平“时代新人”三题[J].理论与现代化,2018(0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