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部分大学校歌变迁及影响
2019-09-10张小亚
摘 要: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藏有民国时期部分大学的8首校歌歌谱原件。这些校歌分别来自于20世纪20~30年代初国立劳动大学、大夏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东吴大学和交通大学8所高校。依据现有文献资料,本文从校歌校名传承大学文化的视角,分三种类型:校名校歌消失,文脉源远流长型;4首仍被当今大学传唱型;校名未变被新校歌所取代型,分别阐述对当今大学文化及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校歌;文化传承;影响
有音乐教育学者研究表明,中国新式学校校歌起源于1896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初名)内的学堂乐歌。民国时期,作为大学文化载体和标志之一校歌受到每所大学的普遍重视。目前,中国大学校史文化兴起一股复古潮流,许多高校重新启用本校民国时期的老校歌。本文介绍了民国时期这8所大学的校歌(谱曲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原件图略)歌词的基本情况,探讨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歌词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理念诉求,并简略分析其价值和社会影响。
一、民国时期8所大学校歌歌词基本情况
1.国立劳动大学校歌
1919年 王景岐作歌,杨仲子制谱
行行重行行,半肩行李一身轻。
长途耿耿依福星,不畏寒暑避刀兵。
自从别乡土,涉水拔山不辞苦。
金石土木我能为,战罢疮痍我能补。
我邦虽旧命其新,重农惠工不黩武。
行行重行行,四海皆弟兄。
百工如林起经营,为汝苍生造太平。
2. 1931年的大夏大学校歌
没有注明词曲作者姓名,歌词如下:
洋洋乎美哉,我大夏缔造光荣;
渊渊乎大哉,我大夏使命崇隆。
懋懋乎佳哉,我大夏气象渊洪。
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建设自由城,
灌输新智,发扬国粹,禹城之洪钟,
鼓铸文化,镕汇学术,万壑朝其宗。
愿我同仁,自强不息!
乾健以为神,如川之流!
与日俱永,进步永无穷!
3. 1931年光华大学校歌
词曲作者未署名,歌词如下:
(1)听我们三呼:光华,光华,光华!
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光华,光华
要同心同德、爱国爱群的光华,光华
努力为学的光华,光华,光华!
要读书运动、爱国运动并进的光华,光华!
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光华,光华!
我们爱护光华!
(2)听我们三呼:光华,光华,光华!
教人好学不倦,深思精进的光华,光华!
要虚怀若谷,允恭允让的光华,光华
培养人格的光华,光华,光华!
捐除私见、大公无我、合力同造光华,光华!
要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光华,光华!
我们爱护光华!
4.东北大学信函以及校歌
1931年东北大学校歌,作词:刘复(字半农),作曲:赵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
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
沐三民主义之盛化,仰青天白日之昭昭,
痛国难之未已,恒悲火之中烧,
东人兮狡诈,北族兮骄骁,
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
苟捍卫之不力,宁宰割之能逃,
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
惟知行合一方为贵,无取乎空论之叨叨。
惟积学养气可致用,无取乎狂热之呼号,
共自通以行達,其自卑以登高……
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
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
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
吾曹!能不奋勉乎,吾曹!
5. 1931年厦门大学校歌 作词:郑贞文 作曲:赵元任
(1) 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
谁与,操钥发其藏?
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
吁嗟呼!南方之强!
吁嗟呼!南方之强!
吁嗟呼!南方之强!
(2) 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
谁与,普渡驾慈航?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吁嗟呼!南方之强!
吁嗟呼!南方之强!
吁嗟呼!南方之强!
6. 东吴大学校歌
1931年东吴大学校歌中英文版
葑溪之西,胥江之东,广厦万间崇,
凭栏四望虎疁金鸡,一例眼球笼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
世界同推重,山负海涵。
春华秋实,声教暨鬟中。
皇皇母校,共被光荣,羡我羽毛丰。
同门兄弟暮云春树,记取古吴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
世界同推重,山负海涵。
春华秋实,声教暨鬟中。
天涯昆弟,一旦相逢,话旧故乡同。
相期努力敬教劝学,分校遍西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
世界同推重,山负海涵。
春华秋实,声教暨鬟中。
7. 交通大学校歌
作曲:萧友梅,词作者不详。
(1)美哉吾校,真理之花。
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
校旗飘扬,与日俱长,
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伦,
启发我睿智,鼓励我热忱,
英俊济跄,经营四方,
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2)美哉吾校,性灵泉源,
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
实业扩张,进步无疆。
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灿烂文明。
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
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8.1931年国立北京大学校歌
1931年北京大学校歌歌词如下,词曲作者未署名。
景山门,启鳣帏成,
均又新,弦诵一堂春。
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
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
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
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二、民国大学校歌的变迁以及文化传承
这8所高校涵盖了民国时期国立、私立、民办和教会性质等多种办学模式的大学。笔者依据现有资料,从校名、校歌传承大学历史文化的视角,将它们划分为三类来分析。一类是校名校歌已经无存,与现代许多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的3所大学。第二类是今天仍然被正式启用和传唱的4所大学校歌。第三类是大学校名未变,民国老校歌已经被新的校歌所取代的1所大学。
1.校名校歌虽已经消失,但文脉绵延至今。其中劳动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校名和校歌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与今天的许多大学渊源颇深。
(1)国立劳动大学。国立劳动大学成立于1927年4月,是国民政府建于上海闸北的第一座国立大学。该校以工读主义为思想和理论基础,倡导通过互助的方法,奉行逐步改良的措施从而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此校历经两任校长,历时6年,分别是易培基、王景歧。1932年国立劳动大学因战事被毁停办,其农学院的农场及一部分图书仪器划归筹建中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系并入国立上海商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劳动大学校歌歌词是王景岐1919年在巴黎时所作,以优美写实的语句表现了学习劳动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理想和深远宽广的抱负追求。歌词苍劲有力,直抒胸臆。词作者王景岐(1882~1941年),闽县(今福州市)人。1900-1912年先后在法国和英国攻读政治学、国际法学等专业。回国后历任北京市以及民国政府驻外国使节等职。1929年12月,任国立劳动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外交部顾问。1941年后病逝于日内瓦。
曲作者杨仲子(1885~1962) 生于南京,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篆刻艺术家。1904年以官费(庚子赔款)留学法国,分别获学士、工程师学位。卒业之后,又考入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学习音乐10年之久。1918年回国,响应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号召,入北京大学,致力于藝术教育事业。1932年,杨仲子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他主张“音乐对于个人是陶养性情,对于社会是移风易俗”;“以音乐的美感去改造社会、改造人生”,对推动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复兴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大夏大学的前世今生及校歌释义。大夏大学是1924年厦门大学300多名师生集体离开厦门大学,到上海后联合在沪9名教授以及社会知名学者成立的一所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主要创始人之一,王伯群(1885-1944),贵州兴义人,中国同盟会元老,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担任学校董事长和第二任校长,集多年努力,将大夏大学发展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尤以建筑宏伟、环境优美、设施较完备和全国成立最早的教育学院而著称。
1951我国高等院校系调整,教育部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基础,在大夏大学原址上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另一方面,19世纪40年代末,大夏大学部分教员及学生南下香港复校,定名光夏书院。1956年6月,平正、华侨、广侨(前身为广州大学)、文化及光夏5所书院合并成立“联合书院”,1963年,联合书院加盟香港中文大学。大夏大学的校歌未署名词曲作者。其歌词内容致力于发扬国粹,崇尚自由,精研学术,自强不息的教育理念与精神追求。这与近现代中国有识之士创办大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3)光华大学。光华大学是20世纪中叶成立于上海的一所民办大学,1925年6月由退出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的数百名师生所创建。“格致诚正”四字为校训。1929年学校设文、理、商三个学院。培养了大批有为学生。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光华大学被化整为零。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法律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现为华东政法大学),而其它文、理科与大夏大学的一些科系合并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
光华大学的校歌内涵,明确办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立德励志和为人处事。号召师生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己任。砥砺“虚怀若谷,允恭克让”的人生信念;德行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学术上“好学不倦,深思精进”;锤炼“爱国爱群”,“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些歌词无不彰显中华民族优秀经典的知识分子家国情怀,在教育培养高层次的大学再次被以校歌的方式得到广泛的认同与传播,配以优美的旋律,潜移默化地叩击着莘莘学子的心灵。
2.今天仍然在被启用和传唱的4所民国大学校歌。这8首民国时期的校歌中有一半,今天仍被所在大学正式定为新时代的大学校歌。即东北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和交通大学的民国时校歌,重新被启用,分别被确定为当今的东北大学、苏州大学(仍沿用东吴大学校歌)、厦门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校歌。
(1)东北大学及校歌。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8—1937年,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1949年,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复名为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东北大学启用的也是歌词稍作改动的民国时期的老校歌。
歌词作者刘复,即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字半农。江苏省江阴县人,语言学家、文学家。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世界日报》副刊编辑、北京大学研究所文史部主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等。
曲作者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近代著名文化大家。1910年为庚款留美第二批留学生,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赵元任学贯中西,兼并文理,音乐方面著有《新歌诗集》《民众教育歌曲集》等书。除了东北大学校歌作曲外,《云南大学校歌》及后文提到的《厦门大学校歌》等曲谱,均出自他的手笔。
这首校歌歌词意境鲜明,积极向上,朗朗上口,充分展示了东北大学的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特定时期师生忧国忧民、发奋努力的精神风貌,反映出民国时期动荡的政治和民族国难当头危亡之际,东北大学人共赴国难、卧薪尝胆以雪国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这首校歌当中的为民族存亡而学习的家国情怀,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建设目标当中,对新时代的大学教育,具有现实的教育启发意义。今天这首歌依然响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大学校园内,其思想和艺术魅力依然带给我们强大精神滋养。
(2)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前身)、校歌及其影响。东吴大学系今天苏州大学和台湾东吴大学的前身。19世纪中叶以后,战事连连溃败使清政府及百姓丧失信心,社会呼吁改革及学习列强之长的声浪日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基督教会来到中国兴办教育事业。1879年起该会先后在苏州创办博习书院、宫巷书院,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1900年三书院合并,扩建为东吴大学,推林乐知先生为董事长、孙乐文先生为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并校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东吴大学原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东吴大学原址改办为苏州大学。
东吴大学的这首校歌,曲作者不详。歌词为当时该校中文系教授稽健鹤先生所做。他曾担任东吴大学学术刊物《学桴》(后改为《东吴月报》》的学术顾问。这首校歌含有学校的地域位置,学校培养优秀卓越人才,成为“人中鸾凤”培养目标。由于东吴大学最初由基督教教会学校,分校遍布世界各地。东吴大学为人类为世界“敬教劝学”激励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努力拼搏,实现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歌词大气磅薄,韵律整齐,用词精当,被新生代大学生誉为最具有韵律性的大学校歌。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大学内原东吴大学旧址及老建筑,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大学作为新的成员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3)厦门大学及其校歌的历史。厦门大学始建于1921年,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校歌词作者为厦大第一任教务长郑贞文,曲作者为赵元任先生。歌词开篇即提出,“自强!自强!”,将厦门大学“自强不息”的校训和大学精神溶于其中,使人迅速了解了歌曲的主題。这首校歌歌词简洁明了,短小精炼,主题鲜明。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时代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将大学求知研学与闽南的佛教文化、海洋依恋情节溶合其中,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涵养了厦大历史上各类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理解和交融的校园文化特色。1920年代初,厦门大学筹委会即决定由赵元任担任校歌的音乐创作,事实和时间证明:中西交融,独树一帜的乐曲创作风格让这首校歌,穿越时光,历久弥新,依旧熠熠生辉。曲调优美而铿锵有力,词曲完美结合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魅力。时至今日,经典而隽永的校歌,激励着师生们昂首自信,奋斗自强,不断向前。
(4)交通大学校歌及传承。交通大学初名南洋公学,1896年由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创建于上海。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1956年交通大学主体迁到西安,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被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由于形势的变化和隶属关系的更迭,在学校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创作和吟唱过多首校歌。2005年西安交大正式启用校史上抗战期间的校歌作为学校正式校歌,西安交大完全启用老校歌,再次传唱。这首校歌创作颁布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难时刻。校歌作为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大学特定时期的发挥自身优势振兴国家的精神追求。具体有三点。其一,歌词所反映的内容与我国当前实施科教兴国、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思想完全一致。交通大学以培养追求真理,繁荣国家的青年楷模为教育目标,要求学子们担负起实业救国、激励热忱、启发民族睿智、为推动世界文明进程而奋斗的社会责任。其二,交通大学发挥自己的强项,学习深厚严谨的专业知识,依托“实学”,振兴祖国实业,来夯实国家根基,进而复兴中华民族。这与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国家当前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其三,一代代交大人以母校为荣,前仆后继,继往开来,品格高洁,山高水长般流传久远。这与当代社会大学教育的发展理念惊人的一致。
这首校歌词作者未署名,学者推断这首校歌的歌词系交通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柱所写。与东吴大学校歌词作者一样,歌词出自本校国文造诣水平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教职员之手,或许只有对母校倾注深情厚爱又熟悉校史校情的本校才子,才最能写出最能体现本校精神追求又耐人寻味的贴切文字吧!陈柱(1890~1944),广西北流人,国学家、南社社员191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是国学大师、教育家——唐文治校长的得意门生。1929年起担任交通大学国文系教员、主任。在校刊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有大量优美动人的诗词歌赋。
这首校歌曲作者萧友梅(1884~1940),广东中山人,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务主任。1929年,由他主持校政改建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毕生致力于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大量爱国思想的歌曲,已辑成《萧友梅音乐集》一书。
3.1931年《北京大学校歌》——消失在北大历史长河中,但长留校友心中的校歌。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北京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多首校歌。现在流传较广的是校歌是周保平词,孟卫东作曲的《燕园情》,创作于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之后。据考证,这首存于西安交大档案馆的1931年北大校歌,歌名为《正宫锦缠道·寄北雍诸生》,为国学大师吴梅所作,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校长主持北大工作时主张采纳的校歌。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南社成员之一。谱曲皆极为精通,对近代戏曲史有很深入的研究。被誉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一些北大中青年校友唱着它竟怆然涕下。一句“文章气节”是打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内心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这也被后代学者普遍认同为北大的老传统、真精神。
三、小结
校歌是学校优良传统与办学特色的象征”。校歌承载着一所高校独特的文化底蕴、教育理念和时代理想与激情,对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和加强社会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优美的语言,高洁的意境,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无不彰显出深刻的人文内涵思想与努力进取的求学精神。本文所涉及的8首民国时期校歌,当下大学无论是老歌新唱,还是旧调新词,或是全新创作的新歌,我们都会发现民国时大学校歌的印迹。民国时的大学校歌除了给我们提供音乐教育启示外,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文化史、音乐史及大学校史等方面均有重要史料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做进一步地搜集整理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1931年征集各大学校歌及来文.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Z].档号:LM-1176.
[2]谷玉梅、李啸.赵元任与厦门门大学校歌[J].交响_西安音乐学院学报.Mar.2016,Vol.35 No.1,39-44.
[3]路暢.巍巍学府,弦歌不辍-略论近代中国大学校歌的内涵和价值[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2012,Vol.35 No.6,138-140.
作者简介:张小亚(1971-),女,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