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研究
2019-09-10沈帆
沈帆
摘要: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整合,以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文化宣传、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发挥教育的引导教化作用,管理的约束推动作用,文化的影响带动作用和实践的催化激励作用,推进“教育铸魂工程、严管强基工程、弘文化人工程、践行励志工程”,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思想政治工作;策略研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校园融入学生,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培养质量,完善德智体美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重要途径。
一、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健康向上的民族心理,良好的民族习惯和礼仪等等。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和育人要求,重点要传承弘扬以下中华传统美德,即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刻苦学习、崇技尚能的钻研精神;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的实干品德;崇德向善、扶危济困的道德风尚;追求真理、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操。
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师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良好习惯,促进学院“三风”建设;形成有规划、有品牌、有载体、有活动、有作品、有影响的工作格局,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影响带动学生,采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二、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
要以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己任,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开展美德教育,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成就学生多彩完美人生;要充分发挥组织功能,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抓好顶层设计,搞好制度建设、安排专项经费、引进培养人才;各部门要通力合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让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学生思想行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三、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
以教育教學、学生管理、文化宣传、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发挥教育的引导教化作用,管理的约束推动作用,文化的影响带动作用和实践的催化激励作用,推进“教育铸魂工程、严管强基工程、弘文化人工程、践行励志工程”,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一)教育铸魂工程。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铸造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灵魂。
1.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日常教育等途径开展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对国家之爱融入日常、付诸行动,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2.传统美德教育。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融为一体,融入课程、教材、教育资源、教育环节,贯穿育人全过程。开设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礼仪教育等选修课程,划设专门类别,规定选修学时。积极挖掘专业教学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契合点,用传统美德教育影响和促进专业教学。组织开展一批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供学术支撑、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
3.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建设中,全面融入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和要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课部建设;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学竞赛、实践研修、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等方式和途径,着力提升教师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全面落实大思政工作格局,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落小落实。
(二)严管强基工程。通过全面、严格的管理,强化学生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筑牢人生之基。
4.严谨的学习习惯。严抓教学巡查督导、随堂听课、出勤考核、课堂手机入袋、诚信考试承诺、专业成绩排名、留级等制度,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努力学习。
5.严格的生活习惯。严抓宿舍内务和外卖禁入校园等工作,每日检查通报、每月考核排名,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树立规范、规则意识,提升集体荣誉感和自理、自主能力。
6.严肃的纪律意识。严格按照管理、考核、评价学生,引导学生以德为先、遵纪守法;规范学生入党、学生干部选拔、奖助学金评定的标准和程序,用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严抓出早操、熄灯就寝、晚归考核、军训等制度,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增强组织观念和纪律、规矩意识,强健体魄,磨炼意志。
7.严明的劳动习惯。在学生中推行“每天劳动半小时”活动,将劳动范围从教室、宿舍卫生扩展到校园等公共区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朴素情感,弘扬“技能伟大、劳动光荣”的美德。
(三)弘文化人工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特色文化氛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文化的渗透影响,让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学生的行动自觉。
8.宣传营造氛围。综合运用网站、官微、校报、横幅、电视台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加大美德宣传力度,创新美德传承方式,大力营造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氛围;结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和国庆、烈士纪念日等国家传统节日和重要活动日,突出孝亲文化、忠义文化、尊师文化、慈善文化宣传力度,在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传承学校的办学传统底蕴和行业特色,宣传校史、校训、办学思路和目标,引导师生增强爱校荣校意识。
9.活动打造声势。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英雄、劳模、工匠等模范人物,举办报告会、演讲会,以模范人物的美德和言行影响带动学生;依托国学经典诵读协会,举办国学讲座,国学经典诵读;通过读书活动和传统礼仪教育等,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培养高尚情操,弘扬传统美德。
10.典型塑造品牌。结合感动校园人物、共产党员先锋岗、先进师生、特殊贡献奖等选优评优活动,挖掘选树一批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先进事迹和优秀人物,培育一批美德教育名师和德技双修的优秀毕业生,打造一批美德传承的品牌活动和项目。每年教师节期间,开展中华传统美德交流展示活动,用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中华传统美德在校园更好地传承发展。
(四)践行励志工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党建、实习、国际交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自觉践行传统美德。
11.第二课堂渲染政治底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参观、实践,见证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宏图;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展学习教育,让学生在回顾党的光辉历史中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誉感,观看感动中国、诗词大赛等优秀节目,传承中华传统的优秀基因,根植拼搏进取、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高尚情操。
12.結对帮扶弘扬互助美德。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工作,结对帮扶困难学生;成立学习互助、生活互助小组,弘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美德。
13.岗位实习成就敬业精神。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勤工俭学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
14.公益活动培养奉献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无偿献血、“学雷锋”志愿行动、植树护绿等公益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鹏,李楠.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8):207-208.
[2]常立权.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北京教育(高教),2012(03):75-76.
[3]杨高.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导报,2012(0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