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有的放矢
2019-09-10王雪超
王雪超
爱国,是一个和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相伴随的概念。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观。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在网络上表达爱国情感成为一种新潮流,如何进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就成为一项新课题。
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焦点困惑
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歪曲解读。一段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凭借网络沉渣泛起,打着所谓“还原真相”“重评历史”的幌子,恶搞、戏说、丑化革命英雄,诋毁革命领袖,企图解构崇高。一些错误观点借助网络隐蔽、便捷、匿名化的特点野蛮生长,在貌似轻松幽默的话语中将爱国主义教育蕴含的正面价值消解于无形,使部分青少年对先前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生质疑,陷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编造的各种谎言和歪曲解读,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加强历史知识、历史观两方面应对。一是重视爱国主义历史教育,特别是近代史、党史和新中国史的教育,帮助青少年对历史客观事实形成正确的认识,引导他们全方位、多视角了解历史,建立起抵制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的知识防线。二是要在辨析中指出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背后的唯心史观,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他们自觉坚持唯物史观,提高思想免疫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通过科学的“理论武器”批判错误的理论。
驳斥损害国家形象的错误言论。当前,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充斥着各种杂音和噪音。某些境外势力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渗透到国内网络空间,以政治笑话、档案解密、娱乐段子、历史反思等形式肆意炮制抹黑中国国家形象的言论,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反复转载、彼此印证,或是经由某些“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为其代言以凸显其权威性和影响力,网罗追随者。这种负面言论在网络空间大行其道,强烈冲击着主流历史观和价值观,对主流爱国主义话语构成严重挑战。一些信息辨别力弱、政治鉴别力差的青少年在叛逆和猎奇心理的驱使下被轻松“俘虏”。对此,必须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驳斥损害国家形象的错误言论。简而言之,要着力于三个“讲清楚”。讲清楚抹黑言论的本质,可以结合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分析这些言论“由谁制造”“靠谁传播”“为谁服务”,揭露其本质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全球霸权的外在表现和话语策略。讲清楚抹黑言论的深层次根源、背景、机理和影响,引导青少年从大格局、宽视野、深层次洞悉其来龙去脉和政治目的,提高信息辨别力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抵抗不良信息和错误言论。讲清楚客观事实,用丰富的客观数据、形象的个案展示、深刻的学理分析,从纵向的历史变迁和横向的国际对比,把中国的发展成就讲够,把发展背后的原因讲透,增强青少年的“四个自信”,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重视平台建设,占领网络阵地
打造网络爱国主义平台。网络是各种思潮和言论激荡碰撞的空间,也是当代青年获取信息和表达爱国情感的重要渠道。政府和高校应该重视网络爱国主义平台建设,目前权威媒体机构已经推出多语种的海外新闻门户或客户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对高校而言,向上,高校可以和官方打造的各種爱国主义网络平台进行合作,与校园网建立连接,实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向下,高校可以动员教师参与校园网的爱国专栏建设,成立教师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团队,对网络群体、爱国主义思潮、话语和动向进行跟踪研究,分析爱国舆情走向,提升校园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号召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在微博、微信、知乎等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上开设个人账号,利用碎片化时间和青少年针对爱国主义相关话题进行互动讨论,壮大主流爱国主义话语阵营。
增加网络爱国资源供给。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增量供给,所谓“增量供给”,并非指传统教育内容的机械搬运和时空移位,而是要挖掘新鲜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行内容整合和形式创新后,吸引青少年关注。爱国主义是鲜活的、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因势而进、常谈常新。因此,除了挖掘中国历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外,必须加大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发现、整理、吸纳,寻找和当代爱国主义主题相契合的爱国人物及其故事,丰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教育资源来源讲,可以充分挖掘本地、本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理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数据库。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兼有接受者和传播者双重身份的优势,发挥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寻找身边爱国故事,发出自己的爱国心声。
创新话语表达,注重价值引导
灵活运用各种话语符号讲好爱国故事。当前网络爱国主义话语呈现表达视觉化和风格轻松化的发展趋势,图片、视频、表情包、声音、流行语等话语符号的出现和大量使用丰富了青少年爱国话语表达形式,甚至出现从线上流行到线下、官方和民间融合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使用了“蛮拼的”和“点赞”这样的流行语,网友纷纷用“习大大萌萌哒”“好接地气哟”来评价,就是一个形象的说明。面对网络话语的新特点和新态势,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在话语姿态上应该放低身段、主动借鉴、因时而进,使用青少年想听、愿意听、听得懂的话,使用青少年正在用、喜欢用的话语符号,提高主流爱国主义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话语形式上力戒简单模式化、教条化,让话语包含的爱国信息以直观、形象、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同时必须注意,过度使用话语符号容易喧宾夺主,导致青少年注意力偏离主题,削弱教育效果。因此,爱国主义话语应在立足客观事实的准确表达基础上,明确话语符号的“附属”地位和“服务”功能,灵活运用各种静态和动态话语符号。话语风格上贴近青少年,既要严肃又要活泼,既要渗透情感,注重情感激发,又要不失深沉,引发深度思考。
注重价值引导培养理性爱国意识。网络既为青少年合理的爱国情感表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为非理性表达提供了便捷的宣泄口。当前网络上青少年的爱国主义话语呈现理性和非理性相互交织的特征,有些深沉厚重,有些激情狂热,甚至某些话语煽动仇外心理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爱国需要理性,行为理性取决于思维理性。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话语加强价值引导。教育者一方面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让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合理释放,另一方面则要培养他们的理性爱国意识,引导其正确地认识网络、使用网络,明确爱国热情的表达界限,防止其滑向非理性甚至演变为现实的违法行动。除此之外,教育者必须培育自身的网络思维,在非理性爱国情感形成的第一时间主动跟进,可以通过时事讲授的方式,强化舆论宣传,主动占领舆论阵地,及时消除非理性爱国情感蔓延的苗头。理性爱国是全社会的共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树立青少年的理性爱国意识,将其转化为热爱祖国、对外友好的正能量,为维护国家安全、展现大国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