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俐:根植特教,润育“无声”
2019-09-10王悦
王悦
1986年,张俐从师范院校毕业前夕,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场残疾人文艺晚会,被深深打动:“聋孩子是多么的不幸,他们虽然听不见,但和健全孩子一样,渴望获得知识,渴望认识世界,渴望正常生活,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帮助。”于是,18岁的张俐毕业后,自愿来到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决心做一名特殊教育教师。33年来,她根植于特教事业,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南昌市启音学校的聋生来自全省各地。孩子们年幼且自理能力差,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时,张俐常常到学生宿舍,帮他们整理内务,把他们换下的脏衣物和床单被套带回家洗干净、缝补好。患有智力和听力双重障碍、性格孤僻的女孩姜玲常被她带在身边,贴心照顾。她还常带生病的孩子去医院,任班主任期间,她抽屉里学生的病历像作业本一样,有厚厚的一沓。
教师教会聋儿学发音说话要付出的努力是教正常孩子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张俐曾带过的一个班共13位学生。为了保证语训效果,她为每位学生安排每天至少20分钟的单独训练,13位学生加起来就是4个多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嘴巴几乎没有休息过,不停地带读、演示口型。长久下来,她总是声音嘶哑,咽喉肿痛。为帮助学生发准音,她用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有时把他们脏兮兮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脸上、鼻旁、脖子上。在教舌根音时,她甚至讓孩子把手指伸进自己嘴里,触摸自己的舌头。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训练,有些学生已经能和健全人正常对话,有的可通过看话进行交流。她带的班是学校的语言训练模范班,经常接待各地的聋校教师听课、学习。
为了完善自身从事聋教育的专业性,张俐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钻研特教理论,先后参与“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医教结合背景下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课题研究。她还曾指导来自江西省各地的近五十名聋校老师的教学与实践。如今,她指导的教师在当地的聋校都是教学骨干,其中有些担任校长或教导主任。
担任校长后的她,重点引导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一技之长。根据听障学生特点,学校开设了美术绘画、瓷版画、缝纫等职业教育专业,逐渐形成“小学兴趣培养、初中技能学习、高中专业训练”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孩子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为了培养聋生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张俐鼓励孩子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要自尊、自强、自信,做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她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知道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在我的帮助下,从无知走向有识,从自卑走向坚强,从软弱走向自立,成为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