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舞蹈阳信鼓子秧歌传承的现状与思考

2019-09-10赵建美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9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保护传承

赵建美

摘  要:阳信鼓子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珍贵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在阳信县历史悠久,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阳信鼓子秧歌集中体现了鲁北大地古老传统的民俗风情,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等节庆表达喜悦心情的重要方式,具有广泛的娱乐性和群众性,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保护传承下去成为当前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阳信鼓子秧歌;民间舞蹈;保护;传承;发展

阳信鼓子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珍贵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在阳信县历史悠久,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阳信鼓子秧歌集中体现了鲁北大地古老传统的民俗风情,现主要分布在阳信县洋湖乡,温店镇、流坡坞镇、劳店镇以及附近周边县的邻村。特别是洋湖乡九十九个行政村中,就有九十一个行政村有秧歌队,基本达到普及。阳信鼓子秧歌队伍角色有伞、鼓、棒、花。人数不少于三十二人,多则上百人。阳信鼓子秧歌舞姿粗犷豪放,动作健美大方,节奏铿锵有力,套路变化繁多,气势恢宏磅礴,有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变化莫测的舞蹈阵势,粗犷豪放的壮士风格,无往不胜的英雄气势,体现了山东大汉的气概,颇受当地群众喜爱,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等节庆表达喜悦心情的重要方式,具有广泛的娱乐性和群众性,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具有重大作用。如何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保护传承下去成为当前急需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阳信鼓子秧歌传承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阳信鼓子秧歌传承发展现状

近年来,阳信鼓子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成为阳信县独特的文化名片,各级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鼓子秧歌的传承保护工作,针对该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阳信县文化馆作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对于鼓子秧歌的传承保护肩负着重要责任。多年来,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阳信县文化馆针对鼓子秧歌的保护传承制定了详细科学的保护计划,多措并举开展鼓子秧歌的传承保护工作。首先在做好日常保护工作的同时,多次组织人员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和掌握鼓子秧歌发展现状以及传承人活动开展情况,做好鼓子秧歌数据库建设。其次,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鼓子秧歌展演展示活动,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激发传统项目发展活力,开展有效的宣传展示活动。每年举办全县鼓子秧歌文化艺术节,新春大联欢等展演展示活动,将鼓子秧歌这一古老传统舞蹈重新展示在人民面前。为将鼓子秧歌表演搬上舞台,文化馆聘请专业舞蹈老师编排了适合舞台表演的鼓子秧歌舞蹈,购买服装道具打造了一支32人的专业化鼓子秧歌表演队伍。文化馆带领这支队伍先后参加了多项赛事,都取得了较好成绩。最后,民间艺术的魅力在于活态传承。文化馆组织开展授徒传艺、传承人培训、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一系列传承活动,将传承工作做到实处,成效显著。

(二)阳信鼓子秧歌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

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虽在阳信鼓子秧歌的传承、展演展示、调研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阳信鼓子秧歌的传承体系较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展演展示活动的增加也让广大老百姓及社会各界对鼓子秧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由于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阳信鼓子秧歌的传承保护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人们的娱乐方式有了更多选择,对于鼓子秧歌的表演热情日益减退;另一方面,进城“打工潮”作为广大农民谋生的主要方式之一长期存在,青壮年长期在外忙于生计,无法参加展演活动,导致传习人群呈现锐减的趋势;三,受经费、队伍人员等方面的影响,鼓子秧歌的宣传展示活动仍需进一步加强。目前,阳信鼓子秧歌传习人群严重不足,表演人群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老师在80岁左右,青壮年长期务工在外,参演人数严重偏少,青少年受学业等因素影响无法系统传习,传承存在断层断代的危险。

二、如何做好阳信鼓子秧歌保护传承工作

(一)政府仍是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从普查到整理归档,从抢救申报到宣传保护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维护者和改善者、资金的支持者、各方力量的整合者。阳信鼓子秧歌的保护传承离不开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国家级专项保护资金为鼓子秧歌保护传承注入新鲜血液,鼓子秧歌的抢救性记录、传承以及宣传展示推广活动才能持续有效的不断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对鼓子秧歌的传承多方协调,出资出力全力支持,为阳信鼓子秧歌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充分发挥传承人作用是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关键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其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有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这些传承人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的“基因”。如果没有了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阳信鼓子秧歌的传承也不例外。阳信县文化馆高度重视传承人的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通过培训、秧歌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聘请传承人进行秧歌的传承活动。通过举办阳信鼓子秧歌文化艺术节等展演活动,调动传承人积极性,激发传承热情,效果显著。我县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贵普为首的洋湖文化协会在阳信鼓子秧歌的传承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大多自幼跟随祖父辈跳鼓子秧歌,掌握整个鼓子秧歌的步法、队形、阵法,表演技艺高超,对秧歌表演有着很深的个人情怀,已近80岁高龄的秧歌老艺人李宝来说起秧歌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鼓子秧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贵普一直热衷于鼓子秧歌的传承保护工作,将县文化馆编撰的鼓子秧歌教材不断推广练习,常年坚持鼓子秧歌的组织传承工作,带动了洋湖乡的十几个村庄重新组织排练秧歌。为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王贵普一有空閑就自己开车到各村教授鼓子秧歌,王贵普在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上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不怕麻烦,不吝力气,行走在洋湖乡的各个村落之间,传授鼓子秧歌技艺。他先后来到洋湖乡的崔楼村、八里坡村、勃李街、于家村、古王村等十几个村庄,组织排练队形、阵法。王贵普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经过他排练和组织的鼓子秧歌队伍多次在全县鼓子秧歌大赛中取得好成绩,让人们再次领略了传统舞蹈艺术的魅力。

(三)多措并举、创新思路是做好保护传承的生命力所在

阳信鼓子秧歌整体气势磅礴,队形变化繁多,整场表演需要时间长、人员多,除去春节期间可以将人员组织起来跳整场秧歌,其他时间由于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人员组织难、人员不稳定等成为制约鼓子秧歌表演的一大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阳信县文化馆多方协调,聘请专业舞蹈编创老师,挑选出精干队员,在保证鼓子秧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将鼓子秧歌精华浓缩成10到20分钟的适合舞台演出的舞蹈。这支精干鼓子秧歌队伍的建成,为今后鼓子秧歌的传承以及宣传展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阳信鼓子秧歌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阳信县文化馆将一如既往,不遗余力的做好鼓子秧歌的研究、传承和宣传展示活动,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特征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7

[2]  吴东.非遗保护的温州样本.浙江文化月刊.2012.12

[3]  苟勇.浅谈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群文荟萃,2012.7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保护传承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