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德育对策
2019-09-10鄢蕾
鄢蕾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国家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此类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及成因,提出解决校园欺凌的德育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欺凌,德育对策
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再次强调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是中小学校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18年4月1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推动形成学生欺凌防治工作长效机制。针对这一热点问题,本文试从德育方面提出校园欺凌解决对策。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
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在校园内实施的侵害其他学生身体及精神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恃强凌弱等。校园欺凌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秩序,对于遭受校园欺凌学生的身心损害更是难以估量和消除。校园欺凌对受害学生的伤害,不仅在于身体损伤,更在于精神上的折磨,受害学生若长期处于恐惧之中,则不能安心学习,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不少恶性事件通过媒体曝光,让人触目惊心。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是校园欺凌产生的内在原因。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忽视家庭教育或者采用不科学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的心灵和思想发生偏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发现有的家庭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缺少德育和说理;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和迁就孩子,使其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对其有求必应;有的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甚至打架,孩子耳濡目染,容易滋生暴躁情绪,给孩子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不科学,家庭环境不健康,对未成年人暴力倾向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
中小学校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要作用,应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道德教育,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性的思想教育对于部分存在暴利倾向的学生效果并不明显,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大辅导力度。
(三)社会因素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关。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对是非善恶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传染,错误崇拜“混社会”的不良人员,迷信暴力解决问题,遇到困难不求助家长与老师,反而求助自己所谓的“朋友”滋扰生事,盲目使用暴力。在现今的网络社会,信息传播和获取变得十分便捷,暴力文化和信息的传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对好奇心强、意志力不坚定的青少年带来巨大毒害,他们错误的模仿学习,最终导致演化为真实的欺凌事件。
三、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德育对策
通过分析中小学校园欺凌产生原因,可以看出,校园欺凌的出现都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和缺失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对于防范校园欺凌迫在眉睫。加强学生道德教育,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
(一)家庭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以身作则,从正面引导孩子成长。一是加强关爱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对于孩子健康成长十分重要,缺乏爱心的孩子很难真正关爱他人,心存爱与包容才能爱护身边的同学。家长要积极发挥榜样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育孩子。二是正确的惩罚教育。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作为家长,需要正确的看待和理性的处理,坚决杜绝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二)学校德育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欺凌也多发生在校内,因此,学校在校园欺凌防范工作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重要角色。中小学校应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在防范校园欺凌中的作用,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变堵为疏,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狠抓思想道德教育。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杜绝错误思想,远离不良事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教育专题活动。二是形成德育工作全校联动体系,教导主任、班主任、科任老师,特别是心理辅导老师,各司其职,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做到时时讲,处处讲,与学生加强沟通,平等对话,在整个学校形成积极向上、远离暴力的良好氛围。三是对存在暴力倾向的学生,要单独辅导,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对象。具体来说,对于部分存在暴力倾向或者有轻微暴力行为的学生,要进行个案分析,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由专门的德育老师进行辅导,并与家长密切配合,扎实开展帮助工作,从正面关怀和引导学生,耐心细致地沟通和交流。
(三)社会德育教育
社会环境对于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相比家庭和学校的德育教育,社会德育的范围和内容更为广阔丰富,从爱国守法、团结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到和睦美满的家庭美德,都是社会德育的范畴。社会应当积极发挥社会德育多层次、全方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加强引导教育,传播正能量,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因此,全社会应积极营造和净化文化环境,特别是对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切实加强管控和清理力度,强化对相关网络营业场所的监管,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健康纯净的文化环境。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与家庭、学校互为补充、互相支撑,共同构筑防范校园欺凌的铜墙铁壁。
参考文献:
[1]邢学慧.中学校园欺凌的德育对策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潘建華.如何提升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效力[J].教师,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