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

2019-09-10黄萱莹蒋礼智

锦绣·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互联网+互联网

黄萱莹 蒋礼智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即将全面普及。从数据上看,我国现已由高等教育精英化转变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步达到每人都能有机会平等接受教育的社会发展程度。我国仍然主张教育要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的共同发展关乎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量增长与质变化的问题。然而,如今的信息化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愈加离不开互联网。为了顺应这一趋势的发展,本文运用定性分析法,在“互联网+”时代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大众化;以人为本;定性分析法

前言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前提和根本性出发点,并且所有的教育者的教育工作都围绕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而展开,让老师因材施教,也让学生能学有所得。同时,又由于加入了互联网的协助,使得教育的开展更加迅速全面,进一步提高整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从而推进人类社会高等教育全面进步与发展。

一、新形势下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

由高等教育精英化转变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如今,我国人口不断增加,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愈加多,教育工作的开展任务也更加艰巨。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使人民素质增强的速度高于人口数量的增多速度,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抑或是进一步达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都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一个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综合水平的衡量指标被称之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据此概念可将高等教育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大阶段。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指适龄青年的高等学校入学率达到15%─50%的量的增长,同时也指高等教育达到改变教育理念、扩大教育功能、使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变得多样化、完善入学条件与管理方式、实时更新课程设置、改善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构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等一系列质的变化。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在古代的中国,重视教育发展的朝代有许多,也因发展教育而创造了许多辉煌;建国前夕,我国社会发展所需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因而被称之为精英,推崇精英式重点培养;新中国成立后,坚持人权平等,于是恢复了高考,培养出更多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与人才;直至现在,人才强国战略上升成为了我国一项重要发展战略,主张人才兴国为核心,为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做准备。由此可见,相对于从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其实,高等教育大众化即高等教育社会化,从根本上源于社会需求。早在2017年,我国教育部发表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给出相关数据并指出: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高达3779万,同时也拥有了高达45.7%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如今从各大高校发展趋势来看,其发展的教育理念各不相同,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以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因地而异。

(三)高等教育精英化转变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冲突

早期的高等教育精英化主要是从多挑一,更精确地说是从原本就数量有限的学生中挑选出更加有限的精英。这比较符合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新中国成立前,能否接受教育成为了某种意义上身份地位的象征,那个时候整个社会的高等教育统称精英化教育。但这并不适用于发展至今的社会主义社会。高等教育精英化对于同等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即是指他们的受教育权利是不平均的,更深层次来说是整一个社会高等教育的不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倡平等和公正,这就说明了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平等和公正的。

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式下,追求的不再是高等教育的“量”的增长,而是高等教育的“质”的变化。在面对每年不断增加的高考生,许多高校都会实行适度的扩招,但扩招的同时会附加上层次化的“质”的要求,从而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的扩招提高了考试的通过率,但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高,例如近年来取消清考,对于学位证发放的严厉制度等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带来的新要求。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走向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走向

于改革开放前,还是处于小规模、低毛入学率的高等教育,如今却发展为了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成为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经之路。各大高校的持续扩招,协助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跨度到大众化,满足了大多数学生接受教育到适应社会,直至融入社会的需求。但从另一层面来看,造成了师资力量的不足与教学资源短缺,导致教学教育工作无法正常顺利进行,不利于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过度的必要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工作的开展、师资力量水平、教学基础设施以及教育的课程内容都得到进一步地改善与发展,这将进一步作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才的有利条件。而且在现下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周围有益事物影响所产生的作用会更大,从而其思维会得到无限性发散,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和思考问题。就拿如今网络上流行的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殿堂当例子来说,利用碎片化、个性化、规模化的模式,帮助学生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产生了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途径。这些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入,为学生们带来了更豐富的学习资源,更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辨别能力与学习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知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途径

(一)将教育教学工作常态化、系统化、信息化,与时俱进

“互联网+”具有广泛、兼容、开放和共享的特点,它能将信息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当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整合出人们所需的各种有用资源。现代化教育更深层次的变革利用了“互联网+”的特点,将教育教学工作常态化、系统化和信息化,与时俱进。显而易见,在“互联网+”时代,想要延续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方式已不可能,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僵硬式管理逐渐凸显出无法有效管理学生的缺陷,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思考问题,令学生自身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运用大数据等网络技术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实时发送到一个管理系统的平台,统一对其进行完善与管理,实时更新教育工作者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们参与到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一步步地完善教育教学工作,让老师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得更加有效性和灵活性,进一步达到师生共创、共享、共赢的学习氛围。

(二)完善基础教学设施,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随着入校在读人数的增加,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例如:师生差距悬殊、新媒体设施供应不足、教学资源紧张等等缺乏教学教育工作所需软件硬件的问题。那么,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做到完善基础教学设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现在却因为教育配套的硬件设施的完善速度与建设程度跟不上学生发展所需而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相结合,从而无法进一步结合研究工作与教育工作。因此,国家政府要给各大高校投入充足的教育资金,帮助高校购置网络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类平台,增加对学生创新创业的鼓励与支持,对学生的创新研究研发进行资金补贴,为学生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同时,需要对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更高的教育要求,坚持立德树人,重视教师的培育质量,强大师资队伍,为培育出技术性人才和知识型人才做贡献。

(三)合理分配各种有限资源,争取有利资源

大自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为自己争取到有利资源是众多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重大任务之一。再者,“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资源都是开放性资源,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这些信息化的现代科技与学生密切相连,开放性资源就隐藏于此,需要学生学会提高辨别不同性质资源的能力,认识、把握并且利用社会发展和资源可循环利用的规律,开辟出一条适合自己、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道路。

结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反映出了国家坚持的“互联网+教育”教育模式,并且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基于我国对教育的重视,本文认为将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发展到大众化,继而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迈进是我国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既要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中“量”的增长,又要同时兼顾高等教育大众化中“质”的变化,从而更好地迈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参考文献

[1]柏佳蓉.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J].广东蚕业,2019,53(03):29-30.

[2]张杰.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精英教育[J].现代交际,2017(05):133+132.

[3]谢晓娟、杨颖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02):187-194.

[4]李卓琳.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影响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9(02):23-24+38.

[5]袁颖璇.“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新型学习方式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106-108.

作者简介:

黃萱莹(1999—),女,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本科在读,专业:市场营销

本论文出刊由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