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生活情境,丰富小学数学课堂
2019-09-10潘华庭
潘华庭
【摘要】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号召教师将生活化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充实课堂教学,这也是当前新课程理念中所极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对此,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的作用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以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4-039-02
0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构建的意义
1.充实小学数学课堂
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其中的知识内容并不多,但是在不少小学生看来,小学数学学科知识难度大且抽象度高。所以,小学数学在教师施教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完善教学设计,需要挖掘教学资源并充实课堂教学,才能降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难度,才能让学生在枯燥单调的知识框架中体验到更多的趣味。实际上,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多是衍生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当前对学生的检测也都是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而设计的情境化问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生活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将生活化资源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来,拓展课堂教学容量,充实小学数学课堂。在生活化情境构建方式下,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学生也将会应用数学观念对待生活,学生的数学观念得以培养。
2.提升学生学习活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对新知的应用能力,多是通过机械习题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强化新知,甚至有一定的题海战术倾向。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的学习乐趣被湮灭,学生机械应付教师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应付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力丧失,学习乐趣降低。然而,将生活化情境引入教学之后,学生代入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新知,从生活化问题中求解问题,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激发,学生的活力得以释放。在融合了实际生活后的数学课堂中,学生面对灵活生动的情境、面对丰富多彩的题目内容,解题过程也不再枯燥、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而有趣。
3.激活学生创意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本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所以,本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发散思维和多途径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而在小学教育中,挖掘生活情境资源、应用生活情境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能让生活化资源起到辅助学生理解新知、突破学生思维禁锢的作用,让学生借助生活机智灵活应对问题,以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功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引入的措施分析
1.生活情境引入,釋放学生活力
一堂精彩的课堂引入,可以瞬间点燃学生的学习活力、释放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加活跃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对此,教师可以应用生活情境构建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既降低新知引入带来的突兀和陌生感,也帮助学生从情境中代入角色,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运白菜》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构建如下教学情境:丰收的季节到啦。家里共种了850颗白菜,超市的运输车不断向外输送白菜。其中李叔叔的运输运走了256颗白菜,王叔叔运走了280颗白菜。你作为家庭中的小管家,对于种植和运输走的白菜有什么问题吗?你能自己解答出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吗?通过如上引入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将自身代入到情境中,向情境自主提问,求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可能部分学生会提出:共计运走了多少颗白菜?第一次运走白菜后还剩下多少颗?第二次运走白菜还剩下多少颗?运走两颗白菜之后还剩多少颗?如上问题的设置,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起来,无论是计算共计运走多少颗,还是一次计算剩下多少颗白菜,这都是逐一计算三位数连减的重要解题方法,都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在以上教学方式中,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的活力大增,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则让课堂变得更加开放。此时,学生可能会基于自己所学的新知、基于自己的能力提出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可能不能将一步到位地提出三位数连减的问题,但是却真切地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同时,生活情境引入的方式,也降低了学生对三位数连减这种相对复杂计算方式的畏难心理,铺垫的知识基础更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夯实了知识基础。
2.组织情境活动,引导学生体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喜欢直接性的知识获得方式,喜欢通过亲自动手、亲身实践的方式探索新知。伴随着学生对活动的参与过程,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新知,在学生的手脑并用中,新知被学生发现、深度理解,这种方式也就让学生的学习乐趣得以增强,新知应用的灵活性增强。对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活动构建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让为学生熟知的活动应用到教学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在动手体验中帮助学生成长。例如,在《角的度量》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此之前从未对角度进行过测量,更是对角度的大小毫无理性的概念。而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单纯识记不同物体角度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时,也很难让学生真正以所识记的物体的角度为参考进行估测角度,数感和空间感难以在这种机械的识记中得以培养。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组织情境活动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知识、增强体验,从感知和体验中感知乐趣。首先,教师为学生发放常见的实物模型,包括滑梯模型、楼梯模型、门窗模型、房顶模型、不同时刻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模型等,并引导学生:请同学们今天作为工程师,测量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角度,独立测量后与自己的同伴分享交流,看谁测量地又准确又高效。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不同模型所对应的角度,逐步积累对常见实物角度的认识。通过这种情境教学活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的数感得以培养。此后,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还可以通过估测活动帮助学生强化空间感和数感。首先,教师为学生呈现不同角度的角,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估测。以小组为单位统一对角估测的答案之后,告知教师并统计每个小组估测的结果。待全体学生估测完毕,教师向学生呈现答案,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测量以检测准确角度与自己估测结果之间的差距。通过如上测量和估测等活动的引入,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升了学习兴趣,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得以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3.设置开放问题,训练学生思维
数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中,能够以开放的解题形式求解数学问题。只要这种求解方式是准确的,最终的答案还是完美地契合。当学生能应用多种方法求解同一问题,最终获得统一答案时,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以逐步增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求解数学问题,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新知探索兴趣。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时,便可以引导学生以开放性的活动进行探索。在活动中,教师将不同颜色的三角形模型发放给学生,并创设生活情境性问题:如下几种颜色的模型是该工厂车间的零配件,李师傅在生产这些不同的零配件时,发现了三角形角度的重大秘密。你能猜想并帮助李师傅验证他所发现的秘密吗?随后,教师向学生发放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给学生充沛的探索资源以帮助学生探索普遍规律。在教学中,教师不约束学生的探索方式,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頭脑风暴,从丰富的方式中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的首选将是应用量角器进行测量。第一次测量之后,学生发现:不同颜色、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其内角和都是相等的。此时,学生初步建立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认识。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更多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去检测自己初步的猜想是否准确。此后,学生开始通过撕掉三角形的三个角进行拼凑、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式进行验证,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习活力也在此过程中得以释放。
总结
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后,数学知识不再是单纯的数值、字母和图形,而是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同时,生活资源也能帮助学生有效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辅助学生理解探索新知、解决生活问题。对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便可以通过引入生活情境、组织情境活动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以实现课堂容量的拓展和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李勇秋.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125.
[2]韩倩.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学周刊,2019(2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