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问题学生的转化探究
2019-09-10丁敏
丁敏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之外的世界愈发繁荣而复杂。长期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由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面对外界的种种,充满好奇的同时又缺乏清晰的辨别能力,从而出现诸多不良行为,严重的发展成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转化一直是学校、教师、家长的头疼问题,其中行为问题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学生类型。本文就行为问题学生的转化提出具体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 行为问题学生 行为问题学生的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4-189-01
0
一、认识行为问题学生
结合关于“问题学生”的各类研究文章,发现从班主任制度建立以来,关于问题学生的关注度一直很高,给出的名称也多种多样,如差生、后进生、学困生等,甚至还有“刺头”这样的说法。我认为问题学生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行为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和道德问题学生。其中行为问题学生所占比重较大,主要表现为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纪律意识差,意志力薄弱。
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12岁到20岁是从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这一阶段大致对应我国学生的初中和高中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青少年不能完成对自己身份角色的认同,获得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混乱。欧文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我认为青少年获得自我同一性成功与否不仅与自我认知能力的高低有关,还与外界环境有极大关系。学校制度、教师教学教育方法、同学之间的相处、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都可能引发学生出现行为问题。
根据学生活动的场所,我将行为问题学生的常见类型分为三种:课堂问题行为、家庭问题行为、日常问题行为。
1.课堂问题行为
好的课堂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讲话或举动,破坏正常的课堂秩序,影响教学进度。不仅个人学习和生活出问题还会产生不良的群体效应,形成不良班风和学风。
2.家庭行为问题
传统家庭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还有子女构成,良好的家庭氛围需要一家人共同的付出与守护。部分学生在学校里表现得开朗大方、乐于助人,但在家中懒散、任性。关上房门后,一整天对着手机或者电脑,不和家人交流,不参与家庭活动,动辄吼叫摔打或漠视不理等。
3.日常问题行为
发生在课堂和家庭之外的不良行為,都将其归于这一类,如抽烟、喝酒、打牌、沉迷上网甚至打架斗殴、吸毒犯罪等。
二、行为问题学生的转化对策
下面,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为问题学生,我根据自己的经历,介绍几种转化对策与案例。
1.巧立规矩,严而不死
相信很多班主任都在校规下制定了相应的班规,各种“严禁”、“不准”。以期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但往往有少部分学生在“高压线”下不断试探,出现各种问题行为。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不应该在班主任的“独断”下产生,要体现集体性原则,让教师、家长都参与进来,发挥班集体的主动性,畅所欲言,共同制定。制定出合理制度后还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教师、家长相互配合,学生们互相监督,奖惩结合。这样家长对教师的教育理解度会更高,学生对班主任的教育也更服气。
2.巧用标签,适时赞美
埃里克森认为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天性,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将目光锁定化为一张张红色的标签,使学生朝着标签靠拢。
曾经我班上转来一个其他班主任谈之色变的学生小洋,冲动好斗,拉帮结派。经过多次观察,发现他本性不坏但往往难以控制自己脾气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经过多次谈话,他慢慢说出了心里话,之前的班主任都认为他高中毕不了业,是问题学生,总是跟家长告状,其父亲脾气暴躁,回去就拳打脚踢,所以对班主任很厌恶,对自己也没有信心。当我发现有外班欺凌的我班同学,他第一个站出来劝阻时在班里公开表扬他富有正义感、关爱同学,听惯了批评的他还显得有些不好意思。私底下我赞扬他口才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对他提出新的要求,希望他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小团体变成班级大团结。此后他总是热心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虽然偶尔还是有反复,但加上任课老师的配合,他不仅顺利毕业,还去了自己喜欢的大学,现在已经在大学里开始创业了。
3.认真聆听,共心共情
罗杰斯认为共情就是体会并且认同他人内心世界的态度和能力。中学生具有独立的意识,急于摆脱家长、教师的约束,证明自己。部分学生认为长辈不能理解自己,有代沟,把长辈排除在自己的圈子外。甚至认为和教师、家长对着干才能证明自己长大了。
班里有个女孩叫晓璇,很爱笑爱闹,总爱故意说一些大胆的话,做一些大胆的举动,大出风头。母亲来看她的时候总是把头转向一边,不爱搭理,引得母亲眼圈发红。经过两次长时间的沟通,才发现她父母不和,母亲懦弱,父亲对其缺少关心。她对母亲怒其不争,对父亲有怨言,但是又渴望父亲的关爱,所以习惯了故意制造麻烦,引起他们的关注。面对泪流满面的她和她的经历,我没有发表看法,只是缓缓地诉说我青春期的经历,然后让她帮我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平静下来,静静思索,慢慢的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同时请求我对她严厉一些,督促她改变。我也就晓璇心里担心的问题与她母亲进行了沟通,后来她母亲悄悄来找我,告诉我晓璇又像小学时一样,回家跟妈妈说学校发生的事了,不过口头禅总是“我们老师”。在学校她不再把精力放在穿着打扮上,而是拿起书本静静看书做题。同学们都说晓璇转性了,向学霸道路发展了。
行为问题学生,只是学生的部分行为不当又具有反复性,不代表学生就是“问题生”。教育工作者要有足够的爱心、热心、耐心,将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齐抓共管,才有可能将行为问题学生的不当或不良行为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