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运用”根植于语文教学之中
2019-09-10郑秀林
【摘 要】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突出语言运用教学。教师心中要有语言运用意识,时刻渗透语言运用观念,充分利用语言运用因素,本文从“字、词、句、篇”出发,探讨语言运用的策略,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运用教学;语言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0-0175-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语文教学要突出“语言运用教学”,那么,如何进行语言运用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心中时刻要有语言运用意识,要时刻渗透语言运用的观念,充分利用语言运用因素,培养学生语文生活能力,让“语言运用”根植于语文教学之中[1]。
一、从字开始,找准语言运用起点
语言运用包括运用言语技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合理、妥帖、正确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加以整理应用。笔者经常从字入手,找准语言运用的起点。在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环节后,一般会设计一两题选择题,考查学生对音、形、义的掌握情况。如教《凡卡》这课,教师设计了“我会选”题目:
1.下面读音哪组是正确的( )
dú zhōu chāi
A 毒打 稀粥 揉搓
kēng yē jiǎo
B 暖炕 抽噎 打搅
mā ái piě
C 摩平 挨打 撇嘴
2.為下列句子中的“打”选择恰当的解释
A殴打 B举,提 C买 D派,命令
(1)伙计们常常打发( )凡卡上酒店打酒
( );(2)可怜的凡卡经常挨打( )。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仅会读,会写,还要会运用,真正把语言运用落到实处,也把考试和阅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品味语言,夯实语言运用基础
词语是有灵魂的,是有温度的,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表情达意,有时会给人无声的享受,给人美妙的画面感[2]。
如教《老人与海鸥》时,可抓住“抑扬顿挫”词语进行教学,在品味词语的过程中体会老人与海鸥的深情厚谊。
师:老人是怎样呼唤海鸥的?请一位同学来呼唤一下。
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这位孩子的呼唤与老人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老人是抑扬顿挫地呼唤,而他的呼唤是没有感情的。
师:请问“抑扬顿挫”是什么意思?
生:声音很好听,有高有低,有停顿。
老师: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真棒!现在谁能来呼唤一下。
指名一学生读。
师:这次学生的呼唤就好听多了,有抑扬顿挫的感觉,那一个个名字就像一首优美的歌谣。全班一起来抑扬顿挫地呼唤一下。
师:现在谁能用“抑扬顿挫”说一句话呢?
生1:他读书的声音真是抑扬顿挫,让人百听不厌。
生2:他的演讲抑扬顿挫,吸引了不少听众。
教学“抑扬顿挫”时,先让学生试着读,和老人比一比,说说老人是这样呼唤的吗?如果不是,那是怎样呼唤的呢?老师不必讲太多,学生立刻心领神会,并能联系上下文,抑扬顿挫地呼唤起来。此时学生已体会到老人是把海鸥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心在呼唤,也让学生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厚意,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再让学生用这个词语说话,从学到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运用技能。
再如教学《花的勇气》时,“翻天覆地”这个词语比较抽象,该怎样让学生明白呢?笔者先出示一幅图画,上面都是青青的草地。再来一幅画,开满了各色的小花。通过直观的对比,学生很容易明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来观察这个词语有什么特征,一看就知道含有反义的词语。谁还能说说你积累了多少这样的词语。这样抓关键词语,让学生由感知到理解,再到积累运用,拓宽了认知的范围,赋予语言教学丰富的内涵以及应有的高度。
三、仿写句子,习得语言运用方法
语言运用教材特别重视“举一反一”的语言形式模仿,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方法,迁移到语境中进行仿写,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如《匆匆》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瞧!多美多朴实的句子,读着读着,那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时光的流逝仿佛就在眼前,抽象的时间瞬间变得触手可及。于是,笔者也让学生仿写句子,因为有了生活的依托,学生的句子精彩纷呈:
玩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鼠标边过去;
写作业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前过去;
跳皮筋的时候,日子从脚尖中过去;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欢笑声中过去;
哭泣的时候,日子从眼泪里过去;
……
瞧,把学生仿写的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了,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了。
这样让学生在找出语言的规律后再进行仿写,从扶到放,形成语言运用能力,日积月累,坚持训练,相信语言运用教学定能步入理想境界。
四、读写迁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即使积淀了语言运用经验,即使有了语言表达规则,如果缺乏迁移式的运用,学生的语言能力依然会在原地踏步,难有实质性的提升。为此语言运用教学的每一堂课,都要积极地创设一定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语言规则,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通过语言历练,变积累的语言运用理念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技能[3]。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虚实结合是文章的主要特点。课后,笔者给孩子留了作业:本文先写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这是实写;后写小女孩擦燃火柴产生的幻想,这是虛写,虚实结合,相互对照,更形象地表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请你尝试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从一个动物的角度,写一个反映环境污染问题的片段。
借物喻人是《桃花心木》的写作特点。学完课文后,笔者让学生从下面事物中选一种,采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伞 小草 橡皮 露珠 苦瓜 蓝天
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学习语文,不仅要知道课文写什么,还要知道是怎样写的。学生可以模仿课文的遣词造句,模仿课文的表现手法,模仿课文的谋篇布局,但更应该创新,突破模仿的局限,举一反三,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乐写,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语言运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只有想方设法打开“语言运用之灯”,才能照亮语文课堂,才能让语言运用根植于语文课堂中,才能实现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语言运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郁蓉.强化“语言运用意识”打造“语言运用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3(8).
【作者简介】
郑秀林(1971~),女,福建省仙游县人,汉族,大专,职称:一级,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