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文经典阅读在大学药学教育中的作用

2019-09-10邹晓青彭圣明李娟杨春光

高教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邹晓青 彭圣明 李娟 杨春光

摘 要: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药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建全药学人才的人格修养则是新形势下药学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人文经典的阅读,不啻为健全药学人才人格修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人才培养;人格修养;人文经典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4-0078-03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e people-oriented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It is an urgent problem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 establish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of pharmaceutical talents. Strengthening the humanities classics reading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perfect the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of pharmaceutical talents.

Key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humanities classics

著名药理学家吴春福教授曾提出,传统的药学教育思想,概括来讲,一是“见物不见人”,以药物为中心,不是以学生和患者为中心;二是单纯的知识、技术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1]。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导致我国药学毕业生缺乏人文精神,既漠视对服务对象人格的尊重,也疏于对自身修养的加强,难以满足社会对药学服务人才的要求。药学毕业生毕业后作为直接服务于患者、服务于大众的复合型人才 ,不仅要求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也要求有健全的人格修养。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药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建立药学人才健全的人格修养则是新形势下药学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前哈佛大学校长,前美国财政部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就大学的使命谈到,大学最根本的使命是传承人文学科学习研究的传统。他认为,对一所大学来说,最重要的使命应该是每代人都加强人文学科研究,加深对美的理解和对自身的理解。他说到,我们必须使人们了解自身、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他们所与之交往互动的其他文化,唤醒人们心中对美的感悟。他强调,大学绝不能因为热衷于低层次或以营利为目的的其他各种活动,而放弃大学最根本的使命,否则,就将“葬送了人文教育的薪火相传,一切将覆水难收”。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就是在不断地提醒哈佛学子们,需要通过不断回溯经典,通过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友,通过经常与这些思想大师们对话,来获取精神的滋养和灵魂的洗礼。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王阳明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如何唤醒我们心中对美的感悟?用什么来滋养我们的灵魂?又如何养其心呢?我以为,加强对人文经典文本的深度阅读,无疑是健全药学人才人格修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人文”二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易经》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具体来说,“人文”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本对人进行教化,从而建立起一种有秩序的理想的社会。以人文来化成天下,一方面它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另一方面也重视运用礼、乐对人进行培养。在西方,“人文”一词最早出自于拉丁文“Humanita”,特指人性、教养。近代以来,“人文”主要是跟“科学”相对应。人文的对象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也就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它需要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也可以说需要回答人生应当怎样过才有意义这样的问题,目的是提供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关怀人性的世界,塑造理想的人,健全的人;而科学的对象是外在世界,也就是自然世界和物质世界,它需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目的是提供效率理性,其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通过认识自然规律,来发展生产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2]。

我国最早论及经典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里:“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法国著名批评家圣伯夫认为:“经典必须能丰富人的头脑和精神,使人接近道德的真理,其表现形式宏大精美,既独特又具普遍性,可以为任何时代的人所欣赏。”人文经典是人类经验的精华,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认可,已成为人类面对前行中问题的价值资源,是人类面对各种精神危机、价值需求的精神资源,更是年轻学子用以滋养灵魂、养其心、感悟美的情感资源。人文经典往往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和普遍的问题,它们思想深邃、结构雄浑庞大,它们跨越时间和空间,留给人们永恒的真理。阅读人文经典不仅能扩大和充实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塑造自我、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在提高我们语言运用和鉴赏能力的同时,使人增加享乐的、同情的、了解的能力[3]。每一个民族的人文经典都深刻影响了该民族的思想变迁和文化发展,四書、五经、一楚、一语、唐诗、宋词等经典铸成了汉民族的思想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吠陀》、《奥义书》、佛教典籍形成了印度文化,《古兰经》塑造了伊斯兰文明。经典对于每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与引导作用,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标识。人文与医学都蕴含着极为深切的人文关怀与丰富的生命信仰,自古以来两者就水乳交融,使得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瑰宝之列,且始终流彩众芳,推陈出新。

自古精于医者,多精于文,而精于文者,亦精于医。医儒相通。许多文学造诣极高的文人学士具备精深的医药学知识,如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均通晓医药,其诗作也多有描写医药疾病者。同样,也有不少名医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在文学上也颇有成就,如著有《肘后备急方》等的医药学家葛洪还写有《西京杂记》等作品;著有《本草经注》的医药家陶弘景擅长文学札记,著有多篇写景作品都为传世佳作。传世的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饱含着大量的医药学知识,以《红楼梦》为例,书中涉及医药知识的文字达5万余字,其中中药方剂45首,涉及中药125味。现代文学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很多作品中对于中医药理论以及中药方剂等有着非常细致的描写[4]。

中国古代很多医药著作也颇具文学色彩,为了使文字艰涩而古奥的中医药著作更加浅显易懂且朗朗上口,很多医药著作采用具有文学特色的诗词歌赋体裁。如药学入门书《汤头歌诀》,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便于初学者习诵,《雷公药性赋》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为使枯燥晦涩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许多有名的医药学家,将大量名目繁杂的中药名撰写成“药名诗”“药名词”“药名曲”“药名戏”“药名联”“药名迷”等,实属匠心独运,趣味盎然。

自古医儒相通,而多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现今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表现在知识结构单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摄取,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方面的素养,缺乏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同时也表现出缺乏价值理性,在价值选择上缺乏社会责任感,过于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呈现出个人化和功利化的趋势,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表现淡漠。另一方面,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阅读量严重不足以及浅阅读。在世界读书日,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就“大学生阅读情况”话题,对全国高校454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学生表示喜欢阅读,然而超五成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足一小时,有近一成的大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为零。“手机免费阅读”成学生主要阅读方式,近七成学生最喜欢的阅读类型为动漫幽默类和网络文学类书籍,超过两成的大学生最喜欢阅读报纸杂志。这种现状不能不说是这个“快餐文化”时代的悲哀。

美国《纽约》杂志资深电影评论家大卫·丹比在他的《伟大的书》中深刻地揭示了普遍存在于当代阅读者当中的“阅读困境”,“我读得很多,但大部分我读的东西是新闻报道、专题文章、评论,……我已不再是个读者了,我不再有认真阅读所需要的那种专注力或纪律性了,我已经成了只读新闻、时事以及各种各样杂文的读者。……我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却没有原则;我有本能,却没有信念。我的记忆力正消失于媒体生活的迷雾之中,我是个看生活而不是过生活的人。”[5]正是深刻认识到各种“快餐式”媒体对于“阅读”的扼杀,大卫·丹比痛定思痛,决心逃离媒体。他回到哥伦比亚大学,与青年学生一起重新阅读那些曾经滋养过、感动过、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伟大的经典著作,从荷马、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一直读到伍尔夫,并且写作了一本读书笔记——《伟大的书》,记载了他对那些旷世经典的体悟。大卫·丹比从现代媒体的包围中回归到经典本身的心灵皈依之路,提醒我们,现今流行着的读报纸、读杂志以及花大量的时间浏览互联网等等行为,都是典型的“伪阅读”,像这样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本身只能造就越来越多的“文化虚胖症”患者。而只有从对经典和大师的阅读当中,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和失落了的人文精神,也才是我们需要的“真阅读”。由此看来,面对媒体时代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苍白、越来越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像大卫·丹比一样回到人文经典中,不失为一种正本清源的途径[6]。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作者徐贲教授在书中指出,人文教育是基于独立思考、判断、价值认可、尊严意识的,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说理和对话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升。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人文教育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比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知识观的转型,便捷的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人们信任的“人类知识总和”。人们的知识观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千百年来被广为推崇的“学富五车”在巨大的知识信息面前也已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高等教育必须超越“大学”本身,除了为学生提供基础的学术知识外,还必须教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和处理专业领域以外的,涉及个人内心平衡、价值选择、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7]。英国哲学家尼古拉斯·麦克斯韦提出,大学需要以提升“智慧”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这是一种特别需要由价值和意义来导向的求知过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探究并认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爱因斯坦说,“人类真正的智识表现为想象,而非知识”,这样的想象离不开善良的意愿、积极的意义和好的价值观。而要培养善良美好而积极的想象,我以为非从人文教育所不能获得。美国威斯理安大学校长迈克尔·罗斯在《超越大学:博雅教育何以重要》一书里特别强调“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心智解放和成长”[8]。试想,如果接受了充足的人文经典的滋养,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这些“天之骄子”还能犯下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吗?我们的大学校园还会有那么多沉迷网瘾的大学生吗?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阐述了我国古代医药工作者贵“人”的职业精神。其贵“人”,既在于以病人为贵,也在于以健全自身的人格修养为贵。而要做到贵“人”,加强人文经典的阅读,不啻为最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施特劳斯说:“人文教育就是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希望我们的年轻学子能够轻轻推开经典的大门,广泛涉猎各类人文经典,从多样性的阅读经验中,获得对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等“人文问题”的普遍概念,并能结合个人的人生观察和体会,在尽可能广泛的知识范围内,多角度地反思。希望我们的年轻学子,通过加强对人文经典文本的深度阅读,得以昂首立于天地之间,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宏愿。

参考文献:

[1]吴春福.关于药学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4, 20(2):12-15.

[2]天狗的博客.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EB/OL].http://blog.sina.com.cn/u/1911130121.

[3]吴其尧.阅读文学经典提高人文素养“SISU经典阅读伴你行”系列讲座[Z].

[4]清佑的自留地的博客.中医药文化之文学况味[EB/OL].http://blog.sina.com.cn/u/5562520750.

[5]大衛·丹比.伟大的书-我与西方世界不朽作家的历险记[M].曹雅学,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6]大卫·丹比的经典阅读周英杰思想录[EB/OL].http://yingjiesixiang.blog.sohu.com/.

[7]徐贲.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0.

[8]迈克尔·罗斯.超越大学:博雅教育何以重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03.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