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研究
2019-09-10周鹏宇
周鹏宇
摘要:随着时代飞快的发展,我国也深入的开展对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逐渐走向一种以社会公平为基础的资助高校贫困学生的模式,保障那些条件困苦的学生可以有学上,国家资助育人的这种模式更具体的体现出了教育的公平制度,有利于贫困的大学更好的受到教育。本篇文章就以大学中家庭条件比差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资助育人的制度具有的优势进行分析,并且建立完善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的新体系,彻底解决大学生求学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资助育人”的新模式;贫困大学生资助
前言: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是,高等教育已经接近大众化,在其过程中做好高等院校资贫困大学生的工作,已经是实现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了,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的意义是维护教育的公平与促进社会的和谐。在当下,把资助工作的重点放在公平和效率以及大学生的发展上,相关部门也在不停的完善和改革资助的策略。各大院校也在根据政策的实施情况不断的更新资助的策略,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成才的目标。怎样可以满足贫困大学生的现实要求,把资助工作如何做到更合理,这些问题依旧是相关部门值得研究的热点。
一、“资助育人”策略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在逐渐大众化与不断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建设完善一种社会公平模式,是贫困学生资助模式的基本导向,这样可以保障学生不会因为经济的问题导致辍学,这样资助育人的模式把教育的公平机制体现的淋漓尽致,继而完成大学生成长需求的模式。针对我国的高校的对学生采用的“资助育人”制度来说,首先建立了系统化的资助模式把奖、助、免、勤、贷五项制定落实完成,例如国家助學金和国家奖学金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学金模式的资助,完善社会帮助模式和获取助学贷款的渠道比较通畅,还有每个高校建设贫困补助与贫困学费减免以及勤工俭学等的制度,对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大幅度的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的压力。在我国资助贫困学生的制度,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助学贷款与助学金,资助的实施覆盖已经非常的全面了[1]。但在现实情况看,资助资金分配的合理程度,能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否符合大学生在生活过程中的需求,资助模式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动力与潜能,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国教育有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重点,也需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2007年我国颁发了有关贫困大学生资助的政策并且指出,一定要增加资助的力度,采取拓展的资助方式,资助的新内涵是培养人才。高校要把资助的政策为基础,还要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与关怀,这样可以符合学生不同的需求。在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开展的资助工作是把物资发放到学生手中,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与精神的引导,这种资助的模式在方法上还是不够成熟的。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都是比较成熟的,采取资助的措施不能只体现在物资的输送方面,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引导与心理上的教育进行精神层面的资助,让当代大学生树立回报祖国、回报社会、不断进取的精神。
二、目前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的工作比较复杂
贫困生认定的准确程度决定着资助工作落实的质量。我国当下的情况是,教育部门对贫困生的认定的依据是:学生提交的当地民政开具的贫困证明。但很多的当地基层部门对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不是很了解,还有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审核不够准确,获取贫困证明很容易。与此同时,地区的不同贫困标准的审核也是不同的,就算在一个省的地区也会存在经济差异过大与消费水品不同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提交的贫困证明也不是很具有说服力,带给教育部门的认证工作很多的困难[2]。除此之外,在贫困生认证过程还要进行公开学生的家庭情况,展开全班投票机制,甚至还要进行贫困演讲,暴露学生的家庭隐私,处理不好就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带来心理的阴影。
(二)无偿资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
在当下,高校的资助工作开展的方式很单一,大部分的资助都是无偿的,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资助的额度比较大,导致学生懒惰的不良习惯,让学生不愿意去改变现状,有些学生还会提交假的贫困证明,违背了资助的意义。
(三)提高精神的资助
高校长期缺乏政治教育的精神资助想象,资助大部分都是提供物质的帮助,缺少精神层面的资助与扶持。部分大学觉得自己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存在感恩之心,用获得的资助进行奢侈消费,不利用在学习方面,不交付学费。还有些大学生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这类大学生都有着精神上的贫困,需要高校进行精神层面的资助。
三、高校资助的新模式
(一)贫困认定准确的机制
可以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大学生得到国家的帮助,首要任务就是把贫困认定机制做到完善。光凭借当地有关部门出示贫困证明不可全面反映出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为此,贫困的认定应该制定三级认定流程。高校每个学期开展对大学生的贫苦调查,每个学生提及贫困证明时要根据学生的日常消费,评定贫困学生,然后进行贫困等级划分,高校再结合家庭的多种情况综合评定贫困学生,完成贫困认定工作。对于提交假的资料与挥霍金钱的学生,应该采取追回资金与取消资助的评选资格的方法。另外,还应该把贫困大学生的动态建立成数据库模式,及时的更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二)资助工作结合励志与诚信教育
我国的资助事业不光是为了解决学生的上学、生活等问题,更核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无偿的资助会让学生产生贪婪、懒惰等行为。所以高校在资金资助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彻底的从精神上也脱贫,让学生在平凡的日子中不断的努力,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大学要举办一些关于诚信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变成注重承诺的人,促使学生对社会与学校以及家人抱有感恩之心[3]。
(三)帮助提高贫困生的各项能力
要想培育出有能力、有思想的人才,就要提高资助育人的效率工作,高校应该开辟新的道路,把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自身动力,促使学生全方面的脱贫。比如,开展“四个一”活动,要求贫困大学生进行一项体育运动、阅读一个小时、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精通一项专业技能,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
结论:由于每个高校的政策和资源的不同,导致资助学生的资金金额有所不同。在我国当下的情况,国内大部分的高校都采取扩招的政策,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呈增长的趋势,要想更合理的帮助大学生,一直是有关部门研究的重点问题。本通过分析现阶段资助的现状,构建了新的“资助育人”模式,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彭艳.“微时代”下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08-109.
[2]张瑶,樊志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的实践初探[J].西部素质教育,2018,v.4(10):103-104.
[3]狄娇,姜俊玲.贫困大学生“四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探析——基于提升育人效能的视角[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0):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