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的原因、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2019-09-10刘涵
刘涵
摘 要: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全球化经济的影响,快速城市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同时,快速城市化不可避免地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些显著性的弊端:出现严重的“城市病”、大城市底层人民生活窘境、部分国家出现“虚假城市化”。本文通过运用中国、巴西等国过快速城市化的案例对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的原因、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于出现的弊端分别从大城市、小城市、农村出发,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本国的快速城市化给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 原因 问题 政策建议
一、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出现的原因
(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随着教育在全国范围的普及,农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同时他们面临着养小和养老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去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青壮年群体大规模进城极大地促进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
(二)全球化经济的推动
全球化推动了各个国家的专业化生产,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特色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国际资本的流入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资源和劳动力的需求量,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货物劳务的输出增加了国内的就业岗位。进出口两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发展,相应地城市的发展也推动了快速城市化的进程。
二、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遇到的问题
快速城市化提高了城市的发展水平,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人们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快速城市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显著的问题:
(一)造成严重的“城市病”
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城市化使社会的资源和人口在短期内大规模、高密度地由农村向大城市转移,却忽视了大城市的环境承载力,使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不上人口快速集中的步伐,城市的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导致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犯罪率升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严重的“城市病”。目前“城市病”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上图中Y表示城市病指数,除了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大西北地区的城市病指数为负值以外,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城市病,而这些地区包含了中国的北部、南部、西部、中部,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可见中国的“城市病现象”已然十分普遍。进一步分析,“城市病”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东部沿海和黄河中游,而出现显著的快速城市化的北京和上海正好居于这两大地区,因此可以说快速城市化推助了大城市“城市病”的形成。
(二)大城市底层人民生活窘迫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大城市是城市化人口流入的重点区域,在此过程中农村和小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大城市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中有一部分是农村和小城市的精英人才和优质劳动力。
涌入的劳动力和当地原住居民竞争就业岗位和城市资源,使城市底层的弱势群体的处境更加窘迫。底层人民对城市化的适应速度没有赶上快速城市化的节奏,逐渐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脱节,被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淘汰。
大城市的底层人民被快速发展的城市所限制,生存压力巨大,收入来源极其有限,不得不以低收入去适应高成本的生活。
三、对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快速城市化给一个国家的大城市、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和冲击,这里主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分别对三种地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大城市
快速城市化带给大城市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人口大规模的膨胀。对此大城市首先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程度的知识技术门槛限制外来人口的过度涌入;其次可以通过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带动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和人口的外迁。
针对于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大城市应该筹划出一套完备的城市管理方案,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率和环境的承载力。
(二)小城市
小城市处于大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位置,一方面分流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向周边农村提供公共服务。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小城市要抓住人口频繁流动的机遇,积极吸收大城市的管理经验,配合大城市的产业和人口转移,以扩大人口规模;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为周边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三)农村地区
快速城市化对农村造成的冲击一方面是与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对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重视,通过提升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进而提升农村在就业方面的平均竞争力。同时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提高农村整体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青壮年大量进城出现的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对此政府应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制度,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业的投资,为老年人提供经济补贴,建立养老院,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
结语:
由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快速城市化”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显著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要对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充满信心,對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地态度去处理,可以分别从大城市、小城市、农村的角度加以针对性地解决。
参考文献:
[1] 叶立梅.快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应对策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2] 郑焕庸.城市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 吕世辰,贺静,王金.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4]任成好,张桂文.中国城市病的测度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