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运用研究
2019-09-10李建英
李建英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倡导。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或多或少的因学生的差异性进行过因材施教,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方式不得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积极深入理解因材施教的理念,从各个方面探索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而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因材施教;初中化学;策略研究
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等具体情形,来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理念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形来进行差异化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因材施教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途径,而且针对性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因此,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因材施教理念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的运用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因材而定的教学目标
虽然是处在同一年级,但是学生对相同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只针对优等生或者学困生,要根据他们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来进行有梯度的教学。对于学困生,教师需要他们掌握的知识点就要相对简单点,并要给与鼓励与赞扬;而对于优等生,教师要侧重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并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探索能力等。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有利于教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关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讲解“溶液的浓度”为例,本节主要内容是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那么对于知识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溶液的表示方法以及了解什么是溶液的质量分数;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掌握基本的质量分数概念的基础之上,会计算溶液的质量分数以及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置;对于优等生来说,教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判断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外,还要提出了高一层次的要求,比如如何利用颜色来判断不同浓度的溶液以及更复杂化的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有具体目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因材而定的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等不同方面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内容。具体而言是指教师在课上传授的知识点要均衡,不可都是重难点,也不可都是基础知识,要把握好知识点的中间地带,照顾到班级里的每位学生。如果只是重难点的讲述会打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如果知识点过于简单,没有开拓性,会使优等生感觉很无聊,不能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应该合理的制定教学内容。
以讲解“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为例,本节主要讲述通过实验观察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以及在工业中的应用。教师在用NaOH+H2SO4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要注意难易程度的平衡,如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板书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学习中等的学生回答反应中发生了什么现象以及如何证明反应发生了,最后,叫优等生回答做完实验后能將酸溶液或者碱溶液直接倒进下水道吗?应该如何处理等这些问题。通过提问不同难易程度问题的形式来确定教学内容,可以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会发生我听不懂或者知识点过于简单这种吐槽,有利于增强各个梯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教师在准备课程内容的时候也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因材而定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策略得当,教师可以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被凸显出来,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起到更多的是引导与鼓励的作用。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有效的方式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改变过去那种一视同仁式的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最高境界。
以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为例,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本节主要采用合作式的教学策略,以小组讨论式的形式进行互助合作,不过小组的结合不是学生自由搭配,而是一个小组里既有优等生、中等生也有学困生,以这种插花式的方式来分组。以白磷和氧气反应为例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开始时,教师首先创设情境问题:化学反应中生成了新物质,那么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无变化?进而引导每个小组去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假设。实验中,让小组成员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物质的状态等,实验后,让每个小组把之前提出的假设和试验后得出的结论进行比对,进行解释。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结成一组,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弥补个体差异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总之,这要比学生单枪匹马的学习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上可以进行实践教学。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异化、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这也是每个初中教师要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森堂.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12).
[2]董倩.因材施教原则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辅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