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实践
2019-09-10程杰重
程杰重
摘 要:数学是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认知的场所,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共存的场所,所以,课堂教学的手段关系着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质量,而情境的创建,无疑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在当前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进行情境的创建,使得学生在深入情境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常常是单向讲解式,以至于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性和情感体验效果,致使学生失去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的欲望,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水平也停滞不前。而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弊端,打破原有数学教学结构的障碍,实现生动情境的创建,从而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帮助学生透过表象探求其中的数学内涵,逐步提升对基础数理知识的认知效果。
一、引入问题情境,调动思维动机
思考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根本动力,学生只有进行主动的思考,才可以实现思维的活跃,进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和建构,而问题则是学生进行思考的起点和开端。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常常将问题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促进教师了解学生对基础数学理论内容的认知质量,从而结合学生的实况进行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安排。而为了点燃学生进行思考的热情,教师也应当结合教学的内容,向学生创建问题探究的情境,为学生创建进行自主思考的先机,使得学生在围绕问题进行思索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发散自己的思维,在主动分析中,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
例如,在讲解《圆的基本性质》中的内容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思考的动机,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同弧或者等弧所对的圆周角大小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产生属于自己的想法。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的相互商讨中,不断打开自己的思维界限,实现思维的延伸,从而以更广泛的角度理解“同弧或者等弧所对的圆周角大小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深化对《圆的基本性质》中内容的认识。
显而易见,在初中阶段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促进情境的创建,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动机,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发展,促进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二、创设直观情境,强化知识理解
在初中阶段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同时,在数学教材当中所安排的数学知识也呈现出一定的抽象特点,而这些对于语言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同时,在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學形式是“语言讲解”,采用的教学手段是“黑板”,教学形式的限制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直观理解。而现代教育资源的发展,使得教师可以对抽象的数学内容进行处理,形成直观、动态的多种形式,变革传统形式下教师讲解数学知识的方式,以便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之中,带来强烈的外部体验,从而强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三视图》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促进直观情境的创建。在课堂的伊始,教师先使用文字的形式,向学生解说三视图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三视图,随后,教师采用图片解说的形式,让学生在结合文字中,进一步理解三视图的具体表示方式。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立体思维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单纯以二维图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本节课的讲解,并不利于学生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当中的flash动画,将立体图形动态、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学生透过对动态图形的观察,能够深入理解三视图的概念和具体表示,从而提升对《三视图》这节课的认知水平。
不难看出,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媒体技术,促进课堂直观情境的创建,让学生在直观的氛围中,逐步深化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从而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生成。
三、还原生活情境,丰富学生体验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知识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基础是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建构,也是因为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之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将生活当中的元素带入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基于生活出发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此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元素,也能够降低学生的防备心理,使得学生减少对数学内容的陌生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养成以数学思维看待问题的习惯,更好地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
例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这节课时,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引入生活元素,还原课堂的生活情境。在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社区与青年宫之间的距离是670米,小明和小强住在同一个社区当中,小明从社区出发到青年宫每分钟行走80米,2分钟后,小强从社区出发往青年宫走,每分钟行走90米,小明出发多少分钟后与小强相遇呢?相遇时二人各行走了多少米呢?”等生活化的问题,实现课堂中生活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等知识,完成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使得学生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等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提升对本节课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认知中,教师引入生活当中的元素,促进课堂生活情境的创建,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课堂中的知识,提升学生对基础数学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创建体验情境,深化学生认知
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在当前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生成过程,也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同时,从现代教育理念中我们也认识到,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的讲解所记忆的知识,不如通过亲身操作后建构的知识记忆时间长久,所以,在当前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效果,深化学生对基础数学理论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引入实践活动,促进课堂体验情境的创建,使得学生在实际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认知。
例如,在《随机事件》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体验情境的创建,深化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认知。在课堂中,教师向学生设计如下实践活动:准备一个密封的箱子,里面放入红、黄、蓝球各一个,随后,教师让学生随机摸球,并向学生提出“是否会摸到黑球呢?”“能不能摸到两个同等颜色的球呢?”“可以摸到一个红球吗?”等问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认识到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等概念,深化自己的认知。
总而言之,从应试教育理念转变到如今的素质教育理念,情境教学法因其存在合理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数学教师也在当前教育形式下积极应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建构。然而,数学教师也应当认识到,由于缺乏健全的情境教学体系,造成情境教学法的价值无法最大化。所以,教师在之后的数学学科教学中,也应当继续探索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方式,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应用,从而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逐步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郑胜辉.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24):50-51.
[2]张影.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6):78+80.
[3]黄小燕.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情境教学的有效措施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