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实践
2019-09-10黑东梅
黑东梅
摘 要:生物科学是高中教育阶段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知识认知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形成生命意识,提升科学思维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而高中生物教师也应当对生物学科的教育作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从而更加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责任意识,用心施教,打造高质量的生物课堂。
关键词:高中生物;备课;教法;评价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能动性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生物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被有效地激发。但是,这些成就的获得是我们每一个生物教师积极探索的结果,而在实际开展生物知识的讲解中,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应当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
一、备课要精细
课堂教学准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高中生物教师应当从自己的内心出发,重视课前准备的力度,积极地开展精准化、高效性的备课工作,让良好的备课成为高质量课堂生成的必备法宝,为生物知识的有效讲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前,教师应当做好生物学科的备课工作,更好地把控生物课堂的教学节奏与环节,促进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更有序地开展。
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精细化的备课,促进本节课的有效教学。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分析学情。在教学前,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生物知识认知基础素养,学生的生物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人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从而在把握学情中更好地完成备课的环节。随后,教师结合教材以及课标,指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指出学生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紧接着,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使得教学目标更加地符合学情,并且在知识认知、能力提升方面做出细致的安排,为生物知识的有效学习打下基础。
显而易见,教师结合学情、教学内容等进行的有效备课,能够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生物知识的高质量的教与学。
二、教法要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托,在实际的生物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地进行教法的优化和改进,实现教法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设计,不断激发生物课堂的教学活力,召唤学生的求知热情,从而促进生物课堂教学品质的提升。而进行教法改进的方式有许多,不仅可以在传统教育手段上进行创新,也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形式的丰富,从而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人类遗传病》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加问题教学的方式,实现教学方法的丰富,使得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下,提升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质量。教师首先可以借助现代媒体,向学生播放人类具有的不同种类遗传病场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形象化的了解;紧接着,教师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形式,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展示,如“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是什么?”等,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开展学习。最后,教师可以借助有渲染力的微课视频就以上问题进行细化的解释和讲解,并通过提问法来带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不难看出,教学方法的丰富与整合,能够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提升认知兴趣与求知欲望,从而保证课堂效率与质量。
三、评价要多元
评价是生物学科教学当中的一个综合性的环节,在实际开展生物知识的讲解后,教师应当全面优化评价环节的开展形式,变革传统生物课堂中单纯由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单一形式,积极引入学生资源,让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让学生获得综合性、客观的评价建议,促进学生更加精准化的查漏补缺,逐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以便更好地完成生物学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的学习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活动。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如教师让学生指出同伴可以进行改进的地方,让学生获得来自同伴的直接性评价;其次,教师让学生进行自评,如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等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情况,以及自己的学习状态等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末了,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指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以及学习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较好地认识到自己的短板,从而为以后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生物知识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生物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养中具有积极的作用,高中生物教師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当对该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给予应有的重视,积极了解生物课堂的教学现状,并对制约有效课堂生成原因进行分析,使得备课更加精准、教法更加丰富,评价更有实效等,逐步提升生物课程的教学水准,为高中生的综合生物素养发展搭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叶付粥.谈高中生物如何实现课堂高效教学[J].学周刊,2017(36):85-86.
[2]蒋亮明.高中生物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思考[J].现代交际,2017(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