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策略
2019-09-10陈利英
陈利英
摘 要:问题导学法教学是在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旨在通过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本文即是针对高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策略的探讨,共参加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策略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中衍生而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其颠覆了传统先将知识,后提问题的教学模式,而是以问题导入,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导学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积极地思考,有利于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导学法教学并不是直接性地提出问题,而是要对问题进行“包装”,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先引发学生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常问题的创设情境多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因为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能够更容易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质点 参考系 空间 时间”一课时,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坐过火车吗?”学生:“坐过。”老师:“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是我们自己坐的这趟火车本身是静止的,但是因为对面火车的移动导致我们错误地以为自己坐的这趟火车在移动?”学生:“有过。”老师:“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种错觉呢?”学生:“不知道。”/“感觉不准。”老师:“有的同学说感觉不准,存在这方面原因,但是感觉不准也是有原因的,是什么误导了我们的感觉?”学生:“不知道。”老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在错误地认为火车在移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在看看站台之后,才确定火车的运动状态?”学生:“是的。”老师:“如果我们一直盯着车外的站台,还会产生火车移动的错觉吗?”学生:“不会。”老师:“为什么看对面的火车会产生这种错觉,而看站台却不会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2.问题贯穿课堂,引导学生思考
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之后,老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继续将课本知识与问题相衔接,使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只有通过全程式的问题引导,才能始终引导学生思考知识,进而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老师可以先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闹过走路时摔倒的笑话?”学生:“有。”老师:“你们说一说什么环境下,我们走路会容易摔倒呢?”学生:“地面比较滑的时候。”/“冬天下雪的时候。”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冬天下雪也是因为地面比较滑,两种情况是一样的。地面比较滑为什么容易摔倒?”学生:“因为摩擦力小。”老师:“对,那么大家想想一下,如果摩擦力无限小,或者说摩擦力为0,会出现什么状况?”学生:“无法走路。”/“摔倒。”老师:“仅仅是摔倒吗,摔倒之后呢,是静止还是移动?”学生:“都有可能。”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对,那么老师再问大家,如果是移动状态,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学生:“要分析物体的受力状态。”老师:“如果是受力也为0呢?”学生:“匀速运动。”老师:“是的,这也正是我们这堂课的精髓内容。”
3.利用物理实验,展开问题研究
物理与实验密不可分,人们既要通过实验证明物理定律,同时又要通过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在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是已经知道结论,而后通过学生实验证明,这种物理实验属于形式主义实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高中物理实验应当以问题为牵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索物理知识。
例如,在教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一课时,老师在向学生介绍电火花计时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如何通过电火花计时器计算某段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在问题的牵引下,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或者討论交流的方式,自行寻找答案。在学生探索结果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求学生以实验数据为基础,不可主观臆断,这既是为了增强物理实验的科学性,同时又增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双重训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问题导学法教学是将物理知识、问题、引导和学习四位贯穿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前提是根据物理知识设定问题,而后是老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知识与问题的引导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思考和探索,进而吸收和掌握知识。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在于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思考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冯清元.高中物理“导学探究法”教学初探[J].甘肃教育,2018(13):112.
[2]杨丽红,林炎奎.问题导学促进高中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以“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2):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