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9-09-10曹廷芳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创新能力

曹廷芳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探索和猜测,以及结论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得到培养,因此,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自主探究;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和谐学习氛围

古语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及现在我们提倡的“尊师重教”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告诫人们要“尊师”,师生间犹如父子般情感,但这种观念把教师与学生置于一种为不平等的地位,使师生心理上存在一条代沟。教师不肯“蹲一来看学生”,甚至还有教师带着“家长制”的作风,不尊重学生,随意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学生“小有动作”,教师则“大动肝火”,对学生板起面孔,时不时来几声“狮吼”,把学生吓的面如土色,小气不敢出,大气不敢喘。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的维系,学生对教师总带有一种畏惧、戒备、冷漠等不下常心理。久而久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想也不敢回答问题或提出自已不同的见解,那么课堂效果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提高。因此,要真正确实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创新精神,就必须重新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大胆发言,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2.创造情境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不光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更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厌恶老师。因此,在教學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或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适合教学情境。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让学生亲近数学,为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自主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积的近似数》时,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先复习小数乘法,再复习取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然后让学生自学新内容,不用老师手把手的教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就以很轻松的掌握新知识。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新知识的产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亲身体验新知的产生。例如:在教学:“认识圆”中,先让学生自已剪一个圆形,自已通过对折、比较、观察、发现及相互讨论,得出圆的特征,以此替代教师苦口婆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一味地“授课”而是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掌握了新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一种可贵的学习方法--“发现”。 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做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和水。上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倒一倒、看一看,在活动中,认识圆锥的体积并知道其怎样计算 。 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4.注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和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教师提取生活中一些题材,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让学生先观察自已座位是如何确定的,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其位置是由“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以此引出“位置与方向”新的教学内容,在具体且熟悉的情境中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识欲和好奇心。如银行利率、股票的上涨与下跌、衣服打折、球赛记分……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词语出现在教材和练习册上。一些缺乏生活常识的学生纷纷犯难,常常连题目都不理解:什么是利率?是打4折的衣服便宜还是打6折的便宜?

二、《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带着探索的问题去学习,思维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对事物观察更加敏感,想象力更加丰富,消除了哪些盲目、被动的学习,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是科学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培养学生探究习惯,要注重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成一种悬而未决的,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也学习。教师要教会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必须给学生提供自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促进学生乐问;增强情感投入,促使学生敢问;传授提问方法,使学生善问。通过问题,让学生探究习惯得到培养,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如教学“打折销售”时,提出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某个体商贩在一次买卖中同时买出两件上衣,每件都以135元出售。若按成本价计算,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本25%,这次买卖中商贩赚了还是赔了?”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猜测后,教师指出,通过 “打折销售”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商品的成本价、售价、利润、利润率等有关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轻松地解决刚才的问题了。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教育的要求,它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允许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倒;其次,教师所留给学生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不同性,解题方式的多样形,解题结果的多样形。这样,学生要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的创新问题中自由翱翔,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出了一道题: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

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

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3.持之以恒、深化探究效果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还应要让学生持之以恒、深化探究效果。学生对陌生知识、未知领域的自主学习,从不懂到懂需要有一定的过程的。当遇到挫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向困难挑战,培养吃苦独立的精神,克服胆怯,增强自信。激发学生发现在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为解决这问题去观察,对比,判断,创造性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总之,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精神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体现。因而,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了创造的意识,正确引导学生,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其创新个性才能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新探》李世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教育过程》布鲁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创新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