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例研究”走向“案例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实践的路径
2019-09-10段忠贤黄月又
段忠贤 黄月又
摘 要:如何兼顾科研和教学,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科研和教学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看,一方面,案例研究为案例教学提供了真实的故事情境;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对案例研究具有反馈作用,且通过案例研究反映社会需求。目前,案例研究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缺乏相应教学转化激励机制,加之案例教学过程自身的局限性,致使案例研究成果转化为案例教学实践存在困境。案例研究成果转化为案例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服务体系建设、思想观念转变、激励机制构建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案例研究;案例教学;科研成果;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4-0132-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4.023
Abstract:How to tak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to consideration has become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quality in the new era. Research and teaching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but complemen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On the one hand, case studies provide real stories for case teaching and on the other, case teaching has a feedback effect on case studies and reflects social needs through case studies. At present, the low efficienc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se study results, the lack of corresponding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ase teaching process itself, result in the dilemma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se study results into case teaching practice. Case study results into case teaching practice is a complex process, which requires efforts i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case study; case teaching; research fruits; teaching practice
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的两项基本职能,也是衡量高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备受争议。对于科研能力强的高校教师不一定具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而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也未必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大量研究成果显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者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然而,教学与科研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关联,以及两者的有效转化机制有哪些,目前学术界却缺乏针对性的系统性研究。尽管关于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大多探讨得比较宏观,而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路径方面应该有所差异,并非同一路径。特别是采用案例研究法产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案例教学实践的过程更为复杂。
近年来,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和青睐,产生了大量的相关成果。截至2019年4月,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栏目检索发现,以“案例研究”为篇名的文献有7 897篇,以“案例教学”为篇名的文献有8 223篇。从文献调研来看,将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关联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从文献的篇名上看仅有十多篇成果,且大多聚焦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案例研究成果转化为案例教学实践何以可能、何以必要的探讨甚少。要让案例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案例教学实践,需要厘清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把握案例研究成果转化为案例教学实践的困境,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转化机制,找准转化的方向和路径。
案例研究是一种聚焦分析单个事物在一定环境中所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及其动因的研究方法,通常通过多种资料来重构一段过去或者现在正发生的历史,以达到探索议题、检验理论、发展或修正理论解释的目的,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转化,这种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愈发占据重要地位。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最先应用于法学和医学,随后在其他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本质是指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整合,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并以其为基础,将学生引入到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与讨论,从而达到所學知识与案例实践相结合,以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案例研究的案例写作必须将案例描述的事件和过程明确地置于一定的时空框架中,尽可能翔实、准确地描述出来;而教学案例要以教学为目的,给学生提供一个讨论和争辩的架构,案例教学对案例的准确性要求不如案例研究严格[1]。尽管许多学者对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然而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与融合的关系。
1.案例研究为案例教学提供实践情境
案例教学有别于举例教学和传统教学,有着情境性、主体性、互动性、问题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其中情境性也称为案例性,是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根本所在[2]。而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验证、完善与修正已有理论,其次是构建新理论[3]。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开展案例教学需要丰富的案例库作为支撑。若只是为了教学目的而搜集、编写教学案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导致收益率较低,这会使得在缺乏案例研究成果转化内生动力的高校忽视案例教学的开展,进而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被科研人员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其研究成果为教学案例的编写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为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案例基础,高校教师不用专门为了案例教学而去搜集编写专门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挥了科研成果的价值。
2.案例教学对案例研究具有反馈作用
在将案例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上并为案例教学提供教学素材的同时,案例教学对案例研究发挥着正向的反馈作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将自己的已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时,往往能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知识,教师的基础知识与综合视野便得到持续的完善与创新[4],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教师呈现出来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与理解,并提出行动方案或者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双向与多向沟通,在培养了学生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能为局限于某个相对狭窄领域的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此外,在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理解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案例研究所存在的研究者本身尚未注意或尚未发现的缺陷与不足,有利于改进与完善研究者的后续研究。案例研究成果为案例教学提供素材的同时,案例教学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以及学生的创新批判思维有助于案例研究的完善。
3.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研究反映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可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出来,对于高校内部,科研工作是体现社会需求的最直接形式,社会需求是引导科研工作方向的指挥棒[5]。科研和教学是高校的两大职责,二者均应围绕培育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宗旨。高校的教学内容应与社会需求相契合,要反映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但教学并非直接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以科研为中介,以达到教学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案例研究是对社会中的个案进行研究,反映的是真实世界中的问题,通过案例研究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者解决办法。而案例教学则需要通过案例研究成果来感知当下社会发展所需,若缺少了案例研究,教学则会禁锢于旧有知识,无法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发展。案例研究是直接面对社会的,其作为案例教学与社会需求的中间状态,将案例教学与社会需求连接起来,使教学培养人才的计划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案例研究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案例基础,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又可以发现案例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形成一个良好的反馈机制。此外,直面社会的案例研究作为中介,将社会需求与案例教学连接起来,案例研究是实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由之路。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之间既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时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案例研究成果转化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基础。
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逻辑关系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转化的可能性,但根据已有相关研究发现,高校案例研究成果转化为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案例教学的重要性都被多数高校所忽视,研究成果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这主要是因为案例研究成果转化为案例教学实践存在困境。
1.案例研究成果转化效率低下
据有关研究显示,2015年我国高校科研论文的产出率0.883 5篇,专利产出率0.035 1,专利销售合同的产出率0.063 6件,总体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科研转化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作为国家技术与知识创新的主要来源,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出,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生产力的少之又少。高校的主要任务与职责在于科研和教学,国家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便对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出了要求。
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低下的大环境下,案例研究向案例教学的转化便也陷入困境,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淡薄。在许多科研型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重点关注自身科研项目的数量,却忽视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密切联系。即便存在着少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然而其中大多都是传统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案例教学的案例研究成果仍处于低水平;其次是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是评价一个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但许多高校片面追求科研数量,忽视了其社会价值的转化,同时教师在这种以科研数量为标准来评定职称的科研评价机制下,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却忽視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它所能带来的社会价值的利用。高校若想达到高效率开展案例教学的目标,需要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案例库作为支撑,而教学案例的撰写与案例库的汇编是需要长期实践的积累。在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案例研究向案例教学的转化愈加困难;再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目前多数高校缺乏系统的科研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导致科研成果未能得到有效及时的转化。以上均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科研成果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现状。
2.案例教学过程自身的局限性
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是引导者而非讲授者,从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转变为学生主导课堂,以案例作为载体,学生围绕其进行交流与讨论,形成了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多向沟通,过去低效填鸭式教学得到有效改善,有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质量的案例、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教学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在现实中要有效结合这三个方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时间成本投入大却收益微乎其微[7]。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以案例作为载体,但许多高校对案例的搜集、分析与整理比较滞后,在数量与质量上均未能给教师开展有效地案例教学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比如将案例教学与教学过程中的举例子产生混淆,忽视了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导致案例教学不能发挥其作用。再者,开展案例教学除了要求教师有效地组织以外,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但学生知识与理论背景存在差别,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从而造成对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差别较大的现象。案例教学过程的局限性也阻碍了案例研究成果向其进行有效转化。
3.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正处于转型期,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转化模式,但科学有效的新型转化机制尚未建立[8]。高校作为科研成果产出的主力军,普遍缺乏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比如,缺乏系统的体制保障与政策支撑,传统的科研体制重视学术水平,不重视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缺乏相关的服务支撑,导致高校教师忽略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其次,高校利益分配不合理制约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从高校内部来看,高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缺乏对科研成果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关注教学水平与科研的层次,从而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不足;再次,案例研究成果转化相关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激励不足导致教师转化案例研究科研成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低,他们更加关注完成科研项目的数量,与其利益直接相关的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激励不足导致高校教师缺乏动力转化已有的案例研究成果。
现代大学的本质和核心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9]。科研、教学作为高校的两大职责,都应以培育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科研与教学相分离的状态已然不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需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科教融合是高校教育的改革重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现代大学本质的必然要求。而案例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更应进一步推进案例研究成果向案例教学的转化,从而实现科教融合,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1.健全案例研究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
高校案例研究成果若要实现有效转化,则需要一个系统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从研究成果转化前、转化中以及转化后三个方面为教师转化其研究成果提供全面有效的监督与管理:首先,要加大教师科研课题申请的审批力度。在科研选题方面,教师应以双向目标为导向,在注重案例式的学术研究价值的同时,亦要关注案例的教学性,选择案例时要联系教学的整体框架,有针对性地选择个案进行研究,避免将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完全分离;其次,建立案例研究成果转化平台,设置专门的案例研究成果转化管理人才队伍。案例研究成果的转化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的过程,要使案例教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在案例的数量与质量方面下功夫,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完善的案例研究成果转化平台与专业的管理人才队伍有助于教师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再次,完善案例研究成果转化的保障制度。案例研究成果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案例素材,丰富且高质量的案例库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案例教学的案例库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而不是将案例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之后便置之不理。这便需要完善的案例研究成果转化的保障制度,以确保案例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后持续性地发挥效用。
2.深化高校教师对科研与教学关系的认识
对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认识是影响案例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很多高校教师一直以来将科研活动等同于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和结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导致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严重脱节,这同时也是一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导致的结果。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科教融合的发展方向,高校教师需要转变科研观念,避免为了学术而学术,为了科研而科研,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选择具有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价值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传统的角色与教学观念需要进行转变。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单一的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达到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案例教学模式在其他教学模式中脱颖而出,高校教师要意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纠正其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偏差,在组织好案例教学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批判能力,从而推动案例研究向案例教学的转化。
3.构建面向教学的案例研究激励机制
教学案例库是高校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库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应构建起面向教学的案例研究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一方面,高校应将案例研究成果转化效果评价纳入到教师评优评职体系当中,鼓励教师将案例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激发出教师案例研究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一定程度的负向激励机制也有助于教师加快案例研究成果的转化。很多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往往会忽视其成果的转化,针对与成果转化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惩罚机制,督促教师及时转化案例研究成果。从这两个方面构建起面向教学的案例研究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可提高高校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高校开展案例研究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动力。
參考文献:
[1] 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34-36.
[2] 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16):47-49.
[3] 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Loss Angeles:Sage Publications Inc,2008.
[4] 龚月姣,张军,张永民.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使命[J].计算机教育,2011(24):1-4.
[5] 王广彦.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20-123.
[6] 王惠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17,1(1):61-63.
[7] 唐伟杰.高等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发展现状及改进对策[J].管理观察,2017(22):112-113.
[8] 杨萍,张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与机制优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9):19-21.
[9] 别敦荣,徐梅.去行政化改革与回归现代大学本质[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13-16.
(责任编辑:钟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