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四步曲”
2019-09-10郑清秀
郑清秀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阅读教学时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几个步骤——阅读教学“四步曲”。一步曲,想方设法,激发兴趣。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白,如同一声场戏之序幕,课堂伊始,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节课便成功了一半。二步曲,教给方法,自读自悟。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什么呢?我以为是教方法,养成习惯;不需要教什么呢?是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可以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圈点批注”就是非常好的一种读书方法。三步曲,善于放手,自主探究。教师要善于放手,“教是为了不教”,从“教”到“不教”,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四步曲,学法迁移,能力提升。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在这一次次的举一反三中得到提升。
关键词:兴趣;感悟;自主探究;能力提升
2017年,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透露:“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果然,2018年的高考语文题目刚公开,考生和网友就炸了锅,有人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得语文者得高考!如何能让自己的学生少在甚至不在这15%的行列中?查阅学生答卷,你会发现,失分最多甚至空白最多就是阅读题,学生反映最不会做的也是阅读题。做为语文教师来说,这是我们该想方设法去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在阅读教学时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几个步骤——阅读教学“四步曲”。
一步曲,想方设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通往成功的云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便是找到隐藏在云间的那把梯子。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白,如同一声场戏之序幕,它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课堂伊始,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节课便成功了一半。
教学《纪念白求恩》 一文时,学生对于白求恩毫无概念,如果只是单纯地从课文内容或是教师的讲解中去了解,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也无法打动学生的内心,更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新课伊始,播放《白求恩》电影片段,老师再动情地介绍白求恩事迹,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又如《植树的牧羊人》这一外国绘本,与《纪念白求恩》编排在同一个单元,却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且其篇幅较长。于是,一上课我就先播放两张图片:“荒漠图”“绿洲图”,然后煽情地导入:无边的黄沙蔓延在这片无边的土地上,凭你耗尽眼力寻啊,也看不到一丝绿意,这样的地方可能成为绿洲吗?(学生答)一个孤独的农夫,最终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植树的牧羊人》,看看他是如何实现这个奇迹的。
二步曲,教给方法,自读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多年前,我参与了“自读自悟——开放引导”阅读教学法的课题研究。在“自读自悟—开放引导”阅读教学法这一专题实验下,学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胆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意见和看法,发挥了主体作用。同时,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内化、积累语言,奠定了习作的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感悟”贵在“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心思考,张口品读、亲身感受,终于悟知、悟情、悟理。
1.给予学生足够读的时间。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古人云“开卷有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过:“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因此,语文课上,应给予学生更多读的时间。
2.教给学生悟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什么呢?我以为是教方法,养成习惯;不需要教什么呢?是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可以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知识无限,而方法有涯,掌握了有限的方法,就可以从无限的知识里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圈点批注”是非常好的一种读书方法,即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粗知作者思路、初识文章的框架的前提下,把生字生词、自然段的序号、段落中心句、精彩语句、过渡句段、中心段等,标记圈点出来。圈点要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围绕重要的、精彩的、有欣赏价值的佳句以及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圈点,围绕修辞、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据类型等内容进行圈点。围绕圈点的部分,写出自己的看法、思想感悟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简而言之,就是用自己喜欢的符号,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
三步曲,善于放手,自主探究。
“新课标”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教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教师要善于放手。“教是为了不教。”从“教”到“不教”,这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整节课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我不讲,学生不会的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我再讲。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展示、总结,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较好地完成了不同的学习任务,碰撞出许多火花,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人人、时时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唯有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师生合演的戏才最精彩的戏。
四步曲,学法迁移,能力提升。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在这一次次的举一反三中得到提升。
部篇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其中一个学习目标是: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第6课《老山界》的第22自然段的描写很有层次,又浑然一体,既写景又写人,描写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用法,生动形象,很适合学生学习“批注”。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去读这一文段,并给这一自然段做批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的批注精彩纷呈,有批词的,有批句的,有批写法的,有学生还能往作品主题方面去联想批注……然后,我再引导学生阅读《主题丛书》中的类似文章《倾听黄河》,两文写法上有相似的地方,是一个能举一反三的好例子。因此我引导学生悉知文章內容后重点给第7自然段做“圈点批注”。这样一来,学生“批注”的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与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令到学生喜欢上你的课乃至喜欢你老师本人,那么,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学生都能学得轻松,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百度:平湖一柱的《“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考生如何应对?》
[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3]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作者单位:佛冈县城东中学广东省清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