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2019-09-10王菲
王菲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教育部门对高中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许多新型教学模式被教育界所关注和广泛应用。目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引人入胜等特点,将教学内容以微型课程的形式展现出来,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明显提升,对高中英语课程深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微课教学已经逐渐被广大教育者所接受和广泛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所以,本文对微课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微课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中英语教学;运用
引言: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型教育手段涌现出来,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通过对新型教育手段的应用,都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微课教学方法起源于美国,微课教学的目标是将新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目标相结合,整合学科内容,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呈现在课堂上。微课教学应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其优势表现在可以将高中英语知识进行巧妙的串联,调动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随着我国教育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不仅对教材进行改革,还应该在教育方法上以及教育理念上进行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微课教学是在大环境的教育改革下,诞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微课教学的意义
微课教学是通过以视频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完美融合,通过视听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中。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的优势,在于它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有利于实现原本就时间紧迫的高中教学。微课教学能够实现对时间的充分利用,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们的教学资源。微课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能够根据高中英语课本中的某个知识点进行重点教学,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出教学,发挥出微课教学的独特优势。现在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知识点较多而且比较分散,如果仅想通过课上的45分钟教学来达到教学目的实属不易。高中生對于学习方面的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的集中,长时间的知识点讲解会导致高中生的注意力不断下降,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针对高中生们的特点进行补充式教学,通过视频的教学方式,将高中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中,能够有效地针对性提升学习质量。
(二)内容简洁,教学形式多样
微课教学注重内容的简洁性,一般应用微课教学解决一个问题不会超过10分钟。对高中生自身的情况来说,这一点非常有利。微课教学运用其内容简洁的优势,集中解决课堂上遇到的一到两个难点,在高中生还没有失去兴趣的同时快速解决问题,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引导高中生对微课教学产生浓厚兴趣,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微课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现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身为中心,采取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忽略了高中生的主体意识。微课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们实现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高中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重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二)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中应用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避免以偏概全的教学方式。合理利用微课教学,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受到外界的干扰。凭借着微课教学自身的优势,丰富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创建有趣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升英语学习水平。
(三)实现高中生的个性化学习
对英语这门学科而言,作为高考的重点科目,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高中生的英语学习会有一定的压力。通过高中英语微课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们缓解英语歇息带来的紧张感。学生们通过微课教学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重点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培养自己的口语语感,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通过英语电影的观看,对英语词汇的积累,在轻松的英语氛围中提升英语水平,有利于学生们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高中生的英语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学生们的教学策略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氛围,教育者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根据时代的需求,引进新型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微课教学对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都具有良好的效果。通过微课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对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娟.关于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22,76.
[2]汤惠.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3):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