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搜集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019-09-10霍红
霍红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图书信息和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刚开始学生在查寻相关资料时,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要教给学生查寻的方法。利用资料,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查看目录,学会浏览与精读,进行摘抄或复印,掌握搜索引擎方法,学会快速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见解等。在具体的教学指导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课前查寻,为课堂探究积累资料
小学课本中有些课文蕴含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科技知识,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像这样的课文,在学习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查寻有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采用讨论、交流,或者进行辩论、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充分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同时通过资料的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圆明园”和“八国联军”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和所收集的资料,展开讨论,充分感受圆明园灿烂辉煌的前景和现在残垣断壁的惨景,从而产生“记信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还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要不要重新修筑圆明园?这时,学生可以充分引用所收集的资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出自己的看法,形成独到的见解。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學习时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的探究从课内引向课外
语文学习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两翼”。我们要能引导学生从课外走向课堂,又能从课堂走向课外。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结束时,学生不应该是完全理解了,毫无疑问了,而应该是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课堂,去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探究。这就要求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继续质疑问难,让学生继续保持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兴趣,然后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进行相关内容的探究。如在学习完《长城》一课后,问学生:“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我还想知道老百姓修筑长城时的情景。”有的说:“我还想知道有哪些朝代修筑过长城?”有的说:“我还想知道世界的八大奇迹是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下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查寻有关资料,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的广阔天地中。学生通过大量资料的接触,既填补了课内知识的不足,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关专家也指出,学生获得的知识来自教师传授的仅占10-20%,80-90%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学习获得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语文信息的社会。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大量阅读,积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这对学生将来的成才,将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