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019-09-10马克露
马克露
【摘 要】数学是一种思维方法,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数学的影子。课堂是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殿堂”,而生活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最好“平台”。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还要懂得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而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本领。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8-0118-02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由此可见,数学不仅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而且还与生活很贴近。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关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缩短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的数学头脑,促进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 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俗话说得好:“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这门课程更是处处与实际生活打交道,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引进相关的生活案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再是乏味无趣的,这样也可以引导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自动联想到生活。从而可以潜移默化地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并认为数学是认识和解决生活和工作的有力武器,促进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接受并吸收数学知识,以此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来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在执教《轴对称》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以及特征,笔者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所涉及的一些轴对称图形的照片,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北京天坛、巴黎埃菲尔铁塔以及奥运会五环。学生看到这些图片,纷纷说:“这些建筑物好美啊!真想去看看它们。”笔者趁机追问:“你们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相似之处吗?”学生仔细看了一会,坚定地说:“这些图形的左右都是对称的,它们可以沿着中间一条直线对折后图形的两部分可以完全重合。”“那你们知道轴对称的定义是什么吗?”笔者继续问道,学生点了点头。在讲完有关轴对称的知识后,继续提问学生:“你能说说生活中你所见到的轴对称图形吗?”学生听了之后,开始抢着回答,有的学生说:“我的床是轴对称的,”有的学生说:“黑板是轴对称的,”还有的学生说:“我的白色短袖的轴对称的。”听着学生的回答,笔者点头以示正确。学生在得到肯定后,脸上流露出自信的微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笔者发现在数学教学时结合生活实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且可以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数学应用
意识[1]。
2 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李吉林教授曾经说过:“将学生置于情境中,可以最大程度地引发学生大脑的运转。”由此可见,情境法对教学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灵活思维。同时设置生活情境还能引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热爱之情,并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时时、事事运用到数学,从而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数学应用意识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与概率》这一节时,笔者设置了情境:小明手里有一千块钱,他想用这些钱去买乐透型彩票,那么大家可以帮忙算算他中奖的概率大概多少呢?学生看到这个有关彩票的问题,顿时来了兴致,拿起笔计算了起来,但由于理论知识的匮乏,他们只能中途停下来,然后垂头丧气地对笔者说:“老师,这个概率好难算啊!”笔者笑着对学生说:“这很正常,等你们学完这节课的知识之后,你们就会计算出中奖的概率。”学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并且催促道:“老师,你快讲知识点吧!”在学完后,学生再次计算之前遗留的彩票概率问题,经过一番仔细的计算,学生得出超级大乐透的中奖概率为21425712分之一,这个答案令学生大呼:“这个概率太小了吧,几乎是零。”还有的学生说:“我回去要告诉我爸爸不要再买彩票了,概率太低了。”其他学生也点头附和着。在讲完本节知识后,笔者意识到创设情境的必要性,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还能增长学生的数学见识,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2]。
3 亲自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加里宁曾经说过:“坚硬优质的钢条,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瑰丽美观的贝壳是经过水冲日曝而得的。而我们所获取的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明。”由此可见,学生需要通过亲自实践,才能将数学应用意识植入心间。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去应用、去实践,并从中获得数学学习心得。同时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还能更加熟练地掌握且理解各个数学知识点,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而且使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接轨。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笔者让学生前一天制作好圆柱图形,在第二天的课堂上问学生:“你们昨天在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思考如何来计算圆柱的体积?”一位学生抢答:“底面积乘以高。”“那你是如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呢?”台下瞬间鸦雀无声,于是笔者对学生说:“接下来我们要一起去探究缘由,大家要紧跟着我的步伐进行操作哦!”学生郑重地点了点头,然后笔者拿出一把剪刀,顺着圆柱的一侧剪开,并让学生也跟着操作,经过一番实践之后,学生发现剪开后的圆柱接近于长方体,然后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最后笔者又让学生思考一下圆锥和圆柱的关系是怎样呢?经过本节课的学习,笔者发现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唤醒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有了质的
飞跃。
总之,应用意识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初中数学教师在施教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可以把书本的理论应用于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教师在教学时,要找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衔接点,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进一步领悟各个知识点的精华所在,并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构建系统化、概括化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并内化知识,学会并掌握知识,以此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彦辉.强化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初中数学应用型教学效果[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
[2]林云.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应用意识”的理解[J].数学教学通讯,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