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
2019-09-10卓欣莲
卓欣莲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与推进给“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了很多机遇,作为极具文化特质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变得空前活跃而重要。本文依据语言经济学中的语言資源观探究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问题,讨论了语言翻译活动产生的社会经济价值以及国际影响力价值,并就引发出来的启示做了论述。
【关键词】 语言经济学;语言资源观;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 TM5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19)05-0063-03
语言经济学研究语言对社会、收益、语言产品及语言服务的影响,其核心是建立在语言的资源属性上,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语言问题,又立足语言问题研究经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语言资源观已引起普遍的关注,《宪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英译本的问世,足以见证语言对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政治价值、文化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都体现出来了。作为极具文化特质性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出现在宪法、文学作品、饮食、电影电视、动画片、对外宣传资料、公共标识语等各种各样的媒介里,立足语言经济学理论,从语言资源观去探究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具有革命性和建设性意义。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必然在其语言中印下深深的“文化烙印,出现了很多“中国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在外国语言中没有对应语。中国文化负载词是中国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承载的语言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生活的词汇。
以往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主要依托的是翻译目的论、语言关联理论,翻译研究的重心基本聚焦在翻译策略的探讨上,研究者大都立足于某一文化作品,探究其在语言翻译某一层面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问题,整体来说,都比较零散,尚无翻译研究范式的革新,本文从语言经济学切入,将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与语言资源观联系起来,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
一、语言经济学与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语言资源观
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资源,即具有资源的一般属性,即价值、效用和效益等最本质的因素。中国文化负载词作为极具文化异质性的特殊资源,除了具备语言的一般资源属性外,还具有资源的稀缺性特点。语言翻译过程产生的是用另一种语言符号表述的语言产品及服务,自然也就具备资源性。语言翻译资源属性的产生就是通过实现社会价值而赋予的,参与语言翻译活动的主体是多元性的,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多方位的。
传统的语言翻译观,往往指的是不同语言之间符号的转换。从语言经济学切入,将语言翻译活动和语言资源观建构起来后,语言翻译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将不同语种的语言通过语言转码与解码转化后,生产或者加工成人类交际所需的语言产品或者语言服务,在扩大语言资源共享程度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语言服务价值,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中国文化负载词具有资源性,通过语言翻译活动创造出来的外语,自然也具有资源性。具备资源属性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经过语言翻译这一经济活动,蜕变成了“语言产品”或“语言服务”,供人们使用或者消费,其中,语言翻译是语言资源属性实现的主要途径。
二、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语言资源观的经济价值
能产生可供人们使用与消费的物品和服务,是语言翻译资源性的实质所在。语言翻译之所以成为资源的前提是翻译产品的有用性。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多语环境下,语言翻译活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国与国之间,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文化负载词,因其独特的资源性,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切入进行翻译研究,不仅给个人、企业(产业)和国家,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国际化背景下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和新路径。语言资源具有价值属性,语言翻译将这种资源属性通过转化,产生出另一种类型与形式的产品和服务,以供另一个文化中的人们使用和消费,产品和服务具有的资源属性,语言翻译产品基本都具备,一般产品与服务能带来的价值,语言翻译活动也可以。从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活动涉及到的主体来说,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有三个:
(一)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广泛,能够掌握一门或者多门外语,通过交流或者语言翻译活动,提升个人价值和空间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大。学者们多元化语境下,语言翻译人才通过语言翻译工作,将语言资源加工和转化成可供社会使用与消费的语言产品或者语言服务,通过得到社会认可,继而提升个人价值。陕西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对其作品的译介功不可没。无论是对莫言,还是对葛浩文来说,都带来了极大的个人价值。莫言作品获得诺贝尔奖事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自然更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二)产业(企业)价值
国际化大背景下,随着国际交往与贸易的加深,多元化语言环境使得语言沟通、交流与语言翻译活动在商务往来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越是民族性的,就越是全球性的,中国文化的斑斓多姿,赋予了中国语言文化通过语言翻译活动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些显形价值的背后,是沉甸甸的、隐形的经济效益。《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无数海内外观众情迷中国美食,这不仅给中国饮食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给中国旅游业带来了新气象,同时,传播了中国美食文化。这经济效益的背后,自然离不开语言翻译这一经济活动过程。
(三)政治价值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与政治实力不断攀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多,将中国文化元素的物品与服务通过语言翻译活动推介到国际,塑造中国文化国际形象,大力宣传中国文化,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
近年来,语言翻译界充分认识到了语言翻译活动的资源性价值,尤其是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政治价值,借助国家政策方面的力量,加大了对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努力地通过对一些国际影响显著的著作进行译介,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介绍中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等英文版的问世这些举措,就非常具有战略性意义,极大地发挥了借助语言翻译资源提升国家形象的政治价值。
三、语言资源观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的启示
依托语言经济学理论,建构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语言资源观,在工具性到资源性翻译研究范式的革新后,再去研究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问题,其思路就会大开,语言翻译资源观给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启示。
(一)翻译研究策略的革新
有了语言翻译资源观的指引,语言翻译就将不再只是发挥工具传输的作用了,而是一种资源,传播中华文化有力的资源了。在多语语言环境下,在不引起文化冲突和语义分歧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用音译、直译和改译策略。
随着“一代一路”倡议的深入与推进,中国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国家形象也日渐凸显,在这大好政治经济环境下,通过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将这些音译、直译和改译过来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直接“植入”到英语语言文化中去,为西方人士所共识和理解,长此以往,通过一个又一个词汇的翻译,将中国文化中最具文化特质性的文化元素就译介到了异域文化中去了。比如:饺子(jiaozi)现已经被外国人士所理解和共识,渐渐地,饺子(dumpling)就淡出了。2018年,加油(add oil)、旗袍(qipao)、气功(qigong)等中国文化负载词被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语词典》收录,说明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方式对世界发挥着作用,汉语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全世界地关注,其普及度也越来越高,汉语跟国际语言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面和渗透力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国际化环境下,本土语言的特质性愈发显得重要,中国文化负载词译介研究,必须顺应这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思路和策略,通过语言翻译活动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资源稀缺性完好地体现出来。
(二)中国文化负载词译文统一等语言资源政策出台之诉求
语言翻译活动中,不同的译者往往由于翻译角度不同,会将同一个文化负载词用不同的译文去表达。比如清明节(Qingming Festival,Tomb Sweeping Day);龙(dragon, Chinese dragon, Long)等。但是,同一个文化负载词多样性的译文会让外国读者迷惑,这会阻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消弱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失去了语言翻译的资源性价值,统一中国文化负载词译文就显得很必要而迫切了。
第一,可以由国家文化部门牵头,选出每个领域宏观性的、代表性的、最具文化特色的词汇,有目的有规划地进行翻译研究与讨论,集体协商后,进行调查验证,几经修润,将定稿汇编成册,海内外发行。
第二,通过国家行政力量,统一图书出版发行对译文统一的规范化要求。规定按照汇编里的译文标准。比如对汉语文化里“龙”的翻译,规定译文为“Long”,不再认可“dragon”和“Chinese dragon”。经过几年,就会扭转西方人士对于中国文化里“龙”的误解。
以国家行政政策力量,出台各个领域力核心的特色词英文,国内外发行并通过各种平台宣传与普及,让译者“有法可依”,让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国际人士也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认识,从语言翻译资源观角度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对外宣传了中国文化,发挥了语言翻译的资源性价值。
(三)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教学理念的革新
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改变了语言翻译单一的工具性价值内涵,赋予了翻译研究与教学的资源性价值。多元化语境背景下,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作为资源的重要性更多的是体现在交际价值与身份价值层面上。从这一理念革新切入,笔者认为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教学应该关注好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提升学生中国文化国际素养。现在国内好多语言类测试都融入了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考察,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段落翻译,内容都是围绕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音乐、服饰、建筑、饮食、节日、婚庆等非常具有文化资源性的内容,英语专业八级汉译英部分的测试,是直接从中国作家原著中节选的。翻译硕士考试百科知识部分对中国汉语写作和语言常识等也有检测。对这些中国文化知识的输入与了解,才能从语言资源贮备方面给语言翻译奠定基础,因为译者清楚,他所面对的不是简简单单一个独立词汇的翻译,而是与一大片文化相关的语言资源的处理。
第二,加大学科融合度。笔者曾经带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合班课程,在让学生翻译《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中文专业的同学从未见过英文版关于该作品的介绍,英语专业的学生不清楚该作品主要内容具体怎么用语言描述。英语专业,包括大学英语课程,跟其他专业融合度和衔接性欠佳的局面急需改变,立足于本校,研究适合本校专业发展的专门用途英语将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一项要务,促进外语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与衔接。
四、结语
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以期通过从工具到资源的研究理念转变,去探究语言翻译问题,进而建构语言翻译资源观,不管是对语言翻译策略的提升,还是对语言翻译研究范式与路径的探索,还有语言政策与规划的论证与出台,都具有建设性和革命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宇明.语言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J].外语界,2018(5):10.
[2]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陈德刚.“会计经济学”初论——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C].湖北经济学院学术文库,2013.
[4]范俊军,肖自辉.语言资源论纲[J].南京社会科学,2008(4):128-13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6]韩清月,蔡力坚.中国关键词(一代一路篇)[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7.
[7]薛帅.为语言文化交流互鉴“add oil”[N].中国文化报,2018-1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