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2019-09-10孙达新
孙达新
[摘要]本文从扶贫审计的实施背景入手,结合审计项目实际,重点研究国家审计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指出扶贫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国家审计 精准扶贫 作用
一、扶贫审计的实施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要坚决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启扶贫工作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以解决。在具体扶贫工作中,按照“中央部署、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将帮扶措施落实到每一名贫困群众。截至2018年,全国脱贫成效显著,已有6300多万人口实现脱贫,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审计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本质属性上看,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能够预防、揭示、抵御国家治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从特点功能上看,国家审计接触部门多、了解情况多、实地核查多、上下联动多,通过审计可以了解各方情况、发现问题漏洞、提出意见建议。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加大对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扶贫工作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农业农村事业最大的民生任务,加强扶贫审计是体现国家审计本质属性、发挥审计功能、落实审计职责的必然要求。
二、国家审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精准扶贫是一项由多部门联合开展的系统工程,国家审计由于其本质属性和功能的特殊性,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助力贫困人员的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是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目标的基础,识别贫困人员数据是制定扶贫政策、落实帮扶措施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对贫困人员的认定实行属地化管理,具体由市县部门开展,通过“个人申请—提供材料—民主评议—审核审批—公示公布—档案管理—事后监督”等环节进行认定。在认定过程中,市县扶贫部门大多停留在对上报材料真实性、完整性的审查,并未关联匹配其他部门掌握的数据,导致最终认定的贫困人员名单不精准。
审计在核查中,将多个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数据与现有贫困人员数据进行核对,以核实贫困人员的认定是否精准,如将贫困人员数据与工商部门企业注册数据、税务部门缴纳个人所得税数据、财政部门财政供养人员数据、公安部门死亡人员数据、交警部门车辆登记数据、住建部门房产登记数据等分别进行核查比对。经过比对,发现贫困人口中存在经商办企业人员、高收入人员、财政供养人员、已死亡人员、拥有高档轿车人员、拥有商品房人员等情况。
(二)规范教育补助的精准发放
扶貧先扶智,要解决贫困地区代际传递问题,教育普及是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教育扶贫主要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要求实现控辍保学、应学尽学,切实减轻贫困家庭上学负担。目前,扶贫教育补助的发放涵盖学龄前至大学全过程,使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得以保障。但实际中,仍然存在扶贫教育补助发放不规范问题。
审计在核查中,通过将教育部门的历年扶贫教育补助发放情况数据与扶贫部门的贫困户家庭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存在部分贫困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未获得教育补助,而非贫困家庭子女获得补助的情况。同时,将贫困户家庭信息数据与教育部门的学籍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存在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子女辍学情况。此外,结合贫困户家庭信息数据及高中毕业生大学录取数据,与历年教育补助发放情况进行比对,发现存在部分贫困大学生未获得补助的情况。
(三)推动扶贫资金的管理完善
扶贫资金是财政专项资金,在实际操作中,扶贫资金的发放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使用由各级扶贫部门主导。如何让扶贫资金落到实处,让贫困群众享受到实际的帮扶政策,使扶贫资金产生最大效用,取决于资金能否按时、准确发放和规范管理使用。现实中,往往存在财政部门扶贫资金结余过多、扶贫部门对资金的管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审计在核查中,通过调取当地财政部门的预决算报表、财政指标支付进度情况,发现部分市县、乡镇存在扶贫资金结余过多、许多扶贫补助资金应发未发、扶贫项目进展缓慢的问题。通过调取各类扶贫补助标准制度文件,向扶贫、住建、教育、医疗等部门了解扶贫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状况,发现部分市县存在盲目提高标准、吊高群众胃口,多发、错发补助资金的情况。而在扶贫资金具体使用中,投入企业用于产业扶贫项目的资金缺少有效监管,企业对扶贫资金任意使用,财政资金的安全存在风险隐患。
(四)核查产业扶贫的绩效水平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扶贫方式,使贫困户既能获得项目经营产生的分红收益,又能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实现给贫困户“造血”的目的。具体而言,产业扶贫采用“农户+合作社”的运作方式,通过将扶贫资金投入各类农业种养殖合作项目,让贫困户参与到项目的生产经营中。而在实际运行中,产业扶贫由各市县扶贫部门主导实施,村镇确定拟实施的产业项目,上报扶贫部门,审核立项通过后,报财政部门申请拨付资金。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产业项目经营不规范、绩效较低、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
审计在核查中,采取项目绩效评价与实地调研的方法实施审计。首先,审计人员调取扶贫部门历年的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表,对各类产业项目进行整理、分类和筛选;其次,调取财政部门出具的产业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对绩效评价较低的项目予以重点关注;再次,实地调研重点关注的产业项目,查看项目的运作模式、经营收益情况、贫困户参与情况等;最后,通过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产业扶贫项目存在以下问题:合作化模式下,贫困户很少参与到项目的种养殖经营中,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呈现“输血”状态;许多项目的产品销售情况不佳,投入的扶贫资金不具备长期效益;部分合作社未与贫困户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书,贫困户的利益缺少保障。
(五)监督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农村危房改造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一环,是改善贫困户基本居住条件的重要措施。危房改造需经过“个人申请—村级评议—镇级审核—县级审批—市级备案—公示公布—组织实施”等环节开展,改造工作申报人数多、投入资金大。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存在村干部优亲厚友,同一家庭、同一人员重复申报危改资金,提高改造标准等情况,造成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损失浪费。
审计在核查中,对于不同年度农村危房改造数据表,利用与危房改造人员的身份证号进行关联,发现存在同一人员重复申请危改资金的情况;通过将历年农村危房改造数据表与农村户籍信息表进行关联,发现存在同一户家庭以不同家庭成员的名义重复申请危改资金的情况;通过将历年农村危房改造数据表与住建部门危房鉴定等级表进行关联,发现存在鉴定为局部危险的房屋按照拆除重建的补助标准进行危房改造,随意提高补助标准的情况;通过将上述问题疑点情况与村委两级干部信息表进行关联,发现存在村干部优亲厚友的情况。
三、扶贫审计存在的问题
国家审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发现扶贫存在的各类问题,促进有关部门完善制度、出台政策、加强整改,体现了国家审计的本质属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扶贫审计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审计工作站位不高,投入力量不足
有的审计人员在扶贫工作中政治站位不高,未能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央政策执行、全省工作落实的高度看待审计工作,对扶贫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在扶贫审计全覆盖工作中,投入的审计力量不足,项目抽查少、资金覆盖少,存在审计盲区和空白,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问题碎片化,审计报告系统性不强
在扶贫审计工作中,审计结果碎片化案例多、体系化成果少。审计实施过程中,总体情况与个别事项、不同事项,具体情况与体制机制未能有机结合,系统把握能力欠缺,很难通过审计报告对整体扶贫情况进行总体评价,较少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同时,审计报告还存在用语不够规范、表述不够完整、定性不够准确、证据不够充分、逻辑性不够强等问题。
(三)审计工作之间的联动不够,大数据应用不足
审计中,对省、市、县各级财政收支中与扶贫相关的情况重视不够,扶贫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的联动性不强。同时,对扶贫领域大数据应用的思考和推动不够,未能将各部门数据应用于审计工作之中,特别是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医疗卫生数据、社会保险数据方面的应用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四、改進扶贫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提升对扶贫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扶贫审计工作,从国家政策落实的角度理解扶贫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站位。同时,充分发挥审计的综合评价作用,加强系统把握能力,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此外,要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在实施扶贫审计时,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为整体工作进行考虑。
(二)加大对扶贫审计的覆盖力度
要加大扶贫审计工作的力量投入,提高扶贫项目的抽查数量和资金覆盖面,加强对非贫困县扶贫工作实施情况的审计,加强对东西部协作地区扶贫项目的审计,做到不留审计盲区、不留监督空白。同时保证审计全覆盖的质量,防止审计工作出现审不深、审不透、审不准的情况。
(三)加强扶贫审计与其他审计工作的联动
从本质上看,精准脱贫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要加强“三大攻坚战”之间的联系,加强扶贫审计与其他审计工作的联动。例如,在扶贫审计中,要关注是否存在以扶贫项目的名义举债,形成隐性债务,引发债务风险的情况;要从环保角度,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工具,关注扶贫工作中的环境保护情况。
(四)推动扶贫审计的大数据应用
进一步扩大扶贫审计的大数据应用范围,不能仅局限在数据分析层面,还要拓展数据综合运用能力,充分发挥数据在研判中的作用。在具体工作中,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数据信息为基础,发挥审计的综合优势,整合相关社保、医疗、教育、工商、税务、公安等各部门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达到利用数据揭示和反映问题的效果。
(五)坚持“三个区分开”的原则
扶贫审计工作要坚持“三个区分开”的原则,不能简单使用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直接对照检查问题,要从是否有利于实现脱贫任务、是否有利于贫困群众、是否有利于改善生活质量、是否有利于长期效益等方面看待问题,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作者单位:审计署驻深圳特派员办事处,
邮政编码:518034,电子邮箱:stevenaudit@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杜永红,史慧敏,石买红.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审计监督全覆盖研究[J].会计之友, 2017(20):106-109
寇永红,吕博.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J].审计研究, 2014(4):19-22
刘静.完善扶贫资金审计的对策研究[J].审计研究, 2016(5):38-43
朱智鸿.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7(10):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