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阅读中品味“诗意”文化
2019-09-10唐靖霞
唐靖霞
阅读的载体是语言文字,品味语言文字,实现“以文教化”目标。从阅读的精神层面来看,阅读是对性情的陶冶过程,同时也是升华情感,影响心灵的精神体验。“诗意”,指如诗般的美感与意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循着阅读方向,引领学生感悟“诗意”的文化。
一、从文本阅读中挖掘文化要素
在语文教材中,选文多为文质兼美的佳作,阅读文本,感受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情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要素。
苏教版四年级“三顾茅庐”是小说选文,通过阅读选文,了解选文中的文化要素,鼓励学生从选文阅读中产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趣味。其中,文中讲到刘备三请诸葛亮,为什么?对于诸葛亮,是刘备心目中的“人才”吗?结合文本阅读,请找出来相关句子。学生在阅读后,分别就文中的句子进行了梳理。教师鼓励学生对第三段中的一处景物描写进行细读,来分析该段文字与诸葛亮是否有关?文中主要写了“蜿蜒起伏的山岗,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对下文中所描写的“山”“松”“竹”“水”等景致,是否暗示诸葛亮的品质?显然,我们从传统文化里发现,“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文中所描绘的景物,从其象征意义中可以对应诸葛亮是德才兼备之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值得刘备三顾茅庐。
接着,针对选文与原著《三国演义》在文字表述上的删改问题,该节“三顾茅庐”,强调了“刘备”这一主人公,而在原著中,却是“刘备”“诸葛亮”两个主人公,这样改写的目的,并未将“诸葛亮”变为配角,而是侧重于将环境描写作为选文的一大特色,来突显“诸葛亮”的大才品质。在苏教版教材中,与之相似的其他小说选文,如《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等,也是基于原著进行改写,在于呈现生动曲折的情节故事,表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从选文中来了解、体会文本的文化品位。
二、在阅读体会中引领诗化语文
在教材文本阅读中,由于受到篇幅的局限,很难全面展示原著内容,这就需要在阅读指导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文中的文化要素,促进学生从中获得文化滋养。
在苏教版五年级《望月》一文阅读中,我们可以很自然的引入写月的诗句。凝望着月亮,让我们的心灵在沉思中陶醉,而关于月的歌咏,却很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翻开中国的诗词画卷,刻画月亮的诗篇多如繁星。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讨论与月亮相关的诗句。“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从这些与月相关的诗句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深邃。同样,在师生一起朗读《春江花月夜》时,将带领学生回忆、欣赏月的皎洁,体味到月亮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苏教版六年级《三亚落日》阅读中,第一句“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篇首将三亚的落日西斜,呈现的语言诗意进行刻画,接下来就要从文本阅读中体会这里的“诗意”。从文中对“落日”的描写,虽然只有三个片段,但却似乎呈现了整个落日过程。原因在于文章中所运用的三个精妙的比喻,分别是“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将太阳比作孩童,延伸学生的想象,落日好似孩童圆圆的脸蛋,红彤彤的;落日的动作,像孩童一样顽皮。对于“快乐”的注解,将落日与海面之间,“任性”的支撑关系,好像落日在海面上玩耍一样快乐。同样,在对落日的景色进行描写时,又融入了看落日的人的情感,实现情与景的融合。文中写道“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落日的光芒不是温和,而是一种火辣的感觉,“火焰柔和”“大红灯笼”所运用的比喻,将这份柔和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让学生对美的语言“流连忘返”。
三、在艺术体验中渲染文化氛围
在语文阅读中,将阅读与音乐、美术、表演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有声语言表达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热情,增进学生多重感官体验,正如《文心雕龙》所言“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在阅读中引入音乐来渲染文化氛围。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将音乐与阅读相结合,在音乐声中来阅读文字,体味文字,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在苏教版五年级《二泉映月》一文阅读中,我们引入二胡名曲,来渲染阅读氛围,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延伸想象,体验文本的感情。在音乐的回荡中,学生悉心聆听,感受悠扬的琴声,仿佛阿炳出现在眼前,在琴弦的拨弄下,诉说着自己的苦难与哀怨。同时,音乐所营造的身临其境的听觉感知,也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阿炳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如此动人的旋律。在音乐欣赏与语言品读中,促进文化审美的升华,將书法文化渗透到阅读体验中。书法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书法主要是关于汉字的书写规律的表现方式。在语文阅读课堂,还可以将书法艺术融入其中,让学生感悟传统书法文化,增进人格修养的熏陶。结合中国的优秀书法家及其书法作品,让学生认识到书法教育的意义,并从书法家的成长故事中,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精神,体会并感受汉字的结构美。《乐记》中:“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声音、舞蹈等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来升华学生的阅读情感,促进文本阅读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在一些诗情画意的文本阅读中,可以导入音乐,让学生在吟唱中诵读文本;可以展现优美的舞蹈素材,让学生从舞韵中探究文本阅读的思想。
四、在读写结合中体味诗意情怀
语文阅读指导,教师要展现文本的诗意文化,让学生亲近文化,体味诗意情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析阅读中的诗意文化,还要关注读写结合,以阅读为突破口,唤醒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学习《剪纸里的故事》该文主要讲述民间传统工艺剪纸的历史,在阅读后,学生不仅了解了剪纸艺术,还认识了剪纸艺人、剪纸趣事。我们可以借此来作为写作主题,引领学生结合课外剪纸实践体验,将剪纸与剪纸乐趣进行书写。写作中,展现剪纸形式的丰富多彩,欣赏形象生动的剪纸作品,了解传统剪纸艺术的深刻文化寓意与内涵,促进学生“知、情、意”的统合发展。
总之,诗意文化既要关注文本,还要关注意趣。阅读教学要建立在阅读基础上,让学生回归阅读体验,从文本阅读中秉承文化,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在阅读中追寻文化的情调、意趣、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2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