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有效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的捷径
2019-09-10蒋娅琳
蒋娅琳
微课作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的产物,它具有直观形象、主题集中、场景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本文正是基于微课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尝试借助微课之力,有效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
一、微课在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中的优势
1.重难点突破自由度更高
微课应用于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可以借助微课重复运用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选择运用的频度。不仅如此,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对重难点的把握情况,自由地运用微课检视重难点掌握情况,不受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重难点突破自由度更高,效果也更加显著。
2.重难点突破趣味性更浓
微课以微视频为载体,具有图文并茂、音视频兼具等特点,而且主题集中,构建起生动的场景。因此,微课应用于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趣味性更浓,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实现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3.重难点突破技术性更强
微课最显著的优势是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这就使得微课在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时,体现出更高的技术性。例如,微课可以通过聚焦、放大、暂停、重复性播放等技术手段,突出语文教学重点,并借助技术手段,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重难点得到简化,化难为易。
4.重难点突破方式更丰富
微课运用于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将使传统的单一化的重难点突破方式得到变革,为教师创造更丰富的手段。这不仅可以消除重难点突破过程中教师反复强调带来的疲劳感,而且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亲历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
二、微课有效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重点与难点具有不确定性,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的重难点,合理运用微课,有效实现语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从而构建高品质的语文课堂。
1.构建场景,让抽象的重难点得以具体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丰富,但是抽象思维尚未得到较好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场景,让抽象的重难点知识得以具体化,从而引领学生在生动场景的帮助下,准确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秋天的雨》一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体会秋天的美好。秋天的美丽体现在多个方面,以第二段为例,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一句领起全段,抓住了这一段就抓住了本段重难点突破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秋雨的美好,我设计了一段微课,集中展示秋天色彩场景图,引导学生借助微课感受秋天雨的特点,并用第二段的一个词语概括,学生很轻易地找出“色彩缤纷”一词,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微课找出文章第二段相关的句子。微课设计时,我采用镜头特写的方式,将“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一句展示出来,感受静物描写表现出来的情趣,从而对本段语言之美获得直观的感受,再结合朗读,深化学生对重难点的认识。
2.技术处理,让易忘的重难点得以固化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性语言学科,离不开积累,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词句积累、方法积累、经验积累是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这些容易忘记的重难点往往采取强化记忆、反复灌输的处理方法,学生暂时记住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又遗忘了。不仅如此,学生通过强制性、反复性记忆获得的知识往往缺乏意义建构,难以灵活、有效地运用重难点知识进行语用表达。我们可以利用微课,对容易忘记的重难点进行技术化处理,引领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让易忘的知识点得以固化。
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字词教学仍然是一个重难点。为了丰富学生字词体验,我专门设计了主题为“字词乐园”的微课,在识读“乘”是后鼻音,“晒”是翘舌音,采用视频展示后鼻音、翘舌音发音时的器官变化,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微视频发音方式进行发音训练;再如“植物旅行靠什么办法”一句中“旅行”一词,学生很容易停留在人的旅行认知上,我们可以借助微课展示一段微动画:植物的种子传播到高山、平原、山洼等各个地方,它们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通过技术性处理让学生对字词意义获得直观认识,通过意义建构起来的重难点知识不仅深化了学生理解,也实现重难点知识的固化,不容易忘记。
3.对比演绎,让易混的重难点得以明晰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果这些重难点得不到有效的突破,学生对这些易混的知识点就会出现运用性错误,或者难以把握这些重难点知识的本质特点,以及进行语言交际,从而制约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微课能够借助技术手段,优化重难点知识呈现的方式,通过对比演绎的方式,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让易混的知识点变得明晰起来,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精准把握相似或相近知识点的本质区别。
如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常常会运用联想和想象,不少学生对联想和想象的理解存在混淆现象。针对这一易混知识点,我设计了一个题为“揭开想象和联想的面纱”微课,首先,将联想与想象的概念进行比照展示: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凭借既有的知识、信息以及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调动思维进行加工、改造、组合,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在结合古诗句和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比照式演示: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从柳叶联想到春风,由春风联想到剪刀,自然、贴切、新颖。生活中,下雪了,我们常说“鹅毛大雪”;下雨了,我们常说“豆大的雨点”,这是由大雪和雨点这一事物自然而然地想到与它们颜色或形状相似的鹅毛、豆子,这个思维的过程就是联想。在比照演绎基础上,让学生再从古诗词、教材文本中寻找联想和想象的句子,从而使学生有效掌握联想和想象。
4.资源链接,让孤立的重难点得以丰满
语文教学中,各个知识点之间不是孤立的,如果我们脱离写作背景、脱离作者创造的个性特点、脱离文本语境,就容易造成片面或者错误的理解。我們可以借助微课,围绕教学重难点通过资源链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助读资源,让孤立的重难点得以丰富,从而提高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能力。
如《赠刘景文》一诗,要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这一重难点,需要理解诗歌中作者描绘的“荷”“菊”“橙”“橘”。我们可以利用微课,提供古代诗词中的相关助读资源,如屈原在《橘颂》中赞其具有“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等品质,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视野,也使学生通过诗歌描写的景物,体悟诗人对刘景文品格和秉性的赞美,以及诗人对朋友真挚的勉励,希望友人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总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一颗探索之心,善借微课之势,语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必将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重庆市两江新区人和实验学校(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