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位一体”联动下乡村景观营建模式探析

2019-09-10韩燕廖海云丁铮

台湾农业探索 2019年5期
关键词:晋江市乡村景观五位一体

韩燕 廖海云 丁铮

摘 要: 【目的/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决策指导下,各地展开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探索,通过研究晋江市英林镇“五位一体”联动下的乡村景观营建模式,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调研考察、实地访问、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乡村景观存在的困境,并以晋江市英林镇为例,对其“五位一体”乡村景观营建模式进行分析,总结该模式现存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结论】“五位一体”乡村景观营建模式,虽有效提高村民参与治理乡村、建设乡村的能动性,达到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目的,但依然存在目标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五位一体”联动模式的基本框架下提出明晰建设目标,促进景观差异化发展;鼓励广泛参与,村民自治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增强后期维护,设立管理小组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 五位一体;乡村景观;营建模式;晋江市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37-5617(2019)05-0043-06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rategic decis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was carried out in various regions. And the study on the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model under the “fiveinone” linkage of Yinglin Town in Jinjiang City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the new era.【Methods/Procedures】The dilemma of rural landscapes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 field visit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by taking Yinglin Town of Jinjiang City as an example, the “fiveinone”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model was analyz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odel were summarized. Then,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were further put forward.【Results/Conclusions】Although the “fiveinone”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model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itiative of villager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governance and construction,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there we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aspects such as target construction, operations management and so on. Therefore, under the basic framework of “fiveinone” linkage mode,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clearing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differentiating landscape development, encouraging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combining villager selfgovernance with government guidance; enhancing the postmaintenance, setting up the management group and so on.

Key words:  fiveinone;rural landscape;construction mode;Jinjiang City

鄉村振兴战略使乡村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其主要体现在: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保留;乡村环境得到治理和开发;乡村居民生活品质获得有效提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各地纷纷展开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探索,其中跨部门合作、公开评审和村民参与的形式成为乡村景观营建、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及延续乡村文化的重要方式,这种综合营建模式是快速实现乡村振兴之路的助推器。

1 乡村景观营建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广泛推行,但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解读较为浅显,其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认知偏向于表面化和趋同化。乡村景观营建欠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陷入感官误区、地域文化和生态相分化、与生产生活相背离三个方面,使得景观在营建过程中让乡村日渐失去原有的特色,出现乡村特质丧失、污染严重的现象,这与传统的自发营建、自然形成的乡村景观大相径庭[1-3]。

1.1 陷入感官误区

乡村景观营建上一味追求形式美和视觉效果,使原始村庄的建筑符号、地域文化、生活特征面临湮没的危险,例如部分村庄刻意模仿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将白墙黑瓦、门窗雕花的江南特色进行机械式的复制黏贴,丧失了村庄的原本特色,乡村面临“千村一面”的问题。

1.2 地域文化和生态相分化

房屋建筑的大拆大建,一味追求钢筋混凝土的使用,破坏了原有乡村的建筑文化特征,使乡村沦为单调的整齐划一,乡村在大拆大建的同时失去了原有景观的自然与本真。乡村的盲目、缺乏系统规划与控制的村落建设,不仅摧毁了当地的传统文化符号,占用了耕地林地,增加了土地硬化面积,也造成了垃圾的随意堆放和水污染,破坏了乡村生态和自然生物的多样性,最终导致自然、历史脉络的破坏。

1.3 生产生活相背离

由于对景观的片面理解以及追求景造现代化,甚至迎合城市需求而建造,使得景观在建设中脱离了原本乡村生产生活的根基,乡村景观逐渐走向异化。乡村旅游、休闲农场、乡村采摘园概念的注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建设脱离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变为发展各项旅游活动。乡村的服务对象也由村民转向节假日出行的游客,村庄成为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一方面,乡村景观的建设直观地体现了开发者与消费者的意志,干扰到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背离了乡村景观服务于民的宗旨。另一方面,各种旅游项目的发展导致村民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丧失了原有的淳朴和自然。

因此,乡村建设中亟需新的乡村景观营建模式,以实现自上而下的政策、资金与民智民意的结合,迸发出乡村景观营建的新活力[4-7]。

2 “五位一体”联动模式

“五位一体”是以政府部门、村民委员会、设计方、施工方以及专家评审组五个方面共同合作组成的景观建设联合体,共同致力于乡村景观营造。该模式分别从组织与策划、响应与实施、设计与定位、建设与提升、评价与改进等方面出发,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共同为乡村建设献谋、献智、献力[8-9]。

2.1 组织与策划

地方政府作为乡村景观营建的发起者,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乡村景观营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定位作用,它提倡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留,通过改造乡村环境,有效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政府部门在政策导向下解决资金、技术、人才支持等相关配套服务的问题,积极引导各村村委会参与到乡村景观营建中,并在乡村景观营建过程中把控大局,推进建设平稳进行。

2.2 响应与实施

村民委员会是乡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对乡村的发展起到了政治组织作用。村委会拥有村内集体财产和土地的使用权和管理权,在村民中拥有较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能在乡村景观营建过程中代表村民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乡村向着生态良好、文脉延续等方面发展[2]。村委会在整个乡村景观营建过程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包括:自上而下地传达政府的政策、听取村民的诉求、提供村庄内闲置地块、与设计方合作探讨,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同时协助设计者监督景观施工的顺利进行以及景观的后期维护。

2.3 设计与定位

规划设计者具备环境设计、风景园林、园林等学科背景,专业知识涵盖面较广,其通过考察访问的形式了解乡村传统文化符号、建筑特征、传统工艺、生产生活方式等,结合村庄内所提供地塊和村民们的需求意向确立规划定位,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可达性设计方案和施工策略。

2.4 建设与提升

施工方作为当地景观营建队伍,承载着当地传统的施工工艺,熟悉当地的人文、自然、社会状况,能运用最经济有效、生态合理、文化适宜的工艺手法营建符合当地实际的景观。在乡村景观营建过程中,调动当地景观营建队伍的参与热情,积极与设计师商讨施工的方法,较多地运用地方传统手工艺升华设计方案,让景观更具乡土特色。

2.5 评价与改进

专家组作为景观营建的评审,根据评分标准,对每个景观做出专业评价并进行打分。专家组通过各自打分,综合评判的评审机制,评出最优景观,并根据各村庄特色对未来景观营建提供建设性意见。

3 晋江市英林镇“五位一体”联动模式的实践分析

3.1 晋江市英林镇概况

英林镇是福建省晋江市下辖的一个镇,位于晋江市南部沿海,是晋江市主要的侨乡之一,服装纺织产业与矿产业是英林镇经济的两大支柱。

服装业与矿产业在为英林镇提供客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服装纺织业污染的水源和矿产业开采后遗留下的废石矿坑成为大发展后遗留下的环境伤疤,同样被破坏的还有往日村民居住的古厝古街。除此之外,英林镇也存在着人口流失、人际关系淡化、传统文化凋零、生态环境破坏和土地硬化严重等乡村普遍问题。

3.2 英林镇关于“五位一体”模式的应用

英林镇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优化英林镇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各村闲置地块利用率,传承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促进乡村环境治理整顿。英林镇政府结合“五位一体”联动模式(图1),联合政府部门、村民委员会、设计方、施工方、专家评审组五方开展“一村一景”景观创建活动。

英林镇政府与美丽乡村建设小组作为“一村一景”景观创建活动的发起方,在活动开展期间主要负责组织动员、活动策划、地块征集、资金保障、建设跟进、问题协调、整体把控等方面。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动员管辖区内20个自然村参与“一村一景”景观建设活动;设美丽乡村建设小组办公室负责策划具体时间节点、实施方法、人员安排、活动流程、奖项设置等,保障活动实施过程的顺利实施;联合英林心慈善公益基金为活动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保证资金的专项专用和建设的顺利进行;组织政府领导与地方媒体定时到建设场地查看施工进度,并对现场情况进行相应记录和报道,用传媒的形式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合理协调活动期间产生的问题,结合各个场地建设状况把握活动进程。

各村村委会作为乡村景观营建活动的具体执行方,在活动的进程中主要负责信息传达、组织协调、建设跟进、动员群众等内容。20个参赛村村委代表政府向村民传达“一村一景”创建活动内容,挑选100~600 ㎡区间内急需治理整顿的闲置地块作为景观营建用地并结合村民需求与设计方合作探讨,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当确立设计方案后负责联系当地施工团队进行景观营建,协助设计团队跟进景观施工进程,并号召村民参与到环境整治、景观营建中,群策群力建设美丽家园。

英林镇政府联合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师生,以风景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组成20个设计小组,连同专业指导教师组成设计团队,为“一村一景”乡村景观营建活动提供设计方案和施工策略。设计小组成员运用村庄“群众、文化、地理、产业”等元素,充分挖掘村庄乡土内涵,并应用于作品之中,充分体现乡村人文之美和历史渊源。创作过程中结合当地古厝、地形、民俗,以“实用、精致、美观”为原则,充分利用旧物料、闲置物件等材料进行创作,促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小区域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宜居生态环境。

营建地块分别由一个或者多个施工团队共同施工建设完成,施工方主要负责景观建设与设计方案的改进提升。场地营建过程中各施工队伍密切联系、相互配合,随着建设进程的推移对建设任务进行有效交接。作为当地景观建设队伍,承载着當地传统的施工工艺,配合设计方运用最经济有效、生态合理、文化适宜的工艺手法提出建设优化策略,营建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景观。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授、晋江市农业局专家及社会景观公司高级工程师等组成专家评审组,在活动建设过程中,为场地的设计和施工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设完成后评审团从多视角多元化对创建作品进行打分。评审内容以英林镇政府制定的赛制为基准,考核方向包括总体景观、景观搭配、实用创新、人文融合、安全性、整体效果、收尾工作等7个方面,并分别占评审内容的相应比例(表1)。专家组通过各自打分,综合评判的评审机制,确立优胜景观。根据评审结果,获得第一、二、三等奖设计小组与相关村庄分别授予荣誉证书与奖励金,其他参与小组及村庄授予优秀奖荣誉证书以作鼓励。

五方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在整个景观营建活动实施流程为政府策划动员→征集营建地块→活动开幕→设计方与各村组合→设计方调研场地→提出设计方案→设计方与村委探讨确立营造方案→设计方与施工方对接方案→开始施工→设计方现场协助建设→政府人员与专家组成员现场查看指导→媒体宣传/设计调整/施工调整→建设完成→专家组评审→颁奖仪式→总结经验→媒体宣传(图2)。

3.3 “一村一景”乡村景观营建特点

“一村一景”乡村景观营建活动以多方合作、共同参与为主要特点,在景观营建过程中上至政府部门,下至施工建设,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共同完成和参与乡村景观建设。通过汇聚各界力量,引入“外智外脑”共同关注和建设乡村,使再生后空间更具科学性、实效性与可实施性。联合高校与地方合作,理论联系实际,让在校学生从实验室研究走向田间地头,将专业知识理论应用于乡村,实现高校反哺农村的目的。村民积极性的引入是对村民智慧和经验的最大化利用,使再生后的空间更具有场所性特征。

“一村一景”乡村景观营建活动每半年举办1期,至今已举办4期,建设地块大多为具备有一定人流量,但长期荒废无人管理且面积较小的场地,此类地块具备建设投入少、治理方便、见效快的特点,其意为以点带面、串点成线、全面覆盖,对乡村空间进行有持续、有计划、有次序地温和介入,推动形成可持续的动态演进,从而达到整体推进的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效果。

成本控制上实现节流性引入,如公益设计组织及高校师生的引入可以减少无谓的招投标制度的管理和审查所产生的成本,公益组织或企业主体的资金引入可以缓解乡村建设的经济困境。

3.4 “一村一景”乡村景观营建成效

至今,英林镇通过举办一系列“五位一体”模式的乡村景观营建活动,打造了数十个具有地域风情、村庄特色的乡村微景观。景观营建在综合考虑乡村长远发展需要与当下建设需求的基础上,整合闲置资源,进行渐进式开发,吸引更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自主营建维护生产生活空间的意识。

乡村景观营建活动能够有效美化村容村貌,创造了传承民俗文化、休闲游憩、集散交流的互动场所;带动了周边环境发展甚至辐射到乡村更大的区域范围;完善了乡村的空间景观与功能格局;形成了良好的宜居环境,受到社会各界和村民们的认可。

4 “五位一体”乡村景观营建模式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

晋江市英林镇以乡村景观营建活动为基础,摸索出“五位一体”乡村景观营建模式。该模式作为一种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为乡村建设、文化保护、美化环境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是这种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未来发展不明确、村民参与度不足、运营管理欠缺等问题。

4.1 存在问题

4.1.1 未来发展不明确

模式在运营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明晰的目标,部分建设团队和村委仅以整治地块和完成建设为目标,忽略了建设初衷,出现选地零散、功能重复、实用性较弱、创作手段单一等问题,造成资源浪费。专家组在评审过程中仅对当下景观建设状况进行评价,并没有根据各村庄特色对未来景观营建提供建设性意见。

4.1.2 村民参与度不足

景观建设过程中仅部分建设地块周边村民关注营建状况,营建过程以设计方和施工方为主力军,大多数村民对乡村景观营建的了解和参与度较低,没有形成建设家园的主人翁意识。

4.1.3 运营管理欠缺

村庄内缺乏对公共空间管理的能动性,对景观维护意识较弱,出现植物趋于自然化生长,景观小品遗失、公共设施损坏等现象,使景观功能性减弱,空间利用率降低。

4.2 优化策略

4.2.1 明晰景观建设目标

制定更为完善的营建制度,明确建设目标,根据不同的乡村需求设立不同的建设主题,以主题为中心对相应场地进行景观营建。选择关联性较强的地块,推动景观整体性的形成。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指导作用,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功能性单一,无序且不符合乡村实际需求的景观,为乡村后期景观营建提供方向,从而使景观向符合乡村自身条件的差异化发展。

4.2.2 鼓励村民广泛参与

积极的引导村民自觉创造舒适环境,形成以村民为主,设计团队为辅的多方协作运营模式,激发村民对乡村环境整治的高度参与性,实现群策群力建设美丽家园,最终达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目的。引入专家、学者提供技能等方面培训,实现村民的自我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增强乡村建设、项目评审的能力。此外,政府应转换其主导角色,为村民提供经费补助等政策性优惠,利用现代化的咨询技术推进乡村发展的宣传工作,积极配合、引导村民的开发建设,形成“自下而上”的村民自治与“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相结合的运营模式[10-12]。

4.2.3 增强景观维护管理

在营建过程中注重功能与景观间的在地性和适应性,采用乡土植物和材质提升景观亲切感,使村民自觉维护周围景观环境。加强对村民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以村为单位组建立乡村景观维护小组,定期对乡建景观进行维护,合理建设,构建人地和谐的关系。

5 结语

“五位一体”乡村景观营造以“政府部门、村民委员会、设计方、施工方以及专家评审组”共同合作进行乡村景观建设的新模式。该营造模式的乡村建设活动充分挖掘村庄乡土内涵、体现了乡村人文之美和历史文化,通过以点带面的发展形势逐步推进乡村景观建设。“五位一体”乡村景观营建模式对于未来乡村建设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为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日后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因各地区差异,需结合不同的民俗民情、文化特色,创造出符合自身条件的乡村景观营建模式。

参考文献:

[1] 陆琦,闫留超.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J]. 中国名城,2017(1):24-28.

[2]苏丽. 乡村景观营建中公众参与式设计的调查与评价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3]张俊磊,巧民. 公众参与视角下的社区邻里空间设计研究综述[J]. 华中建筑,2015,33(2):24-28.

[4]孙炜玮. 基于浙江地区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4.

[5]孟献德. 闽南沿海地区乡村景观的营建研究[D]. 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7.

[6]黄昕珮. 论乡土景观——《Discovering Vernacular Landscape》与乡土景观概念[J]. 中国园林,2008(7):87-91.

[7]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 农村生态环境,2001(1):52-55.

[8]朱金,陈可石,诸君靖. 德国乡村竞赛计划发展及其对我国大陆乡村建设的启示[J]. 规划师,2015,31(12):145-149.

[9]郝延群. 日本“美丽的乡村景观竞赛”及“舒适农村建设活动”介绍与思考[J]. 小城镇建设,1996(8):40-42.

[10] 翁佳麗,艾婧文,吴小刚. 晋江市一村一景景观设计总结[J]. 安徽建筑,2018,24(4):48-49.

[11]郑向群,陈明.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2):106-115.

[12]陈俊峰,冯鑫,戴永务. 德国乡村竞赛计划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2018(5):66-69.

猜你喜欢

晋江市乡村景观五位一体
“三位一体”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晋江市实验小学
“三位一体”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让每处校园成景——晋江市第一中学简介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