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2019-09-10卢亚莉戚海峰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卢亚莉 戚海峰

摘  要: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以促进产业及其生产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切入点,旨在集成校企双方优势,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性、实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从专业实践出发,分析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人才培养提出若干发展对策。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5-027-04

一、现代学徒制探索中取得的基本经验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1]。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食品生物工艺专业作为国家级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早在2005年就开始与天津好利来工贸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探索,每年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2012年双方开展订单式培养,签署共建校外實训基地协议,进行校企联合培养;2015年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探索打破传统课堂、以理论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开始构建校企一体化育人的新机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趋于成熟,职校教师、企业师傅构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过程从教学环节的拼接走向产教融合,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得到质的提高。

现代学徒制典型的教学形式为“工学交替”,在学生3学年6个学期的培养周期中,前5个学期依据企业用工需求采取“岗位对接、淡入旺出”进行联合培养,根据食品企业生产节日性、季节性特点对接学校教学任务,在企业生产旺季,安排学生从学校课堂转入企业岗位进行实践教学;在生产淡季,安排学生在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校内基本功实训。最后一学期,集中进入企业车间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培养方式,按照培养规律,可以分为“识岗”“轮岗”“专岗”和“顶岗”几个层级,相应地学生的身份也在不断地变化提升,从学校单一身份的“学生”到双重身份的“学生/学徒”,再到成熟的“徒工”,最后成为“准员工”,随着学业的推进完成不断递进。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角色转变很快,实现了从学习到就业、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

二、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学徒制改革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明显效果,但在深层次上还存在校企合作不紧密、工学结合不深入、内在对接不稳定等问题。笔者仍以上述校企合作为例,就2015年到2019年以来工作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以点及面,探索规律,以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向前发展。

现在学徒制专业教学实施的基本情况是,在学校由专业教师讲授食品加工理论知识,在工厂由师傅进行岗位规范操作指导。但在实际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工作的准备性、学生心理的适应性,以及在相关知识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上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

1.学生在“学生”与“学徒”身份转换中存在障碍,实习表现不佳

学生对在企业实际生产加工中严肃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实习中存在消极马虎、随意请假、擅自离岗、纪律松散、无视企业章程等现象,表现出缺乏应有的专业素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遵规守纪意识不强、自我约束力差等问题,导致企业对初始实习学生的满意度不高。

2.学生与家长对学徒制缺乏认识,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缺乏应有的了解

一些学生及家长依然用过去学徒制的老眼光看待现代学徒制,并怀疑职业学校在转嫁培养成本和责任,对企业实践教学的模式表示不满,甚至觉得企业不是培养学生而是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从心理上、认知上不认同。

3.学生企业实习与就业不挂钩,留企就业的人数不多

从近四年校企合作的成果来看,这种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批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合格技术工人,最终全部完成学业进入预期的工作岗位。但是在后期的调研中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很多毕业生最后并没有留在企业中继续工作。

4.学生实习期间需要往返于校企两地,时间管理及安全存在困难和隐患

学生在校学习时,白天课程饱满,晚上按要求上晚自习,学习相对规律,而到企业实习期间,下班后没有学校的管理环境和氛围,学生往往会外出娱乐。同时企业人员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作为学徒很容易受到成年员工的一些不良影响,沾染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气。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基础教育因素

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5-18岁,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选择和判断时还不够理性,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职业生涯趋向比较模糊。通过对学生生源进行调研,发现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自农村和远郊区县,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力基础较差,普遍对课堂教学、知识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正由于欠缺必要的基础教育,进入职业学校后马上面对多样化的课程和专业知识,一时比较茫然,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加之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很容易移情于游戏等外界事物,对正常学业不上心。

2.生涯教育因素

选择中职学校,意味着学生立即要面对职业选择,但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从职业选择、职业认同、职业道德规范、职业成长等方面系统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就不能牢固树立起来,中职学生进入学徒制必然有一定的适应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也是难免的。

3.学生适应因素

由于现代学徒制的特殊性,学校、企业同时对学生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学习、工作、责任、纪律等压力一齐集聚到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身上,对学生的耐力、毅力和接受力较大的考验。学生往往难以两头兼顾,甚至认为企业实践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片面地把企业实习等同于简单机械的体力劳作,对工作热情不高,对未来缺乏信心。

4.校企差异因素

学校学习中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学习现象,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试错、纠正、反复本身就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在企业中实习时,学生直接参与到工作过程之中,师傅带徒弟也是以合格完成工作任务为前提,生产加工过程是不允许出错的。严格的生产化要求正是企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所在,但对于学生很难适应过来,导致学生对企业实习有恐惧心理而变得抵触、逃避。

5.学历劣势因素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对用工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相同专业的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相比处于不利状态,尽管专业技能水平并不弱,但企业一般更倾向于录用高学历人才,社会舆论、习惯认识更加剧了这种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中职学生面向社会的自信心,自我认同度不高,容易表现出浮躁、焦虑和茫然。

四、改进的对策

1.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提升需要系统培养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应作为主线贯穿育人的全过程。要联系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思想、学力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模块化、生动化,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任务和重点贯穿于从学校教学到企业实习的全过程,特别要发挥企业师傅在育人方面的特殊重要性,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体现全员育人,引导学生在企业全面真实的工作和教育情境中快速成长,实现从学校教育向企业教育的转变。 二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是校企合作共同的任务。学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多把方位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动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强化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指导学生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认同感、使命感、神圣感。指导学生准确和合理做好职业定位,处理好个人愿望与专业学习的关系,用积极的心态做好职业发展准备。企业方面,一方面企业选派的师傅要有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要让德艺双馨的师傅带领学生实习,把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思想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企业师傅要体现教育责任,把教、学、做统一起来,特别要将实践操作背后的理论依据教给学生,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三是家庭是学生第一所“学校”,学校要建立规范的家庭联系沟通制度。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信息,走访学生家庭,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2.制度建设是现代学徒制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是完善招生录取制度。校企双方依据企业用工标准,结合招生政策联合制订招生招工方案,明确进入招生标准及具体人数,校企双方共同组织面试,做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加大对现代学徒制的宣传力度,合理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就业工作。

二是做好入学教育。要帮助学生端正思想认识,了解现代学徒制特点和优势。从开学伊始就明确其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要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生、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学生、监护人、学校和企业的权责、权益、保障等,充分理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顺利推进学徒制奠定基础。学校聘任具有良好素质的企业员工为客座教授、兼课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实习岗位、专业发展前景。

三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实习管理及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体系、整合关键技能课程。(1)制定校企合作相关规划和制度,如《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确定合作方向和运行方式。(2)制定校企合作过程管理办法,如《校企合作协议》《三方协议》《学生认识实习协议》《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专业实习手册》《实习过程评价表》等,对学生实习进行严格要求、安排和管理。(3)企业制定《企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学生实习管理考核办法》等,记录实习学生岗前培训、出勤、工作表现、专业实习总结、专业实习成绩等。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学生管理采用“双重标准”评估制度[2]。学生要同时满足“学业标准”和“学徒标准”才能申请毕业,建立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3]。

四是完善绩效考核工作。对专业实施过程中的考核项目进行细化,制订绩效考核办法,强化“双导师制”队伍建设,定期评选并奖励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师傅和优秀学徒[4],将学徒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奖学金的必要条件之一[5]。企业根据学生在学徒期间的表现进行考评,给出技能水平成绩,颁发实习等级证书,对于实习期表现良好的学徒予以物质奖励。

3.形成校企一体双向沟通机制

一是建立校企之间信息通报制度。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协商要制度化,确保学校、家庭、企业彼此能够获得全面对等的学生信息、教学实习信息。在企业学徒过程中,学校要安排专门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切实掌握学生在企业的实习的真实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共同做好应对预案和解决方案。

二是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学校在课程中有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企业对学徒进行岗前培训,强调生产纪律、生产安全、操作流程、规范操作也是进入企业实习的必修课。但安全在没有危险出现时往往是抽象的,学生一般缺乏安全事故方面的亲身经历,在实习中会往往更容易发生安全事件。为此,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督察组,把安全教育作为一切教学、生产的前置工作,不厌其烦地把安全生产及其他安全教育纳入每一个教学、实习环节之中,还不定期对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学徒进行巡查,实现对学生安全全方位的精准督导,锁定隐患,以患为例,防患未然。

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核心是校企深度而有机的融合,建立企业、学校和学生和谐一致的教育生态,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的,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导向,通过专任教师和具有教学能力的企业师傅共同教学,帮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掌握满足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企业与学校间定期轮换,双方优势的叠加还可以形成育人的遞增效应。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合作、齐抓、共管,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负有共同的责任,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沟通解决。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对校企双方、学生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需要积极而稳妥、努力而谨慎,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科学务实的态度,多措并举,积极推进。

参考文献:

[1]董志超.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快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J].中国培训,2019(1):16.

[2]张蓝图.现代学徒制工作室育人途径与方式研究——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3-44.

[3]马锦镍,张美林.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轻工科技,2019,35(4):137-138+140.

[4]樊丽娜.企业师傅深度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和激励措施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6):221-223.

[5]王新铭.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中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咨询,2018,16(23):189-190.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