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9-09-10徐静戴翔东
徐静 戴翔东
摘 要: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贵州毕节精准扶贫项目为例,分析毕节地区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观念的转变是基础,党政的重视是动因,质量和内涵是核心,促进就业是方向,产教融合是路径”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总体思路,以借力政府机构的力量、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师素质、发挥地区特色为路径开展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天津中德;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5-036-05
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10.2%,下降到2018年的 1.7%[1],但随着扶贫开发事业向纵深推进,许多问题逐步显露出来,例如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扶贫项目指向存在偏差,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等,致使扶贫攻坚难以“扶”到点子上。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特别是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促进贫困地区从人口大区向人力资源大区转化,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已经成为当下最需要的精准帮扶模式之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2]笔者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精准帮扶贵州毕节职业教育项目为例,探索新时期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且操作性强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
一、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对毕节职教精准扶贫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不仅是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看望受灾群时指出,“扶贫先扶智,鼓励开展职业教育,学到一门技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论述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又指出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把“教育扶贫”作为“五个一批”工程中的第四项重要举措,对贫困地区、家庭的教育扶贫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聚集政、企、研等资源的优势突出,理应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精准扶贫之路,为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积累新经验、探索新途径。再观毕节试验区,被视作两代国家领导人关注的“特区”,称得上是中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和标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发展、贵州发展的需要,对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发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3]。这是对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科学的战略定位,办好试验区,将为全国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精准脱贫探索一条新路子,意义重大深远。为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响应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号召,积极参与毕节职业教育精准帮扶工作,努力在“精准”上下功夫,合力推动毕节职业教育发展。
二、毕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2015年12月份以来,学校组织相关团队先后四次赴毕节,对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及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就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具体工作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毕节相关职业院校进行了深入对接交流,结合天津中德办学、改革历程及取得的经验,结合赴毕节调研掌握的情况,毕节职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教育吸引力弱,社会认同度不高
高校自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往大众化的趋势演变,普通高等教育占去了大部分优秀的生源,加上人们受传统儒家文化“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造成了职业教育吸引力弱。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使得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处于教育体系的末端而不受重視。近几年,毕节职业教育的招生情况不理想,招生难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瓶颈。
2.职业院校专业组群体系发展不完善,适应区域发展的能力不强
毕节市共有16所职业院校,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1所,高等专科及高职院校3所,中等职业院校12所。根据对16所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查,发现毕节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明显与区域经济建设不协调,并呈现出“盲目无序”的状态。其并没有根据毕节市的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进行设置,也没有以本土经济产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随着毕节试验区的建设以及科技进步、劳动力市场等带来的冲击,院校专业与产业发展不匹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大多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不合理,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及时根据产业的发展而更新,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上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加上毕节职业技术院校实训设备总量不足,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职业教育适应区域发展的能力不强。
3.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不高,专业教师紧缺
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是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根据对16所中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调查,发现整体教师结构不合理,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不足10%,并且有企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很少,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教师队伍自身技能较为单一,加之缺乏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能力提升水平有限;二是因为毕节市属于西部较为贫困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较差,中高职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导致学校引进高学历、高素质教师的吸引力不足。
4.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鲜明,体制不完善
毕节市16所中高职学校的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有些学校甚至是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混合模式,职业教育只是普通高中教育的附带,究其原因,一是毕节市职业院校的办学经验较少,缺乏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二是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把握不准确,专业设置雷同,同一层次、 同一类型的人才过剩[4],专业特色不鲜明,尚未形成对行业服务的优势,缺乏将专业办成品牌的实力;三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不够完善,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投入,国家和地方扶持政策不完善,导致办学经费紧张。
三、毕节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总体思路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对接毕节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职业教育引领产业发展的思路,建立了与毕节职业教育“1+1+3”精准扶贫的“对接、共建、帮扶”工作框架,即:对接一所应用技术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合作共建一所高等职业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帮扶三所中等职业学校(毕节工业学校、毕节财贸学校、大方同心农工职业学校),积极探索推动毕节地区文化创意、信息(大数据)、机电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产业发展。加快毕节的职教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基础,党政的重视是动因,质量和内涵是核心,促进就业是方向,产教融合是路径。毕节的职业教育,肩负着助推精准扶贫、服务地方经济,同时在服务中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的双重使命。
四、毕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的职业教育,必须持续扮演好精准扶贫的角色。只有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运行机制,才能有效的推动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有序快速进展。[5]通过我校精准扶贫贵州毕节的经验,加上对我国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现状的研究,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1.借力政府机构,突出政府主导作用
在“穷省办大教育”理念引导下,贵州省开源节流优先支持职业教育发展。[6]在毕节精准扶贫工作中,更要突出政府主导作用。一要借力教育部、中华职教社的帮扶工作,向毕节职业教育进行定点帮扶。通过教育部及中华职教社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与发達地区的职业院校结成对子,一对一进行帮扶,在执教理念、实训设备、人力资源、培训交流等方面提供精准扶贫。以我校精准扶贫毕节为例,我校分别与毕节市政府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签署《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毕节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项目框架协议》和《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合作共建项目协议书》,向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各捐赠了价值400万元和120万元的实训设备,并且学校抽调相关专业教师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4名专业教师数控机床设备实操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切实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来自毕节市职业教育的领导干部和相关职业院校校长共52人参加了我校主办的毕节市职教领导干部培训班,传授职教理念和办学经验,对于促进毕节试验区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二要借助当地政府力量,出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首先,当地政府应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认可程度。学校利用招生宣传期下到各个乡镇进行招生,并且将学校的招生计划和优惠政策及时传达到位,同时在招生处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可以将相关优惠政策编制成册一起发放,以便贫困家庭第一时间掌握帮扶政策,尽量减少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现象。其次,政府应当鼓励贫困学生入学,本着“扶贫必先扶智”的宗旨理念,向贫困家庭传达“一人入学,改变全家”的理念,并且在贫困生学费减免、就业机会方面给予帮扶,提升学生入学的信心。政府应当牵头编制贫困生的信息数据库,及时了解贫困生家庭生活状态,为贫困生制定优惠政策,各级教育部门应尽快规范建立职业教育“奖、助、补、减”体系,推动减、免学费政策的实施,以吸引更多的贫困家庭学子接受职业教育,掌握劳动力市场所需的必要技能。
2.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当地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曾明确指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将更多更优质的资源汇聚至职业教育领域,要加快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及技术进步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做到产教深度融合,要做好地方市场人才需求了解定位,要充分满足市场人才结构需求。[7]一是应在专业设置上随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随时调整与优化,重点培养区域产业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根据毕节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重点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专业组群。二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可适当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逐步探索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加大实训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探索实习定岗的创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三是将职业教育中的“取证率”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之一,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适当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毕业时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教改,以职业教育比赛作为抓手,推动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先进技能的质量与效果。
3.加强校企合作,助力精准扶贫
校企合作是一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性、方向性的战略举措,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对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有重大的意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真实企业岗位技能培训的要求,而且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职业素养等都能有较大提高,校企双方还可以探索“订单班培养”的合作模式,为企业精准培养符合技能要求的毕业生。
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精准帮扶毕节的项目中,也积极撮合毕节职业院校与天津市优秀重点企业合作,例如毕节市财贸学校与天津博诺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分别代表学校和企业在天津中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依托苏州大学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借鉴天津博诺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与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开展机器人专业建设。协议根据“信息共享、优势互补、诚实守信、互利共赢”的原则,就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招生宣传、就业服务等进行深入探讨后签订,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协议落实后将填补毕节市职业院校机器人应用和无人飞机应用专业的空白,丰富毕节市财贸学校的专业设置,有利于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也有益于天津博诺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的项目推广。
4.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增加职业教育教师的数量,从质量上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是通过公开招考、简化流程、提高补贴等形式吸引具有优质资历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并设置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把兼职教师作为教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管理。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依托本地高校资源,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每年去企业中挂职锻炼与学习,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三是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师培训体系。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构建内容完备、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以掌握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5.发挥地区特色,推进文化开发
贵州毕节的“彝族撮泰吉”“苗族蜡染”“大方漆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很高文化价值,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设置应当贴合地区文化建设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专业组群,调整相应专业的发展方向,设计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地方特色,逐步形成毕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标签。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地区企业进行市场化的运营打造,通过地区文化建设,推动地区观光旅游业、文化影视产业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对接毕节地区的精准扶贫中,就以文化创意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成立艺术学院精准帮扶专业团队,先后2次派出由艺术学院专家、骨干教师等组成的考察团前往毕节开展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研,形成天津中德现代文化创意及艺术专业对接产业精准帮扶方案,为毕节初步进行艺术创意和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同时率先将威宁县文化创意产业开发项目落地,针对威宁县“撮泰吉”和“支嘎阿鲁”为内容进行以动漫为呈现方式的主题文化艺术创作,制作相关动画宣传片、电视动画策划、文化创意产业园前期策划、艺术雕塑等。
毕节试验区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对毕节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情况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任重而道远,未来要继续研究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模式,形成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探索与贫困地区共同谋划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对接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地区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充分发挥职教优势,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富.精准扶贫需要职业教育精准发力[J].职业教育研究,2019(5):1-1.
[2]张淼.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科技资讯,2018(32):146-148.
[3]梦圆乌蒙高原“三座金山”——贵州毕节试验区生态视角突围山地高效农业[EB/OL].(2014-11-08). http://gzrb.gog.cn/system/2014/11/08/013901223.shtml.
[4]卢春樱,柳薇.毕节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J].毕节学院学报,2012(3):118-122.
[5]尹萍,晏涵.探讨职业教育提升精准扶贫实效的路径.科教论坛[J].2019(5):50-53.
[6]李祥韓,秋茹.助力精准扶贫: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探索与展望[J].中国民族教育,2019(4):36-37.
[7]刘瑛.关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定位、模式分析及推进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8(24):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