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3
2019-09-10
在当下媒介发达的语境中,电影的媒介特性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它首先存在艺术与传媒的双重属性。作为一种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电影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大众性,依赖于自身的技术性与可复制性,并在大众传媒的力量支持下,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电影的生产始终离不开内容生产,故事成为电影消费的关键,又显然离不开特殊的价值觀、意识形态。于是,伴随电影的产业属性、大众效应的凸显,政治及其文化影响就成为另一张面孔。如此,随着二十一世纪“中国崛起”,中国电影“走出去”,在跨文化的市场背景下、娱乐休闲的消费活动中,如何斩获票房,获得他种文化的认同,发挥更为深层的文化影响力,等等,成为当下电影研究重要的命题。
出于这样的研究目的,本栏目组织的三篇论文均聚焦当下中国电影的北美市场,试图从文化折扣、电影发行、消费类型等不同的角度,立体描述当下中国电影的海外生存状态。陈林侠的论文通过对国内与北美市场的折扣数据分析,认为当下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票房已经从2006年之后的低谷重新抬升。好转的关键在于对华裔观众的培育与吸引。但另一方面,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最终目标在于影响世界。当下电影内容造成新的区隔,导致“非华裔”观众的接受障碍。因此,从远期目标来看,故事应当转向文化传统,回应世界性话题,培育多样化的观众群体。周露霞的论文独辟蹊径,从国内较少关注的发行角度,深入研究了当下中国电影北美的状况。该文以华狮、WGUSA两家公司为样本,指出了两家公司基于细分市场的有限发行、“内地转向”的集中战略,收获了当下票房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该文深入分析了华语电影发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票房增长缓慢、波动明显的现象背后,存在着市场定位狭窄、消费特性认知不足、获利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应该说,该文有理有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唐映雪的论文详细勾勒了近二十年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类型消费状态。该文认为,2006年之后,具有东方文化特性与观众基础的武侠类型,市场认可度已经下降,转而剧情片拥有更大的消费市场。但该文同时指出,当下中国电影尚未形成较稳定、具有优势的消费类型。北美市场的消费困境需要兼顾情节内容、叙事策略,尊重既定的规则的前提下,进行“反类型”叙事。这对于目前中国电影海外发行,从类型消费的角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