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9-09-10
十月金秋,累累硕果。新中国70年乃是动人心魄的70年,人民在这秋高气爽时节,载歌载舞,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的到来。新中国文艺70年的本质,乃是真正实践了文艺为人民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初心。人民福祉的获得,乃是内含了对于文艺和文化的诉求。文艺大众化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尤其自中共开创的延安时期开始,就成了党所领导的革命文艺或党的文艺予以不断探究和实践的重大理论与创作课题之一。其实,文艺大众化的政治和艺术功能在新中国文艺发展进程中的此消彼长,乃至融合与断裂,都是一些客观存在。
但是,自延安文艺发生和形成以来,文艺大众化在新中国发展中,也是包含了一种具有超越世俗的价值存在,它具体呈现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艺和文化所具有的信仰维度。没有致力于面向人民和共产主义的价值属性,没有这样一个信仰的存在和彰显,那么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形态和发展就会走向历史的另一面。文艺大众化在共和国文艺的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来的不同文艺发展形态及其所具有的不同内涵,其实还是现代性在中国文艺进程中的自我展开,现代性的人民属性和社会主义属性在中国文艺发展中的历史与现实表征,是具有自身的创造性和世界性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文艺并非只是具有新的中华民族色彩,而且具有世界性和人类性,并非仅是后者单向度影响了前者,而是前者与后者本就不可分离,并在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了互动性影响的伟大现代性存在。而其缺陷,也正是文艺现代性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繁杂回响的一部分,没有缺陷,就没有摸索前行和艺术冒险的踪影。
本辑发表三篇文章,各有特色。阎浩岗教授认为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人民文艺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政治目的出发,将文艺大众化推向极致;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后电视与网络的普及,则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文艺大众化。牟利锋副教授认为文艺大众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面向工农兵大众的具有极强功能性和指向性的文艺实践。新中国的文艺大众化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激情,并由此引发文艺形式上的诸多新变。刘东玲教授认为“文艺大众化”具有政治与通俗之分,大众亦有相应的阶级大众和市民大众,两种大众化在新中国前三十年文学和后四十年文学中均有不同发展与表现。从文学而言,文学大众化背后折射着作家如何处理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现实等的多重关系,其發展经验和教训值得不断总结与反思。
特邀主持: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