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域中的文学批评功能问题
2019-09-10詹艾斌
詹艾斌
摘 要:展开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的学理研究必须将它放置于整个文学活动之中来考量,明确而又合理地对之进行理论界定,无疑是深度探讨当代视域下文学批评的主导性功能如何得以有效确立的基本前提。新时期以来,学界对文学批评功能的认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而,其也就相应地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基于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实践发展的需要,也出于对文学批评功能的多样性的认识和主导性文学观念的明确,当然,也更立足于基本的社会现实、文化现实以及对于文学批评创新发展的理想期待,当前,我们尤为需要重视文学批评的评价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哲学与文化功能的明确确立。
关键词:批评功能;批评视域;批评创新
文学批评实践对作家创作的规范、读者阅读的引导以及批评理论的建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长时间以来,文学批评的功能问题也就成为了学者们讨论的焦点话题。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功能问题的探讨必须放在整个文学活动之中来考量。然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旨趣必然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而也就使得对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的认识表现为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深化和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新时期以来,中国学界对文学批评功能的认识尤为如此。基于这样一种状况的真实存在,我们对于当代视域中的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的讨论,就应该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文学现实与文学批评的基本境况并基于对文学批评发展的理想期待加以探究。
一、“文学批评的功能”正义
人们对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存在一个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古罗马时代,贺拉斯说:“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我自己不写什么东西,但是我愿意指示。”{1}在这里,贺拉斯将批评家及其从事的批评实践活动比作“磨刀石”,突出了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的指导功能。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批评发展史上,更是有不少理论家和批评家曾经对文学批评的功能问题进行了种种描述与界定。有人说,文学批评的功能就是对文艺作品的读解、阐释以及对于读者审美趣味的引导;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在论及文学批评的作用时,特别强调文学批评与作家之间的关系,认为“批评应当是作者的仆人、友人和超然的评判者”{2},还有人更为强调文学批评对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建构的推动作用,等等。这样的一些说法和观念固然存在其合理性,也是我们在当代视域中探讨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的思想起点。但是,这些认识大多停留在文学活动自身的领域之内,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美国学者马约·杰·互尔戴斯认为,文学具有两个“作为自己存在和意图之根据的基本属性”,即“文学语言的价值”与“文学的自我认识价值”,前者是一种语言内蕴潜力的最精心的表达,而后者则是读者和作者获得自我认识的最直接的形式之一。{3}在笔者看来,这种自我认识必须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与丰富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完成的。我们对于文学的认识需要适度寻求文学之外的解答途径。同样的道理,对于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的认识显然也需要突破单一的文学视域而探索对于它的更具完整性也更具本质性的界定。胡亚敏持论,文学批评的功能是“指文学批评在整个文学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它是在与相关领域的互动关系中实现的。”{4}这一对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的揭示无疑是更具合理性的,它强调了文学批评功能确立的基本的而又相对宽广的理论视野。换言之,文学、文学批评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其与人类社会结构中的经济基础与其他上层建筑之间是存在着重要的联系的,我们不能孤立地脱离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来讨论文学批评的功能问题;尤其是在当代视域下,我们必须更为关注文学批评与社会现实、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明确确立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
此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的是,人們对于文学批评的功能的界定是与其核心文学观念和批评理念直接相关的,而且,人们对于文学批评的性质和目的的不同理解也会导致对文学批评功能的差异性认识。由是,我们对于文学批评功能的当下确定也就自然地以对文学批评性质问题的明确揭示和核心文学观念的明确确立为前提。这也就是说,我们业已确立并相对稳定的文学观念、批评本质观念深刻影响甚至是决定着我们对于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的基本认识。以此而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繁复的当下社会、文学与文化境况中明确确立自身合理的主导性文学观念,并深化对于文学批评的性质以及相关文学批评理念问题的认识,以切实推进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的当下确立。
二、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研究的发展
新时期以来,学界对文学批评功能的认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而,文学批评的功能也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探讨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功能研究的变革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使得人们对于文学批评功能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纸质文学时代,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都能够让人们审美地、艺术地认识和感受不同的人生境遇,并通过展示人世间千差万别的生命形态,使人们真正体验和理解世界的丰富多彩。批评家以自身的批评实践确立时代性的文化风向标,帮助人们获得情感的升华、生命的净化和灵魂的解放,引导读者在不同类型的人的生命演绎与诠释中, 追寻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意义和永恒理想。而且,在大时代背景下,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还具有民族与政治的意义,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体现为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结晶。例如,一些批评家倾向于对鲁迅的小说、杂文、散文诗等进行解读与评价,那是因为这一针对性的文学批评实践具有一种其他作品不可比拟的卓越的社会功能,它与鲁迅的作品一起深深地渗透进了现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之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精英文化、文学与大众文化、文学构成了一种结构性的对立,这样,人们对于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的认识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变动。尽管,近年来,“重写文学史”“重返八十年代”“国学热”等现象此起彼伏,但显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进程。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文学批评功能研究开始被边缘化。现代工业社会正在试图消解学界对于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的传统认知和界定;在实践层面,文学批评对作家创作的规范、对读者阅读的引导以及对批评理论的建设的应然价值和作用也都逐渐被淡化。
其次,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人们对文学批评功能认识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电子时代和技术社会的来临,文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自然而然地也引发文学批评的变化,人们对于文学批评功能的认识不断发生改变。近些年来,文学娱乐化、消费化趋势的出现及其强化逐渐淡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消弭了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精神的神圣。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的消解也影响到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研究的深入。此外,我们还看到,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的特点,它不仅表现为对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开放,也体现为自身的开放性,各种文学命名的产生就是其基本印证。而随着文学自身的这些发展与变化,人们对文学批评的性质及其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也必然地产生变动甚至是出现研究弱化的现象。而且,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的一种基本的文学事实是,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繁杂的思想观念逐渐渗入到文学领域,商业化、市场化、大众化是其基本的发展倾向,而且,它还在持续的“动荡”之中,在这种情势下,相对稳定、静态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却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变迁,甚至在其面前还出现了局部的“失语”现象,这样,文学批评的功能也就没法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得以有效地发挥。这是一种困境,迫切需要在批评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与批评实践的不懈探索过程中加以解决。
最后,新时期批评理论研究中对文学批评性质问题的不同认识也引致对文学批评功能的确立的差异。这一点在前文的相关论述中曾以一句话式地简要提及,在此,我们不妨做一些适度的延伸性阐述。在文学批评性质问题的研究中,学界曾一度普遍认为,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因而,追求文学批评的科学性,或者说,把科学性作为文学批评实践的根本诉求。在这一观念的主导下,文学批评中的科学方法盛行,使得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功能与目的的认识发生了转向,倾向于在批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而相对忽视文学批评的人文性和艺术性指向。尤其是在新时期之初,伴随着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特别是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引进,中国学界的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研究也逐渐朝着科学性的方向发展和演变。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审美性也逐渐地被学者们所重视,认为文学批评应以审美性为基本特征,积极寻求批评对象与批评文本自身的美学价值。这一主导性批评观念的出现与确立,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文学批评功能认识的新的变化。人们的基本共识是:批评家应当从审美感受出发,通过建构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来影响作家和读者的审美观念;文学批评作为审美话语的一种方式,其基本功能和价值不只在于提供关于客观世界或文学现象的某种知识,而更应重视对文学活动过程的介入和干预,推动文学活动的审美化和社会实现,从审美观念上影响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鉴赏。这也就是说,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活动的审美推动力,影响到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它以强化文学创作的审美化和文学阅读的审美感受性为主要目的,而这也正表现为审美论而非科学性视域下的对文学批评基本功能的确认。
三、文学批评功能的当下确立
在前面,我们对文学批评的功能问题进行了基本的界定,并以此作为探索的前提,简要讨论了新时期以来学界在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研究上的一些发展和变化。基于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实践发展的需要,也出于对文学批评功能的多样性的认识和主导性文学观念的明确,当然,也更立足于基本的社会现实、文化现实以及对于文学批评发展的理想期待,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尤为需要重视以下三种文学批评功能的确立。
1.评价功能
评价,即判断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文学批评的评价功能是其基本功能。在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首先由作家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审美经验,并以审美话语将其传达出来,从而创作出文学作品;随后,在接受过程中,读者又将这种审美表达反馈到客观世界之中去。而批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就成为了这种审美的助推力,通过评价文本联系作家、作品与世界。以此而论,文学批评实践中的评价显得相当重要,理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并有待批评者的实际开展。正如麦克林堡所指出的,在文学评论或者说文学批评中,评价问题是一个相当具有原则性的问题,对于它的理解决定着批评的地位、职能和任务。{5}简单地说,文学批评实践中的评价,是指批评家在对作品、文本、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文学活动中所蕴含的政治、道德、宗教、社会、人道等因素作出具体的阐释和评述;批评家应当通过分析、评价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来提出并解释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从而对客观世界和現实社会产生影响,以引导读者提升鉴赏能力与水平,规范作家的创作原则和方向。
从整体上看,文学批评的评价功能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对文学文本本身的评价以及对文本作品外部的社会生态的评价。其一,对文学文本本身的评价,就是指文学批评的阐释性,即真实而客观地把握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全部客观事实,并对这些客观经验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进行阐释。这里的评价和阐释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音韵、格律等语言形式以及文体结构等构成要素进行研究,还是从作品的整体和统一的结构上探索和阐发作品潜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文学批评的评价还要联系当时及当下的社会发展状况,将其放在文学史上进行比较考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学批评的这一维度的评价旨在超越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而洞悉作品的深层意蕴,从文学文本既有的价值意义中探求人类活动的一般法则和内在本质。其二,对文本作品外部的社会生态的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学批评的创造性。它主要是指具体的批评实践不能局限于就作品论作品,而是要进一步从文本中发现与之相关的外部社会生态。而且,在文学批评的评价过程中,除了要做到对文学作品的客观、公正的分析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思维,全面、创新性地分析文学作品以及以之为中心的文学现象的生成与发展。这样,文学批评实践也就可以赋予批评对象以丰富的意义,将文学活动导向一个颇具创造性的新境界。
在文学批评的评价功能的实现中,尤为要注意的就是其价值评价问题。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主要就在于看它是否具有价值,这一价值可以表现为对文学自身的,也可以表现为对社会等其他方面。文学批评价值评价的有效确立,可以引导作家、读者朝着批评的正确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和提升文学批评的评价效能。一般而言,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对批评对象的价值评价主要从审美价值评价、伦理价值评价和人文价值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其一,以审美价值评价为基础。批评家应当关注与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现实关怀,并确认和评价批评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培养读者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趣味。其二,以伦理价值评价为标准。这主要是指批评家应当以一定的道德视角以及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价值取向来评价文学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判断文学作品的好坏,着眼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和伦理品质的评价,实现文学作品的伦理塑造意义和道德教化作用,以及对人的德性的培育。其三,以人文价值评价为旨归。文学是人学,文学批评也必须始终贯注人文主义精神。这主要表现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应该高度重视现实的人的建构问题,并充分体现出文学批评的人民性价值倾向。以为人民为价值取向的文学批评——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样,确立以为人民为价值取向的文学批评,也就是在新时代明确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取向——自然就是先进的文学批评,是当代先进文化的表现与代表。这样,它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评价功能。在这里,我们尤为强调了文学批评实践价值评价的当代性、时代性要求。对于这一点,我们理应形成共识,正如美国学者乔治·斯坦纳所强调的,“批评家对于同时代的艺术有特殊的责任”{6}。而且,他还把这一点当作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功能,当然,这与他对于其所处时代的性质的判断密切相关{7}。这样,我们也就能够也必须确认,评价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而价值评价功能又是其评价功能之根本,它对于当下文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意识形态功能
人们对于“意识形态”一词的理解,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然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决不能局限地理解为政治的意识形态,它更侧重的是文学批评功能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动向,即一种与社会现实相协调的政治倾向,要求的是从思想上和精神上来深入把握文学批评的效能。具体而言,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是指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提高读者理解现实生活、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维护或批判某种意识形态,推动社会的进步。{8}而且,这一功能也是历代富有社會责任感的批评家以及具有公共情怀的知识分子介入现实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他们以直面现实的勇气,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基本状况,揭示社会民生,以期建构一个更加理想的社会形态。这也就是说,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是在对社会变革和进步的良好期待与推动中得以真正实现的,这其中蕴含着鲜明的实践性指向。
不可否认,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尤其明显地体现在其突出的政治倾向上。批评家们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所隐含的文学与政治、个人与社会、思想与现实等关系的解读,力图揭示批评对象的丰富性思想蕴含及其文化指向,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文化政治倾向的;甚至可以说,对文学作品的文化政治学解读是一个对于文学文本进行正确评价的基本途径。我们明白,文学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文学批评也不可能离开政治,以此而论,我们在这里强调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也就显得名正言顺、理所应当。在探讨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问题时,最为显著的案例就是西方的女权主义批评和后殖民主义批评。在女权主义批评视域中,读者原有的基于男性的价值立场和思维习惯被改变,尤其是女性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更是积极地因应这种改造,她们拒绝对于原有的男性意识的认同,并在这种主动甚至是有些刻意的拒绝中,把根植于心中的男性意识摒弃掉,从而获得一个新的世界,哪怕这个世界目前还仅仅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我们注意到,在这种批评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女性作家、女性读者的思想和意识逐渐被改变,也就是说,她们得以了新的建构,这无疑充分体现出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后殖民主义批评所彰显的意识形态功能就更为显著。在后殖民批评家的思想中,意识形态和权力的考虑往往会被放在第一位,比如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物赛义德在其著作《东方主义》中指出,批评家要将批评的锋芒指向西方中心主义,即西方人的西方主义,更应指向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总之,在后殖民批评中,意识形态及其与相应的文化权力、政治话语的关系贯穿于批评实践的始终。从而,文学批评也就通过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现实世界的各个层面以及人们的思想深处,发挥出巨大的功能与效用。
此外,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的确立也是当代文学与文学批评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属性,文学批评同样如此。我们注意到,在很大意义上,文学批评也正是通过文本评价的方式获得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使文学批评一定程度上超越审美和艺术的层面,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发展的契机。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文学批评应该自觉地强化其意识形态功能,尤为需要肩负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职责。其实,这也是当下文学批评在广阔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的基础上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与文学批评的哲学和文化功能的实现密切相关。
3.哲学与文化功能
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贯穿着一种明确的批评思维,也可以说,批评是一种思维的运用,其理性探究特质相当明确。别林斯基就曾经指出,尽管批评和艺术都表现为一种认识,但是,“批评是哲学的认识,而艺术则是直感的认识”{9}。在这里,我们无需去探讨别林斯基把文学批评界定为一种认识是否具有足够的合理性,而是需要径直去关注他对于文学批评的哲学意味及其价值倾向的确认。换言之,文学批评实践并非仅仅停留于对文学作品以及以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的简单的解释、分析和判断,而是需要也可以超出具体的文本批评进入哲学层面,去探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或者说一般性的命题、观点与思想,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如同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在批评实践中自然是批评主体——对于世界的哲学式或理论式精神掌握。
除了这一具有纲领式意义的对于世界的哲学式或理论式精神掌握之外,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更多地也更直接地表现为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关于这一点,胡亚敏的论述是相当充分的。她分析指出,文学批评以其鲜明的实践性和对方法体系的自觉追求,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首先,作为“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10},文学批评既是在一定的文学理论观念指导下的具体的评价实践活动,同时它又经常也需要突破和超越固定的文学理论观念的束缚和限制而追求自身的发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它也必然地推动着文学理论观念的更新和新的文学理论形态的建构。其次,文学批评对文学史的研究和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未来文学史的史料,而更为重要的是,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也具有重新建构文学史的功能,换言之,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推动着文学史建构的发展方向。{11}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上对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进行概括性也是普遍性的描述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关注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的当代性,也就是说,我们尤为需要关注在当代文艺学内部文学批评对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所产生的重大的革命性影响。这是一种必要的意识。在这一意识得以确立的前提下,我们也就可以明白,文学批评的文化功能的当代性就更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了。
文学批评对当代文化建构的积极推动作用是不言自明的。这不仅仅表现在文学批评本身理应就是一种先进文化、当代文学批评理应就是一种当代先进文化这一方面,而更为根本的是,当代文学批评实践自身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产生着重要的塑造性和引导性影响。换言之,在当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在充分尊重和吸纳传统的基础上,并基于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进程中,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文学批评问题,努力促成其文化功能的实现。这也就要求广大的文学批评工作者明确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建构起文学批评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当代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坚持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人民性,将对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的深刻认识充分地体现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当中。如是,文學批评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其当代性可望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得以真正的体现和实现。
由上,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当代视域中的文学批评功能问题是一个大问题。这里所说的“大”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文学批评功能问题繁复庞杂、内容丰富;其二,在当代视域中,文学批评的价值和作用重大。在此,我们只是有选择性地结合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文学批评自身发展的需要简要地探讨了几个相关的重要问题,而对于它的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只能是有待于后续的努力了。
注释:
①[古罗马]贺拉斯著,罗念生、杨周翰译:《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②[美]韦勒克著,杨岂深、杨自伍译:《近代文学批评史》(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44页。
③[美]马约·杰·互尔戴斯著,蒋永青译:《批评的功能》,《南方文坛》1988年第1期。
④⑧{11}胡亚敏:《论当今文学批评的功能》,《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6期,第172页、第174页、第175-177页。
{5}[德]N.麦克林堡:《文学评价》。参阅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会科学著作提要》编辑部编:《国外社会科学著作提要》(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5页。
{6}[美]乔治·斯坦纳:《人文素养(1963)》。参阅[美]乔治·斯坦纳著,李小均译:《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7}魏天无:《文学批评的功能及其理想类型——以乔治·斯坦纳为中心》,《华中学术》2017年第2期。
{9}[俄]别林斯基:《关于批评的对话》。参阅[俄]别林斯基著,辛未艾译:《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575页。
{10}[俄]别林斯基:《论<莫斯科观察家>的批评及其文学意见》。参阅[俄]别林斯基著,辛未艾译:《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24页。
*本文系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佘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