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媒体推动文化交流的作用
2019-09-10宋媛媛王雪野
宋媛媛 王雪野
【内容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来,为民心相通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受到沿线国家的广泛认可与支持,还加快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和文化互学互鉴。“一带一路”开辟了一条文化丝路,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作为“一带一路”政策的解读者、倡议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文化的交流者,媒体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文化丝路要从优化传播体系、完善国际传播平台、确立合作重点、培养国际传媒人才等多方面进行传承和延伸。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国际传播;媒体平台;文化丝路
一、“一带一路”倡议铺就文化丝路
2019年4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①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围绕着“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五个重点方面纵深拓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受到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其中,“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础。“一带一路”不仅搭建了国际经贸合作的桥梁,更为沿线国家构筑起一条增进各国人民情感交流的文化之路。
媒体是人文交流的桥梁,在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助力国际话语平台的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媒体平台的发展壮大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从“大写意”转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积极能量,扩大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国媒体的责任和价值担当,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成为媒体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
二、“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的媒体角色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全世界瞩目。但是,国际传播格局仍然为欧美发达国家所主导。由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链条不健全以及“文化折扣”等问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着被丑化和恶意抹黑的风险。因此,不断扩大并完善中国国际传播平台建设成为一个迫切问题。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地球村”①的概念,描述电子媒体如何拉近了全球距离。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国际传播的门槛。传播渠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沟通便捷化、范围扩大化、互动即时化,都为媒体传播带来了优势。以往,中国国际传播的主体一般是具有官方背景的国家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宣传色彩较为浓厚。如今,具有不同背景的多元传播主体纷纷开启传播事业或者入驻社交媒体平台,传递中国声音,扩大中国的海外影响力。比如,2010年成立的蓝海电视(Blue Ocean Network,缩写为BON),作为一家民营媒体,不仅实现了卫星频道覆盖亚太、北美、欧洲、北非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线频道进入欧美主要有线电视网络系统,覆盖6000多万用户,同时在欧美拥有超过1000万的新媒体用户。②该平台抓住新媒体机遇,与国外优质媒体制作团队及制作人合作,生产了一大批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的流媒体作品,这些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企业形象、宣传中国城市名片,多次被美联社、法新社、BBC等海外媒体引用。
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之路的建设过程中,媒体既是政策的解读者和传播者,也是倡议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更是文化的交流者。
(一)担当传播使命,传递“一带一路”内涵和外延
“一带一路”倡议在提出之初,就受到某些国家的质疑和抹黑。“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①这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为了向世界人民更好地展示这一初衷与目标,中国国家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宣传和解读,对这一倡议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深化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大多数沿线国家的理解与支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组织的积极响应。
作为国家传播平台的引领者和核心力量,国家级媒体带头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创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担负起国家级媒体的责任,推出以《行走“一带一路”》主题报道、《丝路上的我们》语音广播以及《2017,解码“一带一路”》大型报道为代表的优质节目,深入剖析、解读“一带一路”倡议,从小人物、微故事的角度切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发展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报道,直观展示“一带一路”倡议真正为各个国家的贸易合作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开放的平台。此外,地方媒体平台也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报道,如陕西广播电视台推出《你好,“一带一路”》、福建广播电视台推出《中国正在说》、广西电视台推出《“一带一路”广西人》系列节目等。②这些地方媒体组成了文化丝路的最强辅助网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扩大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百姓了解中国的这一倡议。作为新媒体时代的生力军,网络媒体利用其多渠道、全覆盖的网络不断加大传播力度,进行多元化创作,并在适合的渠道或平台上进行差异化传播。中国网作为中国在海外的重要新闻传播渠道,目前已经形成了拥有11种语言、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传播平台。2015年3月,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源地“陕西”为出发点,中国网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涵盖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成为“一帶一路”信息传递的重要窗口和渠道。③
国家级媒体、地方媒体以及网络媒体成为文化丝路航线的三艘“巨轮”,不仅将“一带一路”的愿景送达更多沿线国家,还将蕴含中国人文积淀和丰富底蕴的文化产品带到更多不同种族、语言、文化背景的地区,增进了文化交流与文化繁荣,扩大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二)文化沟通往来密切,多种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之路,更是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之路。该倡议不仅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开辟了新的机遇,更为国内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桥梁。中国媒体平台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倡议的践行者和推动者。随着文化、影视、新闻等领域的许多合作项目落地生根,文化丝路向沿线国家一路延伸、辐射,各种文化组织的合作项目影响力日益扩大。
由于社会背景、文化、民族、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文化沟通和交流面对的最大的困扰就是“文化折扣”的问题。为了减少国际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理解偏差、选择性接触等问题,中国媒体主动与国外媒体加强沟通、相互学习、深化合作、研讨互访。只有坚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进行深度交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才能不断积累制作经验,提升报道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新媒体人才。2016年8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发起“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与亚欧非多个国家形成影视联盟,这是以“一带一路”为纽带面向全球开放的首个多媒体影视联盟,不仅将“一带一路”的合作领域拓展到传媒领域,更推动了各个国家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进相互理解沟通,为中国传媒平台的国际拓展翻开新的篇章。
目前,“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已经吸纳“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95家媒体机构,合作组织的类型更加多元化,涵盖了影视制作发行公司、视频网站以及社交媒体,区域性、组织性、沟通性更加显著。中国与不同国家依托该平台,在信息交流、政策沟通、互学互鉴、增加信任、增进了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今,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愿意加入“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参与更多海外合作项目,扩大发展机遇与愿景。尤其是2017年以来,包括“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IBD)、“丝路国际卫视联盟”、“影视文化进出口企業协作体”在内的国内外机构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源地的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广播电视台等地方电视媒体纷纷加入合作共同体,成员范围不断扩大,合作项目种类也在不断丰富。斯里兰卡独立国家电视台台长萨曼·阿萨达希提认为:“加入这一合作共同体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同全球最发达、最知名的媒体机构展开合作;可以帮助我们顺应潮流,完成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 ①
中国还积极在沿线国家建立全媒体传播平台和渠道,不仅在社交媒体和网站上纷纷开设企业、组织账户,还在各个国家布局地面频道信号的接入,开创崭新频道,传递中国声音。如今,中国媒体平台已经相继在南非、捷克、阿联酋、越南等国家进行中国频道的入驻,此外以印尼“Hi-Indo!”、柬埔寨“Hi-Cambo!”为代表的“Hi+国家”品牌计划已经在多个国家落地执行,实现了海外落地覆盖,以本地化思维制作的节目有效提升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认知程度。
(三)海内外传媒精品频出,搭建民心相通桥梁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历久弥新。“一带一路”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2017年,文化部提出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文化出访团、大型文物展览以及国际影视节等,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该计划为各国文化交融带来了更加宽广的平台,不仅有助于不同国家地区人民的沟通与相互了解,更提高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普及度和认可程度,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中国媒体平台作为文化丝路上的重要“航船”,装载着饱含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输送到沿线的各个国家。
广播影视节目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较低的文化折扣,自然应当担负起文化传播者的重任。电视剧《生活启示录》在包括突尼斯国家电视台、约旦国家电视台、黎巴嫩国家电视台、黎巴嫩OTV电视台、埃及国家电视台一台、摩洛哥国家广播公司、巴林电视台和苏丹东方电视台在内的七个国家八家电视台相继播出,并且取得了不小的反响。《妈妈的花样年华》《老爸的心愿》等电视剧被翻译成为斯瓦希里语在坦桑尼亚国家广播公司播出,《父母爱情》在埃及创下3.8%的收视率。①此外,国内媒体机构不仅持续扩大与海外传媒集团进行互访交流的规模,还将合作体系和倡议落到实处。近几年,中外合拍片数目持续增长,尤其是有关“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由小故事反映大情怀,在海外反响热烈,包括中国与奥地利国家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天河》《丝路上的秘密》,与澳大利亚野熊公司合拍的《外国人眼中的长征》《改变世界的战争》等。2015年,与捷克的生产团队共同制作的动画片《熊猫和小鼹鼠》不仅在多个国家媒体平台上播出,还收获了广泛的好评。②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媒体发展新机遇与着力点
2019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提出,当前世界正在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当中,共建“一带一路”将促进各国之间相互理解、尊重、信任,文化隔阂、文化冲突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文明交流、文明互鉴。①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打开了文化交流的窗口,还书写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篇章。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的:“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②
(一)优化传播话语体系,助力文化国际传播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自说自话的尴尬局面,海内外的文化交流实际存在一堵“玻璃墙”,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走出去的进程中不仅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被误解为是一种文化输出的霸权主义。近几年来,中国传媒业界和学界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要想有效降低国际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就要避免自我欣赏,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转变话语体系,尊重对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性,让文化出海一帆风顺。
一方面,国内生产团队在进行内容创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对于语言、题材、角度、叙事方式等话语体系的建构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另一方面,与国外优质生产团队开展合作也是降低“文化折扣”的重要方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媒体机构不断与沿线国家开展影视制作的合作项目,跨国合拍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未来,提高国际合拍片的数量和质量将会是影视产品的发展重点。
在纪录片合拍方面,就同一选题,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开发,从多语言、多角度、多版本实现“因地制宜”的精准传播。纪录片作为文化折扣较低的影视产品成为中国制作团队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以小见大的纪录片精品在海内外广受好评。2017年出产的纪录片《一带一路》被翻译成为11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展映,取得了一致好评。纪录片《大国外交》《辉煌中国》《长征是世界的》,大型文博节目《国家宝藏》都以不同形式展现中国文化内涵和底蕴,不仅加深了海内外的文化交流,还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二)扩大国际传播平台,优化合作区域重点
“一带一路”为中国国际传媒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于广电媒体来说,海外传播平台的建设将进一步实现由“中国时段”向“节目频道”演进。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先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卫星频道、视频平台开设“China Hour”時段和“Hi+国家”频道,其中南非的“China Hour”中国时段被南非合作方誉为本土化最成功的外国节目时段。①另外,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未来中国国际媒体平台的建立必须依托于各种新媒体平台。中国视频专区“China Zone”先后登陆YouTube和俄罗斯的SPBTV,以及日本最大的网站NICONICO。未来,中国国际传播平台需要形成“广播+电视频道+新媒体矩阵”的全方位传播格局。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亿人口以及50多种语言,超过10种不同宗教派别,要实现高效的传播必须分清主次而不是“一刀切”,不仅要搭建主流媒体的新媒体矩阵,结合新型传播手段进行全方位多形式影响大的文化产品跨国交流,更要将海内外的文化合作战略升级,统一布局规划,根据沿线国家的文化特点以及经济发展情况和文化接受程度划分重点区域,将重要国家的媒体平台作为主要的合作对象,以点带面,全面有效铺开。
(三)加快国际传媒人才培养,完善组织架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且文化、社会背景、民族、语言、人种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想实现有效的传播,将文化丝路延伸到更多国家,不仅需要优质的国际话语体系和传播平台,具有优质传播能力和水平的国际传播人才也必不可少。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为人文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开辟出更多渠道,不仅留学生规模、跨国访问学者数量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委员会和“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也在建设中,未来将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合作组织,为国际传媒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专业化团队也必不可少,这些团队未来将会汇集来自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播人才。随着专业职能分工的明晰,交往沟通更加便捷和有效,这些团队不仅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还能加快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才交流建设。这些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和团队一方面能进行优质文化产品输出,为创造更多沿线传媒精品服务,保证生产的水平,提高文化发展较为落后国家的生产水平;另一方面,不同国家人才的融合在节目的策划、生产、加工、传播各个环节都将本土化节目的文化折扣降到最低,即因地制宜。有了当地的优质传媒人才,无论是在语言的转译还是传媒产品形式的设计上,都能够以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目前,CGTN的员工分布在世界各地,蓝海电视也与国外优秀的媒体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深入推进,中国将会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国际传播人才,让中国声音唱响世界。
(责任编辑:姬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