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程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

2019-09-10李川伟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50期
关键词:精准帮扶大学生就业

摘要: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全程育人和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全程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与精准扶贫的联系,提出了全程育人视域下“精准识别与认定、精准瞄准定位、精准分析、精准培训、精准培育、精细指导、精准对接”的就业精准帮扶路径。

关键词:全程育人;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近年来,习近平在扶贫工作中提出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工作思路。自此,“精准”成为热词。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实现人才价值的具体体现,高校指导帮扶大学生完成就业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必然义务。新形势下,“就业难、难就业”成为社会问题,在如今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引导与帮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如何在全程育人视域下实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提高就业工作质量也就成为了当前思政教育专家学者和就业工作者研究、实践的热点。

一、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全程育人和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

新形势下,“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毕业即失业加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脱贫难度。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案例在社会新闻中屡见报端,解决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就业是民生工程,是建设和谐社会和稳定的有效手段。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是推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与一般毕业生相比,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其个人和家庭的意义更为重大。做好困难毕业生就业的帮扶工作,对促进学校长远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信誉度具有重要意义,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家庭的毕业生通过走向工作岗位融入社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全程育人与大学生就业帮扶

全程育人强调的是教育育人工作的过程性和全面性特征。高校大学生就业中的全程育人是指大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学校都精心安排就业指导教育,而且要贯穿始终。高校运用全程育人理念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帮扶是高校就业资助的一个新的实践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全程育人和脱贫攻坚的形势环境下,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正面临着重大挑战,做好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贯彻到高校育人的全程中去。

三、全程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路径

1.精准识别认定,构建精准数据。

确定好帮扶对象是做好精准帮扶的第一步。帮扶对象一部分是来自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部分帮扶对象的识别与认定可根据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建立贫困大学生大数据库,并向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生源地民政部门核实其是否脱贫,及时更新数据,掌握最真实、最新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底数。另一部分是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的潜在的就业困难学生,这部分帮扶对象需要通过辅导员从新手入校后逐步摸排、识别、认定。通过精确识别和认定,为帮扶对象从大学入校就建立就业档案。就业档案包括大学生基本情况、学业情况、就业创业意向、就业进展情况、帮扶措施等内容,专人管理,定期更新。切实落实“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做到“一生一档案、一生一办法、一生一落实”。

2.精准瞄准定位

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具体学生以后,就要针对性地分析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特點和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定位。结合帮扶对象特点,学校对其帮扶应定位于为其提供职业咨询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有意识地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和职业岗位的迁移。

3.精准分析

利用大数据将大学生就业和社会联系起来,要注意数据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而要根据大数据分析和模型,充分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现状,实现良性互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4.精准培训

学校要针对大学生的需求,开展考研、考公务员、留学、应聘等各类就业过程培训,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制度,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分类指导,开展个性化的辅导与咨询,开展“一对一”指导,使大学生提升专业的水平,更加自如地应对各种考试,增加命中率和精准度。要将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培训列入其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使大学生尽早熟悉企事业单位环境,了解企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以便尽早转变角色,届时以最好的工作状况投入到工作中去。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大学生也有各种各样的成长需要,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到西部去,到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5.精准培育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大学生个人需求,精准地培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首先,改革创新培养方案,增强大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校地合作。其次,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鼓励大学生扩展思维模式,进行资源整合,大胆开展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加深对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了解。第三要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培养大学生的新观念,在职场中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避免出现职场危机,有效把握创业机遇,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就业观和行为方式,为精准就业打下基础。

6.精细指导

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显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就业观念矫正、求职心理辅导、岗位能力提升。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对就业地域、行业、待遇等期望值太高,或者对专业领域内的就业状况不了解、不熟悉,消极等待、坐视观望、推卸个人求职责任等等。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早动员、勤动员,鼓励学生自助就业、主动就业。学生的求职心理容易有消极懈怠和急于求成两个极端,不把就业求职当回事,或者面对招聘和面试过度紧张,以至于心理自卑,出现应试障碍等问题,对这部分就业困难学生应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以端正认真的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求职、应聘能力不足,可能是由于他们在平时与同学交往、社团活动中锻炼不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略显欠缺,学校在全程育人过程中要组织他们参与拓展训练,提升就业能力,弥补个人不足,做好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指导。

7.精准对接

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要与社会广泛对接,一方面要注意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对接。另一方面要注意与产业、行业对接。当前,我们正处于深化改革时期,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毕业生要获得发展,就要不断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这有赖于学校就业平台与社会的接轨和衔接。再者要注意与企业需求对接,收集企业用人信息,建立企业用人标准的模型,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实现精准互动对接。

参考文献:

[1] 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机制研究[J].理论前沿,2017(4)

[2] 论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精准帮扶[J],教育与职业,2019(16)

[3] 利用大数据实现大学生精准就业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

作者简介:

李川伟,男,江西于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程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研究”(项目批准号:SZZX175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精准帮扶大学生就业
“精准帮扶”打造区域优质学前教育
以公平促精准:农村贫困对象识别和帮扶的关键
精准帮扶视角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