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的构建、实践与思考
2019-09-10丁晓华
[摘 要]推进社会教育,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江苏社会教育快速崛起并发展,但与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与城乡居民学习需求相比还需提升。文章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论述了在江苏省域内为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学校如何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
[关键词]社会教育;终身学习;学习苑;游学;养教联动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5-0057-05
我国高度重视并大力倡导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主动开放教育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教育建设。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教育,由一些社会教育机构对全体社会成员开展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养。社会教育机构包括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图书馆、纪念馆等,还包括一些向校外开展社会教育的学校。文章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论述了在江苏省为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学校如何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
一、江苏社会教育现状
近年来,江苏社会教育快速崛起并发展,内容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呈现出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强的社会吸引力。在体系构建、资源整合、项目推动、示范引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与城乡居民学习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1]。
目前,全省各地都在开展社会教育工作,但发展不平衡,苏南、苏中片区社会教育工作呈现一片良好的发展态势,苏北片区则刚启动;社会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文体类、健康养生类的培训和活动,在提升人们精神层面和生命质量等方面的教育和课程,缺乏一定的深度;社会教育参与面比较窄,以老年人居多,缺乏一定的广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欠缺,优质学习资源的供给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难以保障时时、处处、人人的全民泛在学习的实现。
如何顺应潮流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体现社会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如何丰富社会教育形式、提升社会教育品质、加强社会教育内涵发展?江苏开放大学在加大推进社会教育工作力度的同时,边摸索边实践,围绕这些问题重点完善项目的拓展和体系的构建,大力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开展项目推广,逐步形成了发展社会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积极态势。
二、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满足人们对学习的需求及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江苏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实践,扮演“搭台”“聚气”“服务”“指导”的角色,以开放大学系统为骨干力量推进体系建设,以精准服务满足新时代社会教育的需要,强化和完善服务体系,拓展社会教育阵地,扩大受教育面,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营造“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
5:指以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为条线,以江苏开放大学为龙头,以市级社区大学(开放大学)、县级社区学院(开放大学)为主要骨干力量,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为基础,形成纵向五级社会教育网络体系。
N:指由省、市、县(市、区)创建的各类社会教育基地、组织或团体等,本文主要指由江苏开放大学创建的包含学习苑、游学基地、名师工作室、学习体验基地、养教联动基地等作为横向补充的基地型社会教育机构。
江苏开放大学办学系统有省、市、县(市、区)开放大学共计74所,同时,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复同意,在江苏开放大学挂牌成立了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江苏开放大学利用系统办学优势和省社指中心影响力,发挥在理论研究、资源建设、业务指导、队伍培训、政策咨询和信息宣传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与指导作用,将社会教育工作渗透到方方面面。
(一)以项目为载体,推进“项目化”向“品牌化”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
江苏开放大学积极搭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教育为过程,以活动为形式,以作品为成果,紧贴国家和社会发展主题,举办一年一度的全省社区摄影大赛、书法大赛、歌咏大赛等活动,旨在以项目的方式贯穿到纵向五级的社会教育网络体系中,形成社会教育合力。同时,通过举办这些活动,给人们一个相互交流、展示风采的平台,也提高了人们对社会教育的知晓率、参与率及满意度。
如组织开展“改革新征程,社区新风貌”为主题的摄影大赛,要求比赛过程中加入摄影课程等学习培训,通过搭建“追求美”“体验美”“记录美”“创造美”“传播美”的服务平台,让江苏百姓用图片记录美好生活。作品从不同的视角,记录着江苏推进全民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人与事和社会教育的时代新貌,为创造美好生活起到积极作用。如组织开展“喜迎十九大,书写江苏美”为主题的书法大赛,聚集全省各地书法爱好者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为载体,书写社区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邻里和谐的社会氛围,传承中国书法“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精神。如组织开展“赞歌献给党,喜颂十九大”为主题的歌咏大赛,聘请专业教师指导练习,以歌咏的形式唱响时代主旋律,丰富社区新生活,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治理,营造和谐、欢乐、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江苏开放大学要求纵向各级社会教育机构要以活动为载体,注重突出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做合一”与体验性教学的成效,并将过程性教学资料作为优秀组织奖的评审依据。整个项目执行过程由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积极宣传、广泛动员、认真组织;市、县(市、区)开放大学精心遴选、择优推荐;江苏开放大学、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进行最终评选。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纵向五级社會教育网络体系的运行更加顺畅和稳固,体系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项目也逐渐成为品牌化的社会教育活动。
(二)以基地为阵地,深化“标准化”向“个性化”发展的社会教育内涵
社会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虽处于辅助和补充地位,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方便百姓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作用,江苏开放大学加强系统建设,积极拓展和构建社会教育基地,以基地为阵地,构建便民学习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扩大社会教育受众面,创新终身教育体系,从横向上补充了纵向五级社会教育工作网络体系的深度和广度。
1.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
基于“终端取胜”的理念,江苏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实践,创建了“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旨在进一步落实江苏开放大学对社会教育的龙头和引领作用,激发社会教育的创新活力,寻求跟“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合作的有效模式与机制,开展多样性的社会教育活动,研究和解决社会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推广和实施社会教育创新成果,是具有“社会化公共形象、品牌化教育体验”等特色的社会教育基地。
“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由三方共建,分别是江苏开放大学、地方开放大学和第三方承建单位。江苏开放大学负责制定标识、整合提供资源、开发学习平台、资助建设经费、动态管理评估;地方开放大学协调指导业务、提供师资队伍、统筹管理经费、提炼特色品牌、常态管理督查;承建单位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服务公众需求、引导平台学习、打造特色项目、宣传创建品牌。学习苑以项目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为重点,以基础能力建设为保障,以满足人们学习需求为宗旨来开展教育活动。
根据江苏社会教育发展情况,江苏开放大学创建的学习苑主动适应大众学习需求,除开展常规的教育培训外,重点打造学习苑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努力建设成为知晓度、参与度、美誉度高的百姓学习阵地,形成一批个性化、品牌化且有显示度的实践范例。如张家港市南丰学习苑重点打造“七色花”青少年校外教育品牌,以“我学习、我精彩”为主旨,开设青少年特色培训项目,教育过程中注重对新市民子女的同城化培育。如扬州市邗江区竹西街道学习苑重点打造“启明星小小科学院”品牌,探索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科学教育,改善学校和家庭的科学教育功能,将科学知识、动手实验、拓展表达三者有机结合,将传统的课堂知识教育拓展到校外实践与创新的教育层面,较好地补充了学校和家庭的科学教育;如南通市如东县袁庄学习苑根据区域老龄化现状和老年教育的现实需求,积极宣传“经济靠自己,精神靠社区”的养老新观念,动员全镇老年人参加学习苑开设的电脑、保健、法律等学习培训,促进区域内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如江苏金创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学习苑注重激发儿童创意美术、动漫素描、启智机器人、演讲口才等,同时开设亲子课程,对家长进行专题教育(例如如何维护和管理夫妻关系等),宣传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送孩子至学习苑上课的家长可同时选择自己所需的课程进行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如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学习苑为引导党员更好地了解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着力打造融入式党建展示馆,开展“情景式党课”“微型党课”等教育培训活动,不断创新党课教育模式。
学习苑建设过程中,江苏开放大学对共建开放大学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同时要求各学习苑制定具体的教育培训计划,提供个性化教育培训菜单,以便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到学习苑各项活动中,真正把学习苑建设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一所大学。
2.游学基地
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团队学习、体验学习、远程学习等模式[1]。“游学”是集知识习得、文化熏陶、审美体验、技能获取、情感养成为一体的,让学习者在游览式、交互式、自助式的体验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并获得个性成長与自我激发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2]。寓学于游,使参与者在游中学,实现有设计地“自悟”与“他授”相结合,有助于学习者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
根据区域特点,江苏开放大学重点打造了11条游学线路,有红色文化游学、茶文化和农耕文化游学、工业游学、传统文化游学、水文化游学等。游学项目由省、市开放大学和社区教育中心或民营公司等共同创建,在项目管理模式上,采用各地教育局和开放大学负责宏观管理,承接单位实施具体业务的层级式管理。江苏开放大学对省级游学项目进行精心设计包装,加强宣传推广和教学资源建设,划拨资助经费。游学项目承建单位具体实施游学体验活动,并根据江苏开放大学对游学的要求,在学习者游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学习元素和教育元素,让学习者在观赏、体验、互动交流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
游学对创新社会教育模式、提升人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项目开展前景也较好。比如,扬州江都“大运河走运之旅”、常州溧阳“天目湖茶之旅”等均已针对中小学生、企事业机关、老年群体等开展游学体验。学习者对这种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乐、寓学与游的新型学习方式表示喜爱,游学的社会反响较好。
3.名师工作室
利用系统办学优势和各地区域特色,江苏开放大学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名师遴选和名师工作室建设,以深度服务居民、特色吸引居民等为主题,通过名人名师效应,吸引、指导、培养社会民众,既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又开展各类特色社会教育活动,形成社会教育服务品牌。
依托各地开放大学,在全省各地创建了101个名师工作室,如无锡储集泉紫砂工作室、苏州指尖秀非遗工作室、南通杜娟古筝工作室、常州社区教育与地方文化传承研究崔涛名师工作室、连云港刘勇太极文化名师工作室等。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汇聚名师、整合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专业指导。比如依托常州开放大学建设若干个名师工作室,或侧重现代家长家庭教育素质提升,或强调非遗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发展……该区域名师工作室将课程进行列表,以订单模式派送到基层,由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主选课,反响较好。从服务青少年到老年群体,从服务一般人群到特殊群体,教育对象覆盖城乡,切切实实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乐学氛围日趋浓厚。
江苏开放大学对于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形成名师挂帅、组建团队、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组建团队、开发课程、教学实践、项目实验、理论研究、宣传引导等,打造社会教育特色平台,开创了江苏省社会教育师资培养的新模式。
4.学习体验基地
为拓宽学习渠道,提供多样教育,提升生活品质,江苏开放大学整合、利用社会优质学习资源,激发社会活力,实现跨部门合作机制,如依托各级开放大学与各地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合作,创建学习体验基地,搭建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平台。现已创建有常州宫梳名篦博物馆等22个社会教育学习体验基地,涵盖传统文化、创意手工、文体艺术、生活民俗、红色文化、科普教育、智慧生活、科技体验等学习体验项目。
通过资源组合、拓展、开放、共享和优化,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和学习资源。对于学习体验基地的建设,江苏开放大学强调自主性、感受性、互动性、实践性等特征,把概念体验转变为过程体验,逐步引导人们主动学习探究和参与互动感受,让大家在体验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增强体验学习的内涵活力。
学习体验基地的建设,对促进社会优质资源的融合,创新学习者学习路径和方式都起到助推作用。通过各类学习体验活动,学习者能满足自身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开拓新的学习路径,增强主动学习欲望,提升学习效能。
5.养教联动基地
江苏老年人口基数较大,《江苏省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指出:截止到2017年底,江苏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56.2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2.51%,比全国数值(17.3%)高5.21%[3]。未来江苏人口老龄化还将呈加速发展趋势,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老年群体,现有老年教育供给侧的不足表现得愈加明显。
针对老年群体开展老年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能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4]。根据江苏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现有老年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满足积极老龄化社会的学习需求,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高老年人学习乐趣和幸福指数,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江苏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建养教联动基地。养教联动基地是一个实体性基地,由三方合作共建,分别是江苏开放大学、地方开放大学和社区或养老机构。江苏开放大学主要负责全面统筹指导、整合推送资源、宣传总结提升等;地方开放大学具体承接实施,组织面授教学、课程辅导、学习体验等;社区或养老机构积极配合,主要负责日常学员组织和教学硬件支持等。江苏开放大学、地方开放大学主动将教育资源派送到社区或养老机构,以送教上门、体验互动、志愿服务、学习资源共享等教育服务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构建老年学习圈,将老年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养老院、养老社区,以良好的支持服务提升老年人的学习获得感,扩大老年教育的参与度。
目前,江苏开放大学在全省创建了2个养教联动基地,在基地的运行过程中,积极探索并推行“四师一体”的老年教育支持服务模式。“四师”具体指学务导师、课程导师、养老服务咨询师、心理健康咨询师,前两者由开放大学提供,后两者由社区或养老机构聘请,“四师一体”的运行,为老年学习者提供学习、养生保健等一体化服务[5]。在养教联动基地,老年学习者可以选择各种感兴趣的、实用的课程,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丰富自己的晚年精神文化生活。将教育和养老结合创建的养教联动基地,以“乐学”提升“颐养”质量,不仅能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创新老年教育模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能助推老年教育工作,提升社会教育服务能力,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三、基于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探索实践的思考
江苏开放大学不断加大社会教育工作整体推进力度和强度,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承担社会教育领军责任,发挥龙头作用,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教育5+N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并日趋完善,纵向五级社会教育网络体系也通过项目或横向创建的N个基地型社会教育机构日益丰满。但探索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学习苑建设初期,遴选入围的承建单位有学校、企业、街道、养老机构、基层社区教育中心,合作对象比较广泛,与学习苑建设初衷吻合,但其中基层社区教育中心占比較大。基层社区教育中心工作职责即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社会教育活动,学习苑主要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社会教育培训活动等,将学习苑建构在基层社区教育中心,资源和工作内容有些重合,不利于扩大社会教育受众面,这是下一步创建应该调整的思路。另外,个别学习苑仅靠承建单位自身开展活动和建设,师资、课程、品牌凝练等都有一定的限制,学习苑的特色发展受到限制,应该加强三方共建的力度和内容,促进学习苑的个性化发展。
游学项目的开展,游学基地的创建,创新了社会教育新模式,提升了社会教育的吸引力。但这种寓学于游的教育方式,在以“游”为载体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向学习者呈现学习元素和教育元素,如何建设好游学课程资源将个性化的游学线路中的知识点传授给学习者,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名师工作室和学习体验基地的创建,丰富了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整合了大量社会资源,将教育资源社会化、社会资源教育化,极大地扩充了社会教育的内容、增加了社会支持力度。下一步,如何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教育中来,有效、可持续地利用这些资源,发挥最大能效,制定相关激励机制便是关键。
养教联动基地的创建,将养老和教育相结合,创新了老年教育的新模式,进一步落实了老年教育普惠政策。针对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开放大学送教上门,将老年教育从精英化拓展到大众化。实践过程中发现,这种老年教育方式很受欢迎,也赢得了基地老年学员的一致好评。但鉴于目前的现实情况,这种基地适合创建在硬件支持和管理模式相对成熟的养老机构,而一般社区的中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兴趣度有待提高,开展实施还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实施意见[Z].2017-06-12.
[2]刁元园.市民游学:社区教育体验式学习新载体——基于成都市民游学项目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终身教育研究,2018(1).
[3]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R].2018-10-15.
[4]国务院办公厅.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Z].2016-10-05.
[5]丁晓华.养教联动,探索老年教育新途径——江苏老年教育与养老结合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9(5).
[作者简介]丁晓华(1980—),女,江苏无锡人,江苏开放大学社会教育处项目管理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区教育、老年教育。
[责任编辑 孙世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