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山背二歌

2019-09-10周冰怡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51期
关键词:巴山巴中二哥

摘  要:“巴山背二歌”是流行于四川大巴山的一种民歌,本文将从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少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濒临灭绝的发展现状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关键词:巴山背二歌;地域文化;表现手法;发展现状

“巴山背二歌”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米仓山南麓巴中地区的一种山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纬31度15分至32度45分,幅员面积12325平方公里。地处山区,东邻达川,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认识“巴山背二歌”,要了解“巴”文化。物必有源,名必有因,许慎在《说文》中释“巴”为虫,而蛇在古代也被称为虫,巴中市现在境内许多地方仍叫蛇为长虫,今山东人亦呼蛇为虫,可见巴、虫、蛇为同类。具体说,“巴”是“蛇王”,又叫蟒,体势盘曲,为象形字,蟒令人望而生畏,然而巴人善猎射、勇猛强悍也就不足为奇了。《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太日皋(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可以说先有象形巴为大蛇之名,而后才有斩杀这类大蛇、为民除害的人,而后才有姬姓之巴与风姓之巴的融合和巴族所居之域也,才有巴地、巴山、巴水等等名称出现。大巴山地区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温特征是: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摄氏17.1度;无霜期长;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17.9毫米,但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各月降雨量分布也极不均匀;光照较好,多年平均光照时数为1462.1小时,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巴中地区在春秋时属巴子国,东汉置县,北魏置州,迄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代遗迹众多。南龛、水宁寺等地的摩岩造像,被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巴中人杰地灵,孕育了宋代天文学家张思训、“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晏阳初等名人。唐太子李贤及诗人李白、杜甫、陆游等先后游历巴中,留下过众多不朽名篇佳话。

相比青海的花儿、广西的情歌、陕北的信天游,“巴山背二歌”的语言更为诙谐、风趣,均为即兴创作,多用双关语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巴山背二歌”的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诗,其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如:“ 弯弯背架像条船,情哥背铁又背盐。鸡叫三道就起身,太阳落坡才团圆。”“巴山背二歌”的衬词除了常用虚词外,还有像巴山其他民歌的衬词一样用实词作衬词的,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的特色之一。如果背二哥们歌唱自己的生活,其衬词往往只有“贤友儿”、“情兄儿”等,这类衬词指背二哥们相互打招呼。如果唱情歌,其衬词则为“贤妹儿”、“情妹儿”或“情哥儿”。“巴山背二歌”的调式全都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其唱腔高亢悠扬,能翻山越岭、穿云钻雾,结束时都有长气短叹的一声甩腔——“耶一嘿!”“巴山背二歌”还有个很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很多唱词都是没法去改动的。“巴山背二歌”在曲牌上也有很多种,南江唱的“背二歌”、通江唱的“背二歌”曲牌又略有不同,但它整个音乐旋律的大框架都属于大巴山的风格,都是背二哥们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比如某个背二哥走累了,一杵打起,看到河里有个姑娘,马上打杵就唱:“河里涨水沙浪沙,妹过跳凳眼发花。你是哪家大小姐,要不要我来把你拉?”这时姑娘马上就问答他:“对门哥哥你莫来拉,我是蜜蜂扑过的花。我已开花结过果,你莫在我身上想办法。”“通江呃/河来哟/南江哦,河哟/我是巴山哟/背二哥罗哈/太阳送我哟上巴山/月亮陪我哟下巴河/背架背起闪几下也/杵子杵断了几道坡。”这首在四川巴中广为传唱的“背二歌”老幼皆知,作为一种山歌,“巴山背二歌”生动地反映了背二哥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的演唱,往往是一人领唱众人帮合,有歌颂勤劳勇敢、劳苦艰辛内容的背二歌;有反映背二哥日常生活的背二歌;也有以歌颂爱情为内容的背二歌等等。

“巴山背二歌”是随着古代巴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而产生的。秦汉时期,巴中境内有米仓古道穿越全境,上通长安、汉中,下达巴中、成都。因沿途交通闭塞,商贸活动十分不便,山里需要运进和运出的货物全靠人力背运,人们便把这种背运货物的人称为“背老二”或“背二哥”。背二哥们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演唱的山歌便有了“巴山背二歌”之称,其表现形态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领头的背二哥要呼吼节奏感强的号子,以统一众人的行动步伐。米仓古道距今有 2000年的历史,背二哥这种背运的劳动方式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今陕西省长安县兴教寺慈恩塔院内的一块石碑上,有一幅宋代工匠仿原碑图刻的 《玄奘取经图》图中玄奘背经书所用的工具与今天巴山背二哥所背的“背架”一模一样,说明唐代以前,人们就开始使用“背架”这种运输工具了。“巴山背二歌”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庞大的背运队伍在漫长的背运途中更唱迭和,相互学习交流,自发性地传承。由于“背二歌”旋律优美,情趣盎然,在民间广泛传唱。《巴州志 ·风俗篇》载:“康熙雍正年间,春田栽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今,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背运业由原来的长途背运演变为今天的短途背运,从业人数越来越少,“巴山背二歌”正逐步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濒临危机,亟需保护。2005年,《巴中日报》记者曾兵分四路,报道了巴中、通江、平昌、南江的山歌、刺绣、唢呐、皮影等民间文化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巴中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地采取多种手段保护“巴山背二歌”。2006年5月20日,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坚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 抢救挖掘——保护发展,它一定会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方艾武.浅析民间艺术巴山“背二歌”【J】.大众文艺理论,2009.

[2]  筝鸣.巴山“背二歌”音乐美学特性探究【J】.音樂探索,2008.

作者简介:周冰怡(1995.7.7),女,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四川师范大学2018级在读艺术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猜你喜欢

巴山巴中二哥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兰屿
无意河边走
木手枪
The Analysis of the News Story: For More Chinese Firms,It Pays to Make It in the U.S.A.
刘纯健
巴山背二哥
古诗鉴赏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
产业扶贫的“巴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