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绍兴城市文化国际表达中的外语服务研究
2019-09-10王美娟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外语为全媒体服务,使得媒体能恰到好处,生动形象,既符合媒体受众的口味,又具有城市文化特色内涵。
关键词:全媒体;外语服务;国际表达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一个全媒体时代正在且行且近,走入我们的生活。这些传播媒介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在全媒体时代,城市文化的国际表达途径变得更为丰富、立体,因此,服务于城市文化国际表达的语言也应该具备相应的兼容性,使得媒体能恰到好处,生动形象,既符合媒体受众的口味,又能充分表达城市文化特色内涵
1.语言服务的定义与发展
2010年,第一届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由中国译协牵头在北京举行,“语言服务业”开始被人们关注并熟悉,2012年《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的发布,加深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根据该报告,语言服务指的是通过直接提供语言信息转化和产品,或者提供语言信息转换所需的技术、工具、知识、技能,帮助人们解决语言信息交流中出现的语言障碍的服务,其业态包括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和辅助工具研发、翻译培训和多语信息咨询。在全媒体来临,语言作为沟通交际的工具,其服务范畴和服务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语言服务业在获得了极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进,中国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被世界所知,所接受,语言服务也需要“转型升级”,契合时代所需。
2.发掘城市文化中的特质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要向世界讲好绍兴故事,必须立足于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度挖掘和精准提炼本土文化元素,以此彰显与众不同的城市气质和人文精神。绍兴既有“山青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盛誉,又有水乡、桥乡、酒乡和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的美称,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人文地理环境即是绍兴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名片,也是绍兴城市气质和文化形象最生动的代言。因此,要向世界讲好绍兴特色文化,绍兴的人文地理环境即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故事内容。
3.城市文化国际表达中的语言服务需求
这种地域文化的国际表达不仅是绍兴与世界之间文化交流的窗口,也为本土企业走出国门搭建起了资源对接的渠道和平台。我们要采用国际认可的方式去讲述绍兴的故事,不能单纯地“就价值观说价值观”,而应注重撷取多样化的表述内容,并辅之以世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绍兴文化的对外传播不是自说自话,要根据异域民众的文化特点、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进行绍兴文化对外表述的话语体系转化,做好绍兴故事的“国际表达”,做到入乡问俗、入乡随俗。
在城市文化的国际表达中,外语服务的需求主要包括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和多语信息咨询服务。2017年12月绍兴市政府推出“全球免费游绍兴”,59个国有景区景点分别面向全球游客、全国大中小学生和绍兴市民免费开放,其中37个景区景点对全球游客免费开放!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以“文化+”“旅游+”的理念,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了绍兴旅游独特的优势。由此可见绍兴市城市文化走出去的决心很大,但是挑战也很大。面对国际信息受众,把一种文化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这只是国际传播中的第一步,绍兴城市文化要引起世界的注意和重视,必须根据受众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做出本地化处理,充分利用受众对某种传播媒介的喜好,改变传播推进,用受众乐意接受的方式表达本地化的异国文化,这样才能引起国际受众的共鸣。
4.培养良好的外语服务人才
2019 年,《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2019 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大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思路。外语院校应该树立“大语言文字工作”意识,发挥外语院校优势,探索语言文字服务新途径,增强语言文字服务能力,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4.1 外语人才要服务国家、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语言人才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在“大语言文字工作”格局下,高校应该进一步提升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贸易、运输、金融、旅游、科技、文化等,培养集“外语能力+专业知识+文化素养”为一体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语人才要服务地方需求,地方高校的外语专业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包括翻译服务、语言咨询与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4.2 外语人才要增强文化自信,深刻了解中华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翻译者既具有良好的中华文化底蕴,又具有一定的外语文化功底,尤其是在把地方文化转译成外语时,更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熟知并领悟地方文化的特质和内涵。因此,外语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其文化转译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丛书等,深入理解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习翻译术语、译写原则、译写方法和要求等。除此之外,在翻譯某种地方文化时,一定要提前精研地方文化的精髓,做到了然于胸,才能在翻译出来的字里行间透出城市文化的特质。
4.3 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方式。语言文字是交际沟通的工具,更是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工具。外语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专注于语言本身,还要以语言文学牵线,以文化认同为桥梁,有意识地进行相关的文化导入,要让学习者理解并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培养学习者开放、平等、尊重、包容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吕铠、李文.中国城市形象国际化表达的有效视角[J].当代传播,2016(1).
[2] 周鸿铎、薛华.国际化表达”带来了什么[J].人民论坛,2008(3).
[3] 王新宇.顶层设计下城市品牌的深度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6).
[4] 王思宇、薛可.宣传片对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分析—以上海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1)
作者简介:
王美娟(1981-)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基金项目:
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