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与对策初探
2019-09-10李波
摘要:新媒体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全球,以手机网络等为代表的自媒体以其独特的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健康都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防止和减少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对于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路径与对策
一、新媒体时代来临
近年来,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它的兴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体时代之下,手机可谓是人的“第二生命”,总是如影相随的“陪”在我们身边;电脑网络更是成为人们生活的好伴侣、工作的好帮手、娱乐的引领者;数字电视为我们展现色彩斑斓的世界,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可以说新媒体是当代人之所以为当代人的一个标志,已经在我们生活和心灵深处烙上印记。
对于如何界定新媒体,社会各界可谓众说纷纭。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也是莫衷一是,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1]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媒体呢?所谓新媒体,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中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2]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3] “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4]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5]
且不管“新媒体”如何界定,毋庸置疑的是,新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且这种影响还在继续发生。应该说,新媒体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大学生可谓是首当其冲。当然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亦是两方面的,在大学生受益于新媒体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也在不断地侵蚀着他们的心理。新媒体冲击下大学生所产生的新问题也在不断考验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如果不认真对待将会产生无法挽回的恶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层出不穷
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电话、GPS的使用,足不出户的商品买卖,相隔千山万水仍可面对面的无线沟通,新媒体正以一种无形却强烈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各阶层人群的心理,大学生——擅于利用新媒体和利用率最为频繁的群体——可谓首当其冲。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一份《2010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数据分析,大学生是我国新媒体的主要用户,在各种媒体中排名高居榜首。不言而喻,作为新兴时代的网络新媒体技术,以其高性能、高水平、高速度等优势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便利,如方便收集图书资料、开阔知识网络面、丰富业余娱乐生活等,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以其多样性、趣味性的功能一定程度可以缓解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但是随着每一次的技术变革,相伴而来的便是会滋生出令人无法抵御的新式問题,面对网络的冲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在经受着考验,具体表现如下。
(一)网络诱发情感人格心理问题
大学时期是人的情感特性和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自由民主氛围浓厚,所处的条件和环境都对其人格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新媒体网络的冲击,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分寸反而过度去放纵自我的话,就会衍生出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疾病。
1.暴力、欺骗横行。在网络世界里信息量无限放大,可以随意浏览各种信息,然而有很多信息充满了血腥和暴力、谎言和欺骗,如暴力电影和疯狂网络游戏的浸淫,时间久之,性情也会变得暴躁缺乏冷静,这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情感心理问题造成不良影响。
2.人性麻木冷漠。网络媒体的发达极易使某些特殊事件放大,如“扶不起的老人”,相对而言会使我们对欺骗变的司空见惯,对一些不幸也会缺乏必要的怜悯之心,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人的情感就会变得冷漠和麻木。
3.自我意识的强烈膨胀和自我放纵。网络因其独有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存在,大学生在网络发表言论时便无可顾及,肆意宣泄自己的情感,甚至出现谩骂、侮辱词汇,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4.虚拟与现实的人格反差。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和现实间扮演着不同的人格,或许在平时寡言少语,但在网络上却一改往常行为变得十分活跃;或者有的学生以男扮女,据2002年樊富珉老师的一项调查发现:3%的同学总是在网络中扮演与现实生活中相反的角色,而9%的同学在网络中经常有多重角色。这种反复在虚拟和现实之中变换角色和性格特点的行为往往会导致人格分裂和心理变态等心理疾病。
(二)网络淡化现实人际交往社交心理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天涯海角间的“距离”,世界联系在一起,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的网络之中,新兴网络媒体以其独有力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相反,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另一些人际问题。
1.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学生是使用虚拟社交的“弄潮儿”,微信、微博、Skype、Facebook等,多种多样的社交软件充斥在大学生的社交生活之中,然而面对这么多的虚拟网友,大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称兄道弟”、“浓情蜜意”,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真正的朋友。
2.最焦虑的知识人。很多大学生沉浸在虚拟社交之中不能自拔,反而在现实生活之中存在着社交焦虑,不知如何和别人打交道,不知如何去拒绝别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交压力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根据近年一项关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调查显示,30%的大学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社交焦虑。
3.最懦弱的聪明人。社交网络的目的是通过网络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加强交流与联系,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这代高素质、高涵养、高知识水平的年轻人——却因社交网络反而降低了其社交能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变质的初衷。
(三)网络导致道德法律心理问题
新兴产业发展,新兴犯罪手段也变得复杂多样。
1.由于网络信息知识量充足,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学到自己想要学到的任何知识能力,网上的监管力度差再加上自身的好奇心强、自制力弱,一些大学生就走上的犯罪的道路。例如,近几年网络黑客经济犯罪层出不穷,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学到黑客技术,从而盗取别人的账户信息,更有甚者盗取他人的私人财物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诸多考验。
2.另一种诱发犯罪或者是悲剧产生的粉饰性行为就是网恋。大学生有过网戀的经历不在少数,网恋或许能得到圆满结局,但是仍不乏一些“感情骗子”,如果大学生遭受到感情挫折或性侵犯,不可避免的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厌恶恋爱,逃避生活,甚至消极对待生命。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冲击下大学生新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了解心理问题的现状,挖掘问题存在的原因,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变革健康教育的方式,通过对以往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对国外先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吸取,积极找到其解决的路径和方法才是我们探究之根本。
三、解决路径与对策
面对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之路应在何方?除了要对我国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外,还应当放眼世界看看外国先进的教育状况,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探究出适合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一)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常言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大学生出现了如此之多的新的心理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更新我们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适应革新之潮。
1.贯彻心理教育原则,制定针对性心理教育方案
我国现有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并没有针对性方案,更多把教育担子寄托在德育上,这样一来很容易把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道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很少从心理上来分析问题。因此,在弄清楚两者的界限之后,要把一些典型的网络心理问题案例收集起来,充分研究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这样才能科学地分析网络心理问题。
2.编订具体心理教育教材,开设相关课程
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应根据当前的新媒体环境组织专家编写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高质量教材。同时也要制作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学课件,围绕大学生普遍出现的网络心理问题,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作为打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大门。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1.推陈出新,主动接受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普遍存在单一化,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归结为必修或选修课,一些拥有心理健康诊所的学校往往也是去被动的治疗。因此,心理教育必须打破单一化的局面,多样化发展。
2.反向思维,借力打力
既然大学生心理问题受到了新媒体冲击,我们亦可以利用新媒体来解决问题。可通过网络建立专门的网上心理诊所来与广大的学生进行在线交流指导,由于网络的隐匿性也能从中保护学生的隐私,学生能够无顾虑的倾诉心理问题。在校园之中要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杜绝诱发心理问题的渠道。可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网络活动,如大学生摄影网络大赛,倡导大学生利用网络做有意义的事情。还可定期邀请知名心理教育专家来学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大学生走出网络心理阴影指点迷津。
(三)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相比国外,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各方面建设还不够成熟,而国外大学的心理教育老师大多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而我国大多数则呈现业余化趋势,或者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代替,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必须从培养优秀的心理教师开始。通过制定完备的培养计划,分步骤有层次地培养有关专业教师,使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逐步实现专业化、专家化。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冲击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道路。我们相信,采取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小到一个学生、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都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可以走得更远。
注释:
[1] 安金伟.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12.
[2] [3][4][5]晃世.新媒体的问题[EB/OL].http://blog.sina.com.cn /captainxcj.
参考文献:
[1] 王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建忠.《近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综述》[J].职业时空.2009(10):168-169.
作者简介:
李波(1979—),男,山东临沂人,硕士,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