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2019-09-10梁迎瑄
梁迎瑄
摘要:新课改下,国学经典诵读越来越受国民的追捧,而且逐渐呈现出一种低龄化的趋势,尤其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着重被体现。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被视为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全面养成语言素养的良好开端,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对此,本文对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教学;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其中一个课程目标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吸收民族精神智慧,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将国学经典诵读融入其中,通过国学元素的添加,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1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上:
一是通过国学经典诵读,使小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作风,并在对文章内容的剖析中,学习古人的高尚品德,改善自身的道德素养,为构建文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了保障,全面优化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国学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振兴策略的高效落实。国学经典诵读的开展,为小学生德行的培养提供了帮助,更有助于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吸收,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正确看待社会发展,并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是国学经典诵读能够让小学生更好的体验和感悟人生,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2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现状
国学大多以儒家思想为主,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深奥难懂,尤其是对于初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所以很多小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不高,再加上家长对国学重视力度不够,与国学相比,更愿让学生阅读一些世界名著或童话故事,这使得国学诵读在我国的发展受到制约。另外,传统教学中较为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国学属于辅助类课程,与学生考试成绩的联系不大,所以很多教师会自动忽略国学诵读的重要性,改以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模式为主,久而久之,国学在我国的影响逐渐降低,国学阅读也越来越不被重视。
再者,在传统国学诵读中,因缺少专业书籍,学生即使想读也会受到一定限制,不过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很多资料可直接在网络上查询到,这虽然方便了学生读诵,但是学生前期良好习惯并未养成,导致其对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不高。可以说,现阶段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融入还不是十分明显,仍需要不断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为学生树立正确国学意识,从而提高国学经典诵读效率,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3.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在知识讲解中深入国学作品
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有效融合,既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扩展了现今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了较多国学经典语句,在对这些语句实行分析讲解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到古人的思想境界高度,并通过对这些经典语句的理解和记忆,为后续写作积累更多素材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国学经典元素的解析,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挖掘知识内涵,了解其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达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为满足新课改教育要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以《满江红》为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除了要对诗词意思进行解释外,还可加入岳飞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知,更加深刻的感受岳飞的一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3.2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国学思想的全面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对教学方法予以不断更新和优化,做到国学思想的全面渗透,以强化语文教学效果。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实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对国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角色朗读、剧本表演等方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国学的魅力所在,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国学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还可通过对文章景物及情感的描述和讲解,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了解和掌握,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最终教育目标。例如在《黄鹤楼》教学中,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文章所表述的场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欣赏感受秋天的悲凉。之后再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背诵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作品描述情境的感悟,了解文章所要表述的真实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质量。
3.3注重教学拓展,将国学经典诵读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责任,还需要与家庭之间通力合作。所以在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过程中,务必加强家庭、学校及社会三者间的联系,从而改善教学品质,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实行不断优化和创新,在渗入国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其予以延伸和拓展,并与家庭及社会实际情况连接起来,进而有效改进教学质量,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教师可要求家長与学生一起观看有关国学类的节目,如开心辞典、诗词大会等,并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或总结,对学到的知识予以汇总,同时还需加大对家长的教育力度,让其重视国学教育,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学学习中来,从而优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教育目标。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做到国学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可对所学知识实行巩固和强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利用国学的哲学思想看待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并利用国学哲学思想要求和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出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推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深远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国学经典诵读的融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晓晶.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J].才智.2017(16)
[2] 杨春华,王艺美.浅析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
[3] 严运莲.对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教育的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
[4] 丁开松.谈谈小学语文中国学经典的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9)
[5] 陈巧芸.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元素[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
(作者单位:广西省柳州市柳东新区雒容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