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10刘艳
刘艳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随之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素质发展,而情境教学法的出现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它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心理机制的发展,还能够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得以灵活掌握,因此,本文笔者对其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生活化情境;游戏化情境;故事化情境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时期,初中数学区别于小学,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知识难度也呈坡度上升,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发展,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产生思维的偏差,理性思维的发展也自然无从谈起,而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还能够降低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难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本文笔者以初中数学为切入点,从“生活化情境、游戏化情境、故事化情境”三个方面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引起情感共鸣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中,但目前教师往往忽视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的应用意识较为薄弱,对知识的学习也往往产生思维障碍,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应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本质,并发现蕴含在其中的数学原理,这样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应用意识,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刻度。
笔者进行“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初步理解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是不同的,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合理的想象,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水壶图片作为教学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伴随着问题的产生,提出:“同学们,水壶都是平常我们所见过的,但从不同的角度,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否一样?”随后再次展示水壶从不同方向所形成的形状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伴随着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展开了教学活动,因此,生活化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还能够拉近与知识的亲切感,从而为理性概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构建游戏化情境,增加参与程度
由于初中生对外界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心,但他们的注意力并不能保持很长的时间,而游戏化情境恰恰顺应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游戏化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过程中,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营造出“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笔者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基于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构建游戏化情境,将写有正数和负数的图片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再将学生分为两组,设置游戏规则:“笔者说出一个数,每个组派两个成员出列,两位学生所代表的数字之和与之相符则为正确,答对记一分,答错不得分,最后分数最高的一组获胜”,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胜负欲和荣辱感,因而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有理数加法运算的训练,从而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设置故事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史作为数学课程的一部分,是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来源,也是拓展学生知识层面的动力,但目前教师往往忽视数学史的挖掘和使用,导致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层面较为狭窄,因此,教师应以故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对数学本质产生直观的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会到数学理论的来之不易,从而提高课堂的整体效果。
笔者在进行“探索勾股定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使学生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首先设置故事化情境,以“毕达哥拉斯定理和商高定理”两个故事为教学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了勾股定理的发展由来,此外,使学生对勾股定理产生一定的表象认知,在此情况下,展开了教学活动。因此,故事化情境不仅能够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强化学生对客观事实的理解,为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不但打破了枯燥的课堂氛围,而且是以具体情境化的模式展开教学,并对学生起到了暗示与启发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生活环境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可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游戏化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程度,此外,教师也应设置故事化情境,以数学史作为导入,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形成的历程,还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并为有效教学的展开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盈润.情境教学,多彩课堂——生活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應用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9(3).
[2]侯立伟.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