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儿童成人化现象的探析

2019-09-10李昭璇,何义虎,魏勇刚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媒体

李昭璇,何义虎,魏勇刚

【摘要】新媒体时代儿童的成人化体现在外表、言语、行为、价值观念等方面。视听本位、秘密暴露、经验同质、娱乐至死、童年消逝等是导致新媒体时代儿童成人化的主要原因。建议家庭应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即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媒介观,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正确引导儿童使用新媒体,革新亲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幼儿园应为儿童提供媒介启蒙教育,即园方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多途径实现家园合作;社会则应加大对儿童媒介教育的积极推广,即政府应提供支持、加强监管,社会媒体人进行正面宣传。

【关键词】新媒体;儿童成人化;“小大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06-0006-05

【作者简介】李昭璇(1992-),女,太原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何义虎(1992-),男,四川绵阳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魏勇刚(1975-),男,四川泸州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新媒体,作为网络时代的引领者,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今天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加恣意地享受着新媒体带来的欢乐,也因新媒体变得忙碌起来。从儿童模特到儿童演员,从儿童广告到儿童影视剧,儿童似乎变成了“大忙人”,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成为儿童成长的新一代助推器,致使儿童迅速接轨成人世界,成为不一样的“小大人”。关于成人化的儿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尼尔·波兹曼认为,“成人化的儿童”是指一个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尤其在特征上和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1]。梅罗维茨则认为,印刷术区分了成人与儿童,而电视却融合了两者。因为电视所用的基本编码——图像和声音对所有的观众都是相似的,它将儿童推进了一个复杂的成人世界[2]。我国学者卜卫则将成人化的儿童期定义为:在知识、情感能力发展上尚未完成的成人,也就是说,在电视时代,没有真正的儿童与成人,有的只是儿童化的成人和成人化的儿童[3]。笔者认为,成人化的儿童是生理、认知与情感方面并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小大人”,其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欲望诉求均酷似于成人。究竟“被长大”“成人化”对儿童来说是好还是坏,值得我们深思。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成人化的表现

(一)外表成人化

近年来,80后、90后日渐成为了“宝爸”“宝妈”的主力军。这些80后和90后新生代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着装要求越来越高,已不仅仅停留在保暖御寒、保护皮肤的简单穿着功能上,而是不断为孩子购买各类时尚童装,将孩子装扮得漂亮、时尚、新颖、潮流[4]。同时这一代的年轻父母对儿童服装的个性化诉求也越来越高,这一诉求使得童装市场上不断涌出前卫、炫酷、华丽等多种风格,且风格总体趋于成人化。例如,现在大多数时尚前卫的儿童服饰,无论是长裙还是热裤,不过是成人服饰的“迷你”版,这些服饰在选材、设计上并没有考虑儿童自身的特点,只是一味追求“潮”,奇怪的是,这些成人化的童装却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尤其是备受欢迎的儿童牛仔裤。儿童阶段是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敏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些身体素质发展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脑功能的完善[5],因此,日常的跑、跳、攀登、钻爬等活动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儿童所穿的衣裤要尽量宽松、柔软、舒适,这就好比我们成人运动时需穿运动服,显然,牛仔裤耐磨、紧身的属性并不适合儿童。

(二)言语成人化

“爷爷,做人要正直,我不可能给你开后门,干活去!”这是家庭剧《淘气爷孙》中念瑶的一句台词。这“小大人”般的一句台词,虽然达到了一定的喜剧效果,但同时也将儿童成人化的现象表露得一览无余。关于儿童语言的成人化,梅罗维茨也给出了一些证据,他认为,不同年龄的语言和词汇的差异也在消失。儿童说话更像成人,成年人说话则有些像儿童[6]。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似乎碎片化的网络语言成为一种通用语言,越来越多的儿童“精通”网络语言,比如“我也是醉了”“么么哒”“你咋不上天”等一些较为时尚的流行语会常常从儿童嘴里蹦出来,相反,一些真正的“童言童语”却不常被听到。此外,对于歌曲的传唱亦是如此。现在的儿童,传唱的已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儿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流行歌曲、网络歌曲。对儿童来说,部分成人歌曲曲风荒诞,歌词无厘头,并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行为成人化

关于儿童行为成人化这一点,梅罗维茨曾指出,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和成人的行为开始变得更加相似[7]。儿童行为的成人化,一方面表现为儿童行为举止的成人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超出他们年龄阶段的功利和世故。例如,在幼儿园里,有些小朋友为了得到他人的支持,就給教师、其他小朋友送“礼物”,以此“讨好”的方式获得支持。诸如此类“小大人”式的交往方式,正是儿童行为方式成人化的表现。其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儿童游戏的成人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孩子的童年游戏已从过去的丢沙包、跳格子、老鹰捉小鸡等变成了如今的ipad游戏、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等一系列电子游戏。今天,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地铁上,我们都很容易看到手持手机的“游戏玩家”,这些玩家既有成人也有儿童。由于新媒体的生动性、直观性、情境性,网络游戏往往带有成瘾性。过多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不仅占据了儿童的有效学习时间,更损坏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此外,由于新媒体信息的“全龄化”,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收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儿童的成长,还有可能会造成儿童性格、人格的“异化”。

(四)价值观念成人化

儿童价值观念的成人化首要表现为对物质与名利的追求。生活在欲望都市的人们,难免会患有流行性“物欲症”,这类人群渴望占有更多的物质,他们对于商品的欲望几乎不可遏制[8]。很多人将拥有多少物品作为自我实现的标志,所谓“我拥有,我存在”[9],对于这点,儿童也不例外。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处事方式和行为大多来自于对身边熟悉的人或物的模仿。因此,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儿童也换上了“物欲症”。这类“物欲症”儿童的典型特征为:喜欢相互攀比,追求“名牌”,号称“非名牌不穿,非名牌不玩”。此外,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儿童为主的节目越来越多,电影也好,综艺也罢,捧红了一批又一批童星。许多儿童在观看节目时,会将某一童星视为偶像,并对其崇拜不已。其实,儿童对于偶像的崇拜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表现,是他们去自我中心化后对心中理想人物的认同与依恋,但是,在当今商业文化的过度渲染下,这种崇拜似乎变了质。部分儿童崇拜的不再单纯聚焦于偶像身上的某一品质,而更多地在乎其身上的明星光环,进而萌发“我要当明星”的愿望。当幼儿过早地将关注点搁置于此,无疑会产生成人化的倾向。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成人化的原因

(一)视听本位

视觉是大多数人最依赖的感觉,而新媒体强调声像并茂,视听兼容。新媒体在传递信息时,声音与画面往往同步进行,且画面多形象具体,不言自明,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看一种电视节目,那么你基本上掌握了如何去看所有的电视节目[10]。因此,大多数人在接收新媒体信息时,即使理解不了复杂的语言信息,只是观看图像信息也可大致了解此信息,这对于儿童来说,新媒体信息的接收无疑是了解成人世界的快速通道。此外,新媒体对于信息的快速传播,让观众无法驻足思考,只能顺势接受,按照网络媒体的既定议程“发展”。受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儿童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因此,对于信息的解码能力、判断能力较弱,从思维到行为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若长期顺势接受信息,不加以思考、判断,很容易致使儿童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发展不足。

(二)秘密暴露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到,“电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11]。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成人秘密”通过媒介信息暴露在儿童面前,为儿童提供了成人与社会信息的负面“蓝本”。这些“蓝本”的出现,不仅破坏了儿童的天真无邪,同时也向儿童提供了更多关于社会行为的认知,如暴力、色情、吸毒等。以动画片《小猪佩奇》为例,自2015年登陆中国后,好评如潮,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片中的说理性语言、鼓励式的教育方式、习惯品质的培养等均起到了育人的作用,因此也受到了家长们的喜欢。但在被二次塑造的《小猪佩奇》中,剧情却被改编得恐怖、惊悚以及不符合伦理,试想这样的“黑动画”在被孩子观看后,不仅会影响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影响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加速儿童成人化的进程。

(三)经验同质

新媒体使得儿童与成人的经验“同质化”,儿童知道的东西远比成人想象的要多得多。《2017年广东省少年儿童网络素养状况报告》显示,儿童接触网络已呈现低龄化趋势,日均使用网络时长30分钟以上的学龄前儿童超过23%,其中,5岁儿童所占比例已达到31.9%,而且3岁就开始使用QQ和微信,12岁时就拥有QQ(87.9%)、微信(69.7%)的儿童比例超过50%[12]。新媒体信息的公开、不设防,使得儿童与成人的经验呈现出“同质化”,例如,现在的儿童也会谈论网购、直播、结婚、恋爱等成人话题。这使得成人认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早熟。其实,儿童并非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无所不知,只是谈论得多了也就使得成人产生了一种“什么都懂”的假象,导致成人将儿童当做比其实际年龄更大的个体看待[13]。此外,当这样“小大人”的现象司空见惯时,成人对于儿童的认知也必定发生变化,那些原本不能接受的“儿童所为”也开始被接受,致使成人化的儿童现象愈演愈烈。

(四)娱乐至死

早在20世纪,尼尔·波兹曼就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随着印刷术时代的没落,电视娱乐时代的快速崛起,教育、新闻、商业等一切都将成为娱乐的附庸,无一幸免。而如今,新媒体的大行其道,似乎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网络信息传递的公平性似乎并没有对受众做出区分,也就是说,在同样的信息面前,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接受。从早些年的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节目对明星子女的消费,到网络直播中儿童直播形式的不断创新,再到“小戏骨”版的各种剧目的出现,可以明显感受到“儿童”元素已成为现行娱乐的“吸睛代表”。无论是以儿童为题材的电视剧,还是以儿童为主要元素的真人秀,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儿童的娱乐化,且这种影响绝不仅仅辐射于“演员内部”,更会辐射于社会上的儿童群体,对其造成不良的影响。试想,若儿童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娱乐为本”的环境中,不仅观赏着“娱乐”,自身也被成人“娱乐”,长此以往,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矮化”。

(五)童年消逝

早在1982年,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就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谈到,儿童的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在印刷术产生后,未成年人必須要通过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14]。然而,印刷术创造了童年,新媒体又致使童年消逝。今天的儿童常常被“圈养”在家中独自玩耍,而多数父母为了获得“解放”常常将平板电脑或是电视打开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或是电子游戏。这样的做法虽说让家长获得了一时的宁静,但同时也埋下了促使儿童成人化的隐患。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大多没有年龄限制,并且成人的信息中也往往会有儿童的出现,尽管他们不是主角,但与他们生活中习得的经验类似,他们一样还是能看、会看。例如,像《淘气爷孙》等家庭题材的电视剧,虽然在整部电视剧中并不完全以小男孩嘉乐为主角展开故事,但儿童能在嘉乐身上看到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情节,如嘉乐为达成自己的“目的”与父母斗智斗勇,与小伙伴之间的“爱恨情仇”等,因此他们也不会排斥此类节目。与此同时,里面讲述成人间的情感纠葛、虚伪世故等内容也逐渐被儿童接受。当儿童间的信息与成人间的信息不再有界限时,也就意味着童年正在逐渐消逝。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成人化的应对建议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发布的数据,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8.02亿,普及率达到57.7%,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15]。惊人的数据显示,我国俨然已进入媒介化社会时代。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论指出,在环境系统中,系统与个体是相互作用的,且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当儿童置身于新媒体这个大生态环境中,就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形成合力,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获得良性发展。因此,本研究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出教育建议。

(一)家庭应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1.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媒介观

正确的媒介观是家长教育孩子合理使用媒介的指向标,有助于规范家长的教养方式、教育行为、教育内容等。在媒介时代的今天,新媒体犹如空气一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或多或少无法摆脱。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粗暴地杜绝孩子接触新媒体,而是应该树立正确的媒介观,认识到对儿童来说,新媒体不仅仅只有负面影响,同时,它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个通道,学习知识的另一个场所。其实,新媒体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成人的引导。倘若家长能以正确的媒介观,尊重儿童使用新媒体的权利,鼓励儿童合理运用新媒体,增强自我约束力,相信儿童会在新媒体环境中获得良性发展。

2. 家长应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课堂”,作为“第一老师”的家长应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身媒介素养,合理地使用新媒体。倘若家长都是网络“瘾君子”,手机“低头族”,可想而知,孩子又怎会不迷恋网络与手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家长在儿童养成良好媒介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家长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够正确引导儿童,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

3. 家长应正确引导儿童使用新媒体

凡事皆有利弊。新媒体在传递给儿童的信息中,往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面对繁杂的媒介信息,孩子到底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才能让自身成长而又不被其所扰?这就要求家长正确引导儿童使用新媒体。儿童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筛选信息能力弱,在接触新媒体信息时,很容易过度使用媒介,长此以往便沉溺于新媒体中。面对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家长不能只是一味地限制儿童使用新媒体,而应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其去了解和认识新媒体,消除儿童对新媒体的好奇感与神秘感。此外,还应教给儿童相应的新媒体使用技能,培养儿童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逐步增强儿童的媒介素养,让儿童在媒介信息的海洋中趋利避害。

4. 革新亲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今天,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能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工作、打拼,却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取而代之的便是“电子保姆”(例如手机、IPad、巧虎、故事机等),这使得大多数儿童患上了“媒介依赖症”,许多家长将此归因于媒介,其实不完全是这样。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给他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是专心陪伴着孩子,让其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重视,给儿童足够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因此,家长可以积极安排丰富的家庭活动,多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鼓励儿童探索、发现,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减少其对新媒体的依赖。

(二)幼儿园应为儿童提供媒介启蒙教育

1. 进行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作为儿童学习的主战场,幼儿园应肩负起加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媒介的启蒙。因此,幼儿园可将媒介素养的培育工作融合至五大领域中展开。让儿童对新媒体的名称、发展等有大致的了解,重点是让儿童感受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差异。此外,幼儿园还可根据儿童的年龄教授一些正确的媒介使用方式,实用的操作技能等。借助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儿童的信息获取能力、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分析与判断的能力以及分辨虚拟与真实能力等[16]。

2. 提升教师自身媒介素养

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想培育出媒介素养高的孩子,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丰富媒介知识信息,为儿童提供优质的媒介素养教育。例如,教师可通过参与培训、讲座,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线下学习,也可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线上学习,以此增进自身媒介素养,更好地指导儿童学习媒介知识。

3. 多途径实现家园合作

要想提高儿童的媒介素养,让儿童合理地对待新媒体,就需要将幼儿园、家庭这两个儿童成长中重要的阵地相结合,形成一个大的教育环境,对儿童进行新媒体素养教育,有助于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媒介素养。例如,幼儿园可开设“家园驿站”,定期开展新媒体知识学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更新媒介信息观念等。此外,家长也可及时向教师反馈儿童在家庭中的媒介使用情况,双方携手,共同培养儿童的媒介素养。

(三)社会应加大对儿童媒介教育的积极推广

1. 政府部门应提供支持、加强监管

社会作为儿童生活学习的“氧气”,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想社会各界对儿童媒介教育产生认同感,并顺利开展与进行,就需要政府部门提供一定的支持。如,政府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儿童媒介产品的使用等,让媒介教育在儿童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再如,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做好儿童媒介教育工作。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监管。一方面,可以对儿童媒介产品进行规范,遏制一些低俗、媚俗的媒介产品,帮儿童过滤掉一些不利于其成长发展的媒介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对儿童接触的媒介信息进行监控,对媒介信息的内容进行等级划分,为儿童过滤掉信息“杂质”。

2. 社会媒体人进行正面宣传

新媒体对儿童的影响无处不在,无论是电视、电脑还是手机、iPad,都能够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媒体人,应肩负社会责任,时刻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把控媒介信息内容。例如,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创办有益于提升儿童媒介素养的栏目、动画等,也可针对儿童使用新媒体的习惯进行正面宣传等,力争为儿童塑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1][10][11][14]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6][7]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逝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4] 许岩桂.成人化童装流行元素的市场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07,36(4).

[5] 李季湄,馮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8][13] 钱歆睿.儿童“成人化”现象之道德审视[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9]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2] 吴琴,成亚林.网络社会中童年的“消逝式”绽放[J].教育文化论坛,2017(6).

[1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李静.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中国广播,2018(8).

[16] 耿益群,徐玥.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通讯作者:魏勇刚,350045291@qq.com

(助理编辑 王平平)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