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评价方式的改革实践
2019-09-10吴英辉
吴英辉
◆摘 要: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中职学校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向普教模式靠拢,评价功能单一,掩盖了学生的优点,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为了及时全面的评价学生,以汽修专业学生为例,我们摸索出了适合中职学生适用的评价方式。实践证明,改革后的评价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以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职生;评价;改革;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中职校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向普教模式靠拢,评价功能单一,掩盖了学生的优点,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职高的学生有一部分就是适应不了应试教育遭人冷落,失去信心,由个性转变成了任性。如果今天的职业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比如:单纯的理论考试,来评价我们每一个鲜活的职高生。那么失去的不仅是学生的个性,而是职业教育的美好明天。
根据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职业素养。这种综合职业素质一方面包括较好的基本素质,如文化素质、适当的学习能力、与人交往的协调能力、诚信守纪等;另一方面包括较强的基本职业素质,如熟练的、规范化的基本汽修技能、实施计划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习惯等等。通过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汽修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但是,在我们评价的实际过程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一直在强调,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适应企业的要求,要能掌握某项具体维修技能,胜任某项具体维修项目。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往往着力于检验学生是否记住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轻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实训教学评价与工作考核割裂的状况。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停留在理论评价上。比如期末成绩主要还是看卷面分数。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重结果轻过程
受应试教育影响,职业学校的评价,不仅过于注重理论,还过于注重结果。即使学校把学生的实践成绩纳入到期末成绩中去,但也只是某一次的实训成绩。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位真正掌握技能的新时代工人。再加上职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从思想上轻视实践,在实践课上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职业技能的提高。
三、重甄别轻激励
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把学生按成绩分成三六九等。这种评价方式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却掩盖了学生很多的优点,限制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往往演变成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后进的学生更加落后。
通过一年的实践,这种平时分+理论分+实践分的评价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市里的抽测比赛取得良好成绩,并在考证技能等级考试中获得高通过率。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不言而喻。
1.重过程,并且巧妙的将过程以量化考核的方式体现在了结果里
平时分的登记,就是将学生的行为规范、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表现等等以可考核的方式记录下来,进行评价。因为中职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自律意识不够,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课堂也变得更加积极。实践表明,采用平时分制以后,中职生的课堂情况改善了很多,不再是之前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相反,很多学生为了加分,不仅课堂上学会自我克制,发言也更加踊跃了。
2.理论实践合理占比,创新实践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倾向普教模式,主要是考核理论,并且倾向于一次考核。通过创新以后,理论考核同样合理占比。不同之处就是理论考核囊括了期中、期末两次成绩。另外,实践分数占比提高到60%,这主要是由就业实际决定的。我们的工厂需要的是懂理论、会动手的新时代工人。实践分数占比的提高也是体现了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如果没有考核压力,学生很多都懒洋洋的待在实训室不愿动手,或者凭着好奇心掌握了一点知识,又不愿意去巩固了。采用这种评价方式之后,由于每个项目学生学习了之后都要进行考核,又激励了学生去动手操作。并且由于学生评委的参与,大大弥补了教师人力不足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全面评价的缺陷。
3.重激励,而非甄别
根据学生的表现,每月评定技能之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有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却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这种评价方式重新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找到了自信,需要全组教师坚持不懈的执行。平时分的登记、实训成绩的考核都是非常繁琐的几项工作。教师如果不坚持执行,将导致评价中断。但在执行的这一年我发现:坚持这样的改革方式,虽然加大了评价的工作量,却减少了课堂管理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行为规范上,都有了高度的自觉性。这样的评价方式也像“紧箍咒”一样随时鞭策着学生。
评价方式的变革,不仅能够检验课程改革的成效,还能反推促进教学的改革。而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们希望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中职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改变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技能培养模式。但是,无论是在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路上,还是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都还只是迈出了小小的一步,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智学.课堂教学与策略[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2]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熊晓红,赵昌.浅谈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M].山东工业出版社,2014(16).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