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数据说话:对新闻传播教育中实证研究方法课程的调查

2019-09-10王锡苓贾伟群杨雪鹭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实践教学

王锡苓 贾伟群 杨雪鹭

【内容摘要】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实证研究方法类课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囿于师资、课程容量、时数以及大数据技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实证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基于对浙江、北京部分高校的调研,对实证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认知及态度进行分析,以便得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实证研究;教学;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为学生开设实证方法类课程已成为共识,很多高校都加大在该类教学的投入,如引进师资、举行各类研究方法暑期培训班等。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这类课程在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仍并不十分普遍,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因为课程的难度、跨学科性等因素,开设较为齐备的课程(包括研究方法和相应的统计学课程、软件操作类课程)的高校并不多。在这一类课程的教和学的当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师生们的需求是怎样的?此外,在当下融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为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应用空间,也带来一定的挑战①。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为了回答以上问题,笔者分别采用访谈方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了相关调查。

(一)对授课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2018年7月,我们前往杭州部分高校(包括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对教授实证研究方法课程的11位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三所高校教师在参与式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策略与主张、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与采取的对策,为有的放矢地展开问卷调查奠定了基础。

(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在2018年11月至12月,我们在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使用问卷星发放给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媒体调查、网络新闻(媒体创意方向)、数据新闻、传播学、新闻学五个专业的本科生和少数研究生,收回问卷153份。委托浙江传媒学院的教师将问卷发放给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三个专业的本科生,收回有效问卷90份。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实证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对有关课程内容的掌握、对未来实证类课程设置的期许等。

二、实证研究方法课程开设情况

(一)课程安排基本情况

如前所述,实证研究方法课程在新闻学、传播学相关专业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浙江理工大学与浙江传媒学院为本科学生开设了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要授课内容的必修课程,以及以舆论学、数据新闻、市场调查等涉及实证研究的选修课程。浙江大学目前没有为本科生开设研究方法的必修课,全校范围内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选修课,正在考虑调整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开设实证研究方法的必修课。在课时安排上,本科阶段实证研究方法必修课普遍为32课时。课堂容量50-120人不等。

(二)教学内容、重点

1.基础的量化研究是主要教学内容

三所高校都将实证研究方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体现在具体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上,而非实证主义的思想范式。目前新闻传播学院系的学生大多以文科为主,对实证研究方法课程涉及到的统计学、软件应用等,易产生畏难情绪。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下大功夫,因此课程往往会被迫简化为“方法课”或“侧重量化研究的方法课”。如,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基础研究方法,就是三所高校普遍且一致的教学内容,其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和相关研究实践有指导作用。在教学中辅以经典研究中的问卷或者学生作业中的问卷为案例,是一些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浙江传媒学院一位葛姓老师说:“一开始先让同学们看两个问卷,其一是收视率的量表,另一个是青少年媒介接触的影响。从这两个问卷开始引入,然后用大半学期讲调查方法,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以及随机抽样调查与其他抽样的本质差别等。”

虽然问卷调查在学理层面的教学环节被广泛重视,但问卷调查的实际操作与问卷数据的回收分析则根据教学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浙江理工大学一位刘姓老师因课堂容量过大只搞了问卷设计部分,“今年有120多人(学生),就只要求做问卷设计。”浙江大学一位韦姓老师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问卷设计实验设计会在课堂上讲,但是很可惜,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从课程的安排方面,学生没有机会去实践。”

由于学生收集一手资料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为达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目的,不同学校的老师想尽方法予以解决。浙江大学以质量较高的二手数据作为学生结课作业的分析材料:“例如皮尤基金、美国竞选数据、世界银行数据、国内马德勇做的二次数据等。”浙江传媒学院的老师将实证研究与目前商业概念中的“用户体验问题”相结合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并且使课程知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我给了他们一个App的免费试用账号去注册,使用的痕迹都可以从后台收集下来,让他们使用spss来分析自己的行为是什么样子的。所有人的数据都公开,每个人对数据可以脑洞大开地分析,然后在课上再点评。”

2.质性研究的教学内容

在本科生教学中,质性研究作为其中一部分,主要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民族志等。在研究生教学中,浙江大学设计了32个课时的质性研究方法,围绕科学范式及质性研究的范式(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阐释论的观点等)、研究设计(包括选题、文献、取样、学术伦理等)、田野调查、深度访谈、个案和比较分析、话语分析、焦点小组和受众研究、理论建构等七个方面展开,有相对完整的教学大纲。

(三)实践教学

这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研究设计、论文撰写和小学期社会实践项目中。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包括设计问卷、编制编码表等。論文撰写一般为课程论文或者毕业论文。某些学校的实证课程会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结课。总体来看,社会实践项目主要由学生主导,指导教师在方法论上给予一定的辅助。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实践,小学期成为实证研究方法课程的延伸。浙江传媒学院方老师主张“项目制”教学,“我现在带着学生们做的新安江水库移民的项目。学生们开始先找背景材料,然后拟定访谈大纲,大家一起讨论。一开始的时候访谈是老师先来做的,后续交给学生们。录音资料的整理由学生负责,资料我们是共享的。从专业能力的提高上,他们的新闻采写、摄影摄像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包括整理资料,也会让他们把原始资料和结构化的材料都整理出来。如果没有这些项目,学生们对于知识只是浅尝辄止,但是通过项目,从选题到方法到成果形式,都会使学生有更多深刻的认识。”

三、学生对开设课程的认识

(一)课程开设

1.样本基本情况

对调查的243份问卷的人口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显示,此次样本性别构成为女性多(81.5%)、男性少(18.5%),与中传和浙江传媒学院在校生性别比相似。大三学生(占调查样本83.8%)是样本的主要力量,他们是学习了大部分专业课、尚未毕业、对课程设置最有体会和发言权的学生。其次是大四学生,占17.3%,大二学生比例为10.3%。调查样本来自七个专业(方向),分布较为均匀(如下页图所示)。

2.实证类课程开设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69.5%)、“传播研究方法”(61.7%)及“数据新闻制作”(31.7%)是学生选择最多的课程。“问卷调查”(94.7%)、“内容分析法”(69.5%)和“基础统计学知识”(64.2%)占量化研究方法的前三位(如下页表1所示)。对于质性研究方法,“深度访谈法”(74.5%)、“文本分析法”(63.0%)和“案例研究法”(51.0%)是学生选择最多的方法(如下页表2所示)。

通过实证方法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以下三方面的能力充满期待:81.1%的学生希望提升“实证思维”,提高“批判性思维”的有75.3%,在“大数据挖掘能力”“数据可视化”和“编程能力”方面得到提升的占72.4%。

除课堂学习外,“阅读相关书籍”(57.6%)、“阅读知乎、微信公众号等”(51.4%)和“参加相关的研究项目”(38.7%)及“线上课程(慕课等)”(32.5%)是学生采用较多的途径。近年来,各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都加大对研究方法课程的培训,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的目光。调查样本中,77.0%的同学参与过课外培训,“满足学习兴趣”(46.5%)“学校课程不能满足学习需求”(33.7%)和“学习最前沿的学科知识”(29.4%)是促使他们前去学习的原因。印证了青年学生对实证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强烈的需求。

(二)课程有用性

为了说明课程的有用性,我们使用了5分等级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打分。结果显示,中等以上课程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3.21)和“传播研究方法”(3.19)两门。有四门课程超过2分:“基础统计学”(2.78)“受众调查”(2.31)“数据新闻制作”(2.28)和“市场调查”(2.14)。像“高等数学”(1.65)“概率论”(1.54)“线性代数”(1.52)对文科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认知度较低。

学生对课程的有用性的评判与其所学专业是否有关系?笔者通过方差分析得知,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对课程有用性判断有显著差异。具体说,媒体调查、数据新闻、广播电视学(前两者隶属中传,后者为浙江传媒学院)三个专业的学生打分最高,媒体创意和传播学两个专业学生对实证类课程有用性打分较低,如表3所示。

(三)对实证方法类课程的态度

为了解学生对所开设课程的态度,我们使用态度量表对其进行测量。Cronbach's Alpha值为0.828>0.6,具有较高的信度。

1.提取公共因子

通过KMO检验与Bartlett球度检验可知,KMO值为0.818>0.6,且Bartlet球度检验的p=.000。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四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59.9%。

根据每个公因子的载荷值大小以及对应题项的意义,将四个公因子(见表4)分别命名为F1:重要性感知;F2:学习积极性;F3:课程实用性感知;F4:课程安排合理性。重要性感知、学习积极性、实用性感知等三个因子是学生对实证类课程的主观判断,课程安排合理性感知则取决于学校对相关课程的安排。

2.课程有用性与课程安排合理性正向相关

将提取的四个公因子分别与课程有用性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学生对实证类课程重要性感知、学习积极性、实用性感知、课程安排合理性的相关性。

通过检验,课程安排合理性因子与课程有用性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262,p值为0.000,在统计上呈正相关关系。即,课程安排合理性与课程有用性得分成正比,实证类课程安排越合理,学生对课程有用性打分就越高。说明合理的课程安排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和转化,将课堂所学融入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感。其他三个因子与课程有用性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专业与课程有用性感知方差分析

将学生专业与课程有用性打分进行分析可知,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有用性打分存在显著差异(F=3.497,p=.002<.05,df1=6,df2=236)。其中媒体调查、数据新闻两个专业对课程的有用性感知最高。媒体调查、数据新闻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两个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其定位均与数据处理有一定联系,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均以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为主。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对其认知和态度也较为清晰和准确。

为了分析学生对课程态度的影响因素,将课程有用性得分、学生的专业作为自变量,态度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模型2为最优解,课程有用性得分和媒体调查专业两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最高,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为0.067,回归方程的显著度接近于0。从表5可知,学生所学专业对课程的态度具有重要作用。

四、实证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尽管调研对象所在的高校类型、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均存在一定差异,但通过对三所高校教师的访谈发现,目前三所高校的实证方法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共性,即教学课时不足、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师资匮乏等。

(一)課容量过大、课时不足

实证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老师条分缕析地讲授,更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研究能力。较大的课容量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受到束缚,一方面影响学生在实证课程中实践锻炼的机会,并最终影响学生对实证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浙江大学的黄老师提到,如果课容量较小,每位同学在课程实践中所做的事情与得到的锻炼就越多,最终学生们学到的知识也越多。另一方面,过大的班级容量也给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业的批改增加了压力,减损了教学中反馈机制的效果。浙江大学李老师主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面向博士及学术硕士,随着近几年学校扩招,课容量上升至40人,他坦言,“一个学生写3000字的田野笔记,40多个人是十几万字,仅有一周的批改时间,不可能全部改完。”

实证课程体量较大,目前均存在课时量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导致实证研究的教学内容被大量压缩,课程教授的广度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课时量少会使实证课程难以深入,很多研究方法的讲授大多蜻蜓点水、一笔带过,难以做进一步的探析。此外,多名教师均认为研究方法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而课程周期短,致使学生难以完成完整的实践,从而影响实证课程的授课效果。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课程,实证课程需要一定的思维逻辑训练与统计等知识技能的训练,这种连贯的训练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多位老师在实证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尽管在同一所大学读书,但学生的基础仍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这一情况在硕士生中较为普遍。有些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从未接触过研究方法,这使其在研究生阶段开始学习实证课程时难免觉得吃力。学生除了在基础知识的积累方面存在差异外,学术素养基础也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学术兴趣深厚,会积极主动阅览优质学术论文,积累实证研究知识,提高自身学术素养。但也有学生学术素养基础薄弱,“研究生阶段的深造主要为以后的就业镀金,没有心思读书”。

(三)师资匮乏、现有教师教学精力不足

前文所说的课时不足,一方面与培养计划有关,但也受限于较为薄弱的师资力量。优秀且有能力讲授实证课程的老师较为匮乏,这是多数高校面临的窘境。浙江大学韦老师谈到,研究方法的学习虽然仅有量化和质性两门必修课,但随之分化出多门方法类的选修课,浙江大学在此类课程的设置上仍比较欠缺,这主要受限于师资力量的不足。

此外,目前高校以科研成果作为教师的考核指标,对于教学部分基本没有严格的硬性指标,这导致老师不愿在授课上投入过多精力,此外一些行政事务同样分散了教师的精力。浙江理工大学的李老师提到,每带完一轮学生,批完作业,提交成绩,马上就要开始下一轮的授课,时间衔接紧密使教师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总结教学经验,思考如何完善课程。

(四)教材、教学设备不足

教材过时,难以找到适当的教材是不少教授实证课程的老师所面临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优质教材较少,教材的可选择性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知识更新过快,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变化。此外,多数高校没有配套的设备和实验室,受设备、实验室等基础设施限制,教师讲授实验法的较少②。

五、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实证类课程体系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面向新闻传播类学生开设的实证类课程主要是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基础统计学和数据新闻制作,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基础的定量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然而,实证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③蕴涵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奠定了研究的思维方式并决定了具体的操作化规程。通过调查已知,超过80%的学生希望得到实证思维的训练。据此可为未来实证类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如今的媒介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技术不断涌现,新闻传播教育要与时俱进,培养适应时代变迁的专业人才,这也对实证研究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有81.9%的学生认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开设实证类课程意义较大,有必要新增包括数据挖掘及可视化、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等前端技术课程,以及C语言、R语言、Python等编程类课程。

(二)丰富实证类课程教学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学生对实证类课程建议的开放题,通过NVivo对答案进行编码分析,有71份回答涉及“实践”,具体表述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等。实证类课程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实操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在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帮助。其次,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建议,如“结合实际案例讲解”。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浩如烟海,慕课、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平台丰富的资源中也不乏实证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通过调查显示,91.1%的同学认为参加课外培训对实证类课程的学习有所帮助,有助于其开阔眼界、掌握技能、丰富知识。教师可在教学中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外学习资源。

(四)把握专业特色,因材施教

新闻与传播学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是不容忽视的,应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合理设置安排实证类课程。④教学者应仔细研究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将实证类课程有机融入本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实证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为避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导致的教学问题,可以考虑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的方式,打造“初级入门+中级+高级”的系统化课程:面向新闻学院本科一年级全部专业开设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实证研究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塑造实证研究的思维能力。面向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开设量化研究选修课与质性研究选修课,教授有一定难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以实证研究的思维与方法打破知识间的壁垒,鼓励学生将实证研究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和研究之中。此外,邀请该领域有卓越成就的学者和从业者开展讲座,以达到扩展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目的。

(五)进一步激励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实证研究方法实践

作为“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创新项目”和新闻学院夏季学期学生实践项目,“子牛杯”调查征文比赛的开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实践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学生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课程所学的知识深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能让学生的实证研究不止于“子牛杯”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就要求扭转学生对于“实证研究方法只适用于研究”的误解。学生尽早地与业内的实践环节接轨并在课外的业内实践中充分运用课堂所学了解并把握传媒行业的发展节奏,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研究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到广泛的新闻传播学课题研究之中。⑤这不仅反哺给学生课堂所学,也有助于学生尽早地正确地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

(六)大数据对于实证课程的影响

访谈对象普遍认为,大数据与传播学之间存在天然的密切联系,大数据将是实证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如何利用大数据把实证研究发展得更好,是一个困难的命题。大数据涉及的隐私问题,是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同时,也有被访者指出大数据的有关研究更要求研究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拥有着扎实的实证研究基本功,而这也是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⑥

未来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实证研究方法课程,要立足于当今的媒介环境,放眼未来,将数据挖掘和可视化、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前端技术和编程基础知识融入教学体系之中。⑦

注释:

①王霞:《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教学改革浅谈》,《新闻传播》2016年第13期。

②王锡苓、姚慧、段京肃:《对实证研究方法课程在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现状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7期。

③张振亭:《试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演變》,《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④周翔、韩为政:《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教育中的现存问题与提升路径探析——以武汉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为例》,《河南教育(高教)》2016年第10期。

⑤石姝莉、王月:《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路径探究》,《新闻世界》2017年第3期。

⑥奚畅波:《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构与进路》,《科技传播》2018年第10期。

⑦祝建华:《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专业设置、学生技能、师资来源》,《新闻大学》2013年第4期。

(作者王锡苓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伟群、杨雪鹭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研究生。在本课题调研中,浙江大学韦路老师等、浙江理工大学部分教师、浙江传媒学院罗兵老师等给予大力支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柴梓、李钊等亦有贡献)

【特约编辑:吴婧;责任编辑:陈小希】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实践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