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精神”渗透下的幼儿晨间体育活动的变革发展

2019-09-10秦文霞

山西教育·幼教 2019年6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师幼变革

秦文霞

临床医学领域根据生理学的特征指出:幼儿时期特别是幼儿进入4岁以后,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正处于敏感高发期,进入该时期后,幼儿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等综合能力迅速发展,动作控制能力增强,各种运动技能逐渐提高,能进行非常复杂的身体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正常情况下,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2小时。”可见,体育活动对幼儿的身体发展具有根源性的作用。

幼儿喜爱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特点的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游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到限制。二是许多游戏都含有生理活动,如大肌肉活动骑车,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新陈代谢,并且增强体质。实验表明:游戏有利于提高幼儿体能,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

“游戏精神”从幼儿的本质阐述了“幼儿游戏”的重要性,传统、固化的幼儿体育活动所流失的游戏特征该何去何从?我们以自主自由、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为指引,以促进“幼儿身体发展”为根本进行思考,总结出传统幼儿体育活动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具有强势的主体意识,导致体育活动非幼儿自主活动,而是教师主导下的活动;二是以活动时间总长1个小时分析,自由分散活动一般安排30分钟,幼儿自由活动只能达到50%;三是幼儿在有限的1个小时活动时间内,自主选择的活动项目单调,自主创造机会缺乏,达不到充分愉悦的体验。由此可见,幼儿体育活动理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深刻领悟幼儿无处不在的“游戏精神”,为幼儿提供足够的体育运动空间、时间、项目和器材,创设幼儿身体感知运动发展的游戏条件,让幼儿接受更多的外部刺激,使幼儿的机能感到舒适和愉快,促进其身体机能健康发展。在“游戏精神”渗透下,我园晨间体育活动经历了四大变革发展。

变革一:拓展活动场地,综合体育游戏别开生面

变革前,我们习惯性地将软质场地划分成方块,以班级为单位对号入座相应的区域内开展分散活动、集体游戏、早操活动,幼儿的活动空间虽无墙体隔离,却在固定空间内运动,存在无形的“红外线”,幼儿甚至会担心过界,所谓“拳脚”受限。

变革后,我们不但将前、中、后三块软质和硬质场地整体规划,还充分开发边缘区域,将草地、硬质地整合开发,一共拓展出十二块体育活动场地,使体育游戏以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在各场地全覆盖,全发展。如,有水泥地面的騎行区,大型玩具之间绳索触跳区,轮胎围绕的足球区,倚墙悬挂的投篮区,钻笼下悬的软梯翻越区等,每一处角落、每一处墙体、每一处高悬的大型器材处,都变成了幼儿综合体能运动的游戏区。

以足球场为例:之前是围合在墙边的一块长方形区域,大概50平方米左右。每天会选择足球场的幼儿大概12人左右,因场地限制而导致幼儿跑动距离短,达不到充分的对抗运动。有的幼儿说踢球太简单了,而且足球一直会被踢出去。幼儿运动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更大的运动空间,现有场地已经不能够满足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挑战需要,所以场地的革新对幼儿的发展存在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我们围出来一个大概100平方米的球场,能够让幼儿充分地跑动起来,满足了幼儿在体育锻炼中对运动量的需求,促进了幼儿跑跳能力的发展。

变革二:整合器材资源,挖掘体育游戏百花齐放

变革前,我们在运用器材时,单向思维主导着游戏情景的创设,只是用一种器材进行建构或铺设。幼儿在单一的器材中重复着单一的运动,兴趣度受限且不持久,缺乏有梯度、有挑战的运动探索和趣味性。

变革后,运动器材重新进行按需整合,以游戏项目为主导,选择可利用的器材,综合起来建构运动情境,使幼儿与器材的互动更多样,更丰富。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后,幼儿的运动游戏情景不再是单一的动作练习,而是与不同的器材互动,体育游戏的情境能够满足幼儿基本运动和挑战的需要,游戏玩法多变多面,幼儿尝试着不同的身体运动,尝试着身体运动不可预测的挑战和趣味,提高了幼儿身体运动的动作难度和体能消耗,提升了幼儿身体的灵活性和运动能力。

以轮胎油桶爬梯为例,原来将轮胎在足球场边紧密地围一圈,单层高度无挑战,幼儿在轮胎上基本进行着爬或走平衡的练习,有的一直走,有的走走坐坐,有的爬爬看看,可见,幼儿走一圈所经历的运动简单,路线空间简单,幼儿在走走停停中无紧张感和好奇心,身体动作发展受局限。在幼儿具备基本的平衡能力后,我们将油桶、爬梯和轮胎进行深度的综合利用:如轮胎不只是开展单行线的平衡游戏铺设,而是垒高堆砌成圆形小山,让幼儿的攀爬有了高度;如将轮胎垒高后和爬梯结合,幼儿可在具有悬空高度的爬梯上运动,并且跳入圈内用臂力支撑身体爬出来;如轮胎和油桶结合,利用轮胎搭建从低到高的梯度,然后爬上油桶往下跳,或者在轮胎之间放置油桶(有空隙距离),幼儿在走或爬上油桶后感受滚动带来的身体平衡运动感。诸如此类,多种器材的综合建构,不断丰富体育运动的游戏情境,提升了体育运动的游戏难度,促进了幼儿感知和身体运动的敏捷性,发展了幼儿身体运动的拉升感和运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了个体的运动技能、身体适应能力和灵活性。

变革三:循环专项结合,促进体育游戏自主发展

变革前,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策略是班级一周循环式,幼儿每天在固定的场地和固定的器材互动,开展专项体能的游戏运动。幼儿在同一时间内的身体运动和体能发展具有被动选择性,并不能真正实现体育游戏的自主和开放、自由和创造。

变革后,幼儿体育活动以大循环和专项两种形式开展,即每周有大循环体育运动和专项运动时间。大循环时间,十二块体育活动场地全部开放,幼儿可以自主、自由地选择到不同的场地,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游戏,尝试不同的体育运动器材,获得身体多项机能的运动体验和发展。专项时间,幼儿可以预约某一块体育活动场地,开展以某项身体运动为主的体育游戏,既有身体运动的均衡发展,又有身体运动的发展。

以大循环运动为例,幼儿的身体素质主要分为七项,他们分别是爆发力、耐力、敏捷性、速度、平衡力、协调力和柔韧性。幼儿的基本动作主要是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和攀登等,我园开展的十二个运动游戏考虑到了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每个体育游戏均体现1-2种核心价值,如游戏“梯桥爬爬”的窄道移动、旋转、悬空和包围等,其核心价值是身体控制和平衡动作的发展;“灌篮高手”的抛球、接球、拍球等,其核心价值是器械操控动作的发展;“攀登城堡”的悬垂、钻爬等身体移动动作,其核心价值是身体控制的发展。幼儿在每个体育游戏中的运动情况以手环颜色给予参与肯定,以小星贴纸给予奖励。大循环体育游戏的场地覆盖面大,运动器材种类繁多,可选择范围广,带来的是幼儿运动空间广阔,犹如浸入体育游戏大世界,可实现最大效能的运动体验获得感。

变革四:亲密师幼互动,提高体育游戏运动效能

变革前,早期存在着教师主导,幼儿被动的不适宜的师幼关系,即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和参与基本是教师主选、主设、主张的状态。当“游戏精神”为教师认知后,师幼关系出现了转变,教师有意识地把主动选择权归还了幼儿,但是也出现了“放羊”的师幼关系,即教师成了旁观者、护导者和记录者,师幼关系又成为了消极状态。

变革后,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身份落地开花,师幼关系不再是“你玩我看”的画风,而是师幼一起玩的情景。师幼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适度互動,使幼儿体育活动中既有幼儿自主选择的空间,又有幼儿自由创造的机会,更有丰富愉悦的运动体验。

以“灌篮高手”为例,我们设置了不同的球类运动游戏场景,有定点拍球、有直线、曲线运球、障碍物运球、不同高度的立定投篮等。教师早期基本是幼儿拍球的点数者,运球的观察者,“投篮”的裁判者,幼儿在运动,教师在静止,师幼关系僵化无灵动感,导致幼儿的投篮动作不规范,幼儿运球无速度。我们以陪伴激励幼儿体育运动为师幼关系转变的枢纽,以明确二级评价让教师在观察幼儿运动的时候目标明确,操作有效。结果发现在体育运动游戏中,共同运动、互相竞赛、主动支持的师幼陪伴式的运动关系,缩小了师幼距离,提高了幼儿在体育游戏中的专注力,激发了幼儿坚持勇敢的运动品质,幼儿会主动向更困难、更复杂的运动层次发起挑战,参与度也有明显提升,师幼互动张弛有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幼儿游戏时经常存在教师是导演,幼儿是演员的现象,教师“精心准备”的游戏剥夺了幼儿自主的机会,使幼儿自主性发挥也受到了限制。我园四个层面的晨间体育运动变革,带来的是教师教育理念和行为的转变,带来的是体智能和“幼儿游戏”的深入融合,更是幼儿身体机能的动作和体能的挑战性发展。四个变革拓展了运动空间,解放了幼儿手脚,开发利用了资源,转变了师幼关系,既是将“游戏精神”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也是将自主自由、愉悦创造融入教师教育理念的强心剂。我们发现,变革后的体育游戏结构更合理,更具有发展性,融合了幼儿身体机能的全面发展需要,让幼儿在自主搭建体育游戏场地,自主选择体育游戏中,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尝试、自我挑战、自我愉悦、自我发展。可见,“游戏精神”中的自主精神对于幼儿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游戏观念和行为,放手让幼儿做,才能让“游戏精神”落地开花,让幼儿在游戏中如一尾小鱼,自在游弋,自主前行。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师幼变革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 开展师幼有效互动
卷首语
幼儿园师幼互动现状调查研究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师幼互动那些事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