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

2019-09-10罗艳贞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癌前病变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均为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将6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其观察指标:手术指标、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完整切除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研究组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能有效的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6-056-02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临床上接诊的消化道癌症患者人数不断增多,且逐年递增,呈现年轻化趋势,对于早期消化道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在接受消化道内镜检查后确诊后,可通过内镜下进行剥离,相对于传统手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手术操作难度较大、风险较高,但是优点是可以完整切除较大的病灶,且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患者而言,是一种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案。本次研究中,选取了60名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均为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将6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对照组中,男性有14人,女性有16人,年龄区间在38-69岁,平均年龄为(50.72±2.43)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有12人,女性有18人,年龄区间在37-70岁,平均年龄为(50.38±3.45)岁;本次研究在开始入组之前,已经取得医学伦理会批准,所收集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完善CT、MRI、病理等基础检查,确诊为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②具有手术指征,癌前病灶直径小于20mm;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患者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预期受益较小,预期风险较大;②身体状况无法耐受手术治疗;③凝血功能障碍、急性感染、严重精神疾病;④在肝、肾、心脏等严重器官疾病;⑤同时伴有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

1.2方法

對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具体措施如下:手术前8小时,让患者禁饮禁食,采取静脉麻醉,协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在内镜下观察患者的病灶位置,使用氢离子电凝标记病灶边缘,随后在病灶边缘多点注射肾上腺素1mg+靛胭脂5ml+玻璃酸钠混合液,每个点分别注射2ml,观察是否阳性,随后确定剥离范围,使用针状刀标记外侧黏膜,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基底后断离,将标本取出,剥离过程中采取粘膜下注射,在结束手术操作前,将病变根部完整剥离,确认创面组织残留、穿孔以及出血状况,操作完毕后,使用止血钳止血,手术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1.3.1疼痛程度   研究人员采用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让患者对疼痛进行自我评价,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

1.3.2    根据研究要求,将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创面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完整切除率统计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产生的数据,按照数据类型进行分类,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计学软件(软件版本:SPSS20.00),计算完毕后,(P>0.05)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数据,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对比,研究组无一例重度疼痛,无痛患者4例,轻度疼痛患者人数大于对照组,中度疼痛人数小于对照组;对症患者中,未出现无痛患者,重度疼痛患者有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研究组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完整切除率对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对于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而言,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层,患者在接受内镜检查确诊后,可采用外科手术将病灶组织进行切除,也是以往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是常规手术对人体消化道正常解剖结构有一定的破坏性,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患者的机体创伤较大,不利于术后恢复;随着内镜下手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消化道癌以及癌前病变中使用广泛,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能够一次性完整的将较大的病灶剥离,为后续的病理分期提供指导,但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相对于传统手术而言,操作困难度大,对医生的年资以及熟练度要求高,手术时间较长。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最早源于日本,随着消化道癌患者人数的增多,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有报道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以通过内镜检查、染色,在手术操作前,先确定病灶位置以及大小,随后再进行剥离,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小,创伤小,整体愈合效果佳。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但是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再将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对比,研究组无一例重度疼痛,无痛患者4例,轻度疼痛患者人数大于对照组,中度疼痛人数小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患者中,未出现无痛患者,重度疼痛患者有6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切口小,患者的疼痛程度轻;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能有效的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庞霄君,丁秋龙,潘文胜.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胃体上部穿孔一例诊治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9,34(3): 267-269.

[2]俞娜,沈薇,李爱华,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中使用碘伏维持镜头及透明帽清晰度效果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9,31(2): 118-120.

[3]丁斌虎,白育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8):1372-1374.

[4]高晶晶,陈兴莲.心理干预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2):230-233.

[5]李凤东,王光尧.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3):87-88.

[6]牛应林,蔡军,李鹏,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治疗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的临床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7):508-509.

[7]段东来,孙亚新,张力,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安全性及手术操作体会[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4,26 (1):48-49.

[8]洪伟勤,王小忠,彭启全,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良性息肉,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44(19):58-59,60.

作者简介:罗艳贞,女,1985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民族:汉族;籍贯:广东佛山;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消化内科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职称:主治医师

猜你喜欢

癌前病变临床疗效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价值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比较
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祛萎健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