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对工具理性的重塑
2019-09-10祁瑶瑶
摘 要:不同于韦伯对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区分,也不同于卢卡奇、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所批判的工具理性,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的过程中发展了以对话论证、协商沟通为旨归的交往理性。他对从生活世界走出的交往理性进行了阐释,认为交往理性是以语言为媒介、以主体间的非强制性的沟通来达到共识,从而规范人的行为。交往理性对工具理性的补充使理性重新成为社会整合的力量。
关键词:哈贝马斯;工具理性;交往理性
理性是西方哲学思维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哈贝马斯指出:“理性构成了哲学的基本论题。哲学所使用的原理必须到理性中去寻找。”[1]理性概念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在社会的伦理秩序与道德建构方面,理性并没有提供有效的规范基础。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批判基础
马克斯·韦伯、卢卡奇、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对理性或进行重新阐释或进行彻底批判。但哈贝马斯认为他们的理性都是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理性并没有走出主体意识哲学的领域,忽略了理性的话语力量,对理性进行了片面性的理解。进而,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概念对理性进行了重构。交往理性依据两个以上的具有认知和言语能力的主体间的互动沟通,采用言语这种非强制性的力量,重新成为社会整合的有效力量。
1、对马克斯·韦伯理性认识的批判
韦伯把理性概念区分成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分别支配着合理性领域和价值合理性领域行动。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价值理性衰落,目的理性突显。人们盲目地追求经济上的繁荣促使了目的理性的增长。同时,为了了解和更好地控制自然,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科学技术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越来越脱离人们的控制,人的价值与意义被搁置一旁,而成了单纯的工具或控制的手段。相对于经济和国家等行为系统而言,韦伯忽视了价值合理性领域的价值理性对社会整合的作用。
2、对卢卡奇、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工具理性批判的批判
卢卡奇将工具理性批判引入到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上,认为当人们不是让行为规范与伦理道德而是让商品市场上的交换价值媒介来协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时,生活世界也就出现了物化。哈贝马斯认为卢卡奇看到了社会的病症并对资本主义物化与工具理性进行了批判,但他并未指出一条实际可行的消除这种物化的道路来。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理性进行了更绝对的批判,他们认为人类从使用工具的最初时期便历经了理性的工具化过程。哈贝马斯认为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没有看到启蒙理性所具有的合理化方面,尽管他们对理性失望,但他们并没有找到可以代替理性的一体化力量。
韦伯、卢卡奇、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理性的反思,在哈贝马斯看来都没有逃脱主体意识哲学的范畴。哈贝马斯认为理性面临的危机只有走出意识哲学,转向交往范式才能解除。要想克服主体哲学,打破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概念,哈贝马斯的方案是转向寻求一种新的理性:交往理性。
二、哈贝马斯对交往理性的阐述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是源于交往过程中的语言。交往理性概念是将理性置于语言与交往当中加以考察,它使理性的核心由控制转向沟通。“沟通的目的是要达成一种共识,而共识的基础是主体间对于有效性要求的认可。”[1]通过语言论证行为者的表达是否符合命题的真实性要求,规范的正确性要求以及主观的真诚性要求以及人与世界的相互联系,韦伯所说的目的合理性领域和价值合理性领域在此相互融合,构成了主体间相互交往的潜在背景,即共同的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植根于交往参与者的共同生活背景之下,这种理性不是预先设定的,它是去先验化的,它扎根于社会化的过程中。交往理性使处于多元化世界中的人们重新确立了既能说服自己也能说服他人的道德规范。在哈贝马斯看来,所有的纷争都能在交往理性的指引下得到解决。交往理性概念的提出使理性重新成为整合社会的力量。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世界的普遍无障碍的沟通。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与系统的理性化平行起来,工具理性有了交往理性的补充重新焕发出生机。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摆脱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局面。平等沟通和主体间的相互理解成了交往合理性的关键。每一个都是主体,都有平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力。人和人之间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相互沟通的关系;人和世界之间不是认识与改造的关系而是理解与被理解的关系。交往理性不仅是维护自我的观念,它是主体间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它为处在多元世界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三、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意义
哈贝马斯把理性由单纯的工具理性转换成包容工具理性的更具宽泛意义上的交往理性,突破了以往理性概念的狭隘性理解,拓宽了理性的范围。理性应该在人们相互非强制性的交往活动中获得理解并得到进一步阐释。更进一步说,理性应该体现在人们相互交往达成共识的理解过程中,而不是仅仅体现在人类支配自然的活动中。
社会发展到当下阶段,不能否认工具理性在其中所取得的成就,但它亦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人类为了保存自身,对工具的关注是必要的,但慢慢地减少了就其意义与价值的追问。但是在人类复杂的历史过程中,意义和价值的缺失成了当下社会的通病。社会的合理化过程离不开意义和价值的重建。哈贝马斯通过对工具理性的交往视角改造,获得了一个更具有规范建构意义的交往理性概念。通过平等对话,交往理性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加合理地规范基础。交往理性通过对工具理性的补充解决了工具理性造成的种种难题,主体间性在以语言为媒介的基础上建立的共识拯救了价值领域的失落,破除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参考文献
[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章国峰,哈贝马斯访谈录[J],外国文学评论,2000(1).
[3][日]中冈成文著,王屏译.哈贝马斯交往行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德]马克斯·韦伯著阎克文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祁瑶瑶(1988-),性別:女,民族:汉,籍贯:陕西宝鸡,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