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作品阅读教学谈

2019-09-10马臻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复仇

马臻

摘要:对鲁迅作品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设计专题内容,紧紧贴住最具个性、最为独特的地方,以作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用简明的几个问题,推动学生的思考,并层层深入鲁迅的精神世界。同时,要站在鲁迅的立场上,来思考他的爱与痛、希望与失望、决绝与犹疑。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鲁迅的立场和价值,产生某种内在的思考和感动,领悟他在中华民族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典范意义。

关键词:鲁迅作品阅读教学“复仇”专题

鲁迅是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现最多的作者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热门人物”。同时,鲁迅也一直是我阅读和思考的兴奋点之一。大半年来,我带领班级学生集体阅读《鲁迅小说集》和《鲁迅杂文选》二书,有一些心得体会,略陈一二。

一、针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设计专题内容

虽然是“热门人物”,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对鲁迅已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而且,情况似乎恰恰相反,很多学生对鲁迅的认知停留在一些简单的知识层面,对鲁迅的文章、文风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和体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有部分学生反复提出,鲁迅的作品怪异、晦涩、难懂,鲁迅的文风过于激烈,鲁迅的性格过于偏激,鲁迅对民族的批判太尖刻,等等。看来,鲁迅及其作品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这种难,不在于对一些经典的单篇作品的讲解,如选入教材的《记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故乡》《祝福》等,这些单篇作品的讲解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课例、经验,且内容更适宜课堂交流,教学起来并不太难。

这种难,难在一旦学生大量阅读鲁迅作品,就必然出现很多困惑和不解——往往不是对单篇作品,而是对鲁迅复杂而深邃的文学世界的某种整体性的困惑和不解。再加之当下网络发达,部分学生上网搜索鲁迅资料时,往往容易被某些具有争议的、甚至明显偏颇乃至恶意的批评鲁迅的文章所吸引。因此,在课堂内外的交流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就特别多。

由此,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针对性地做专题教学,深化学生对鲁迅的理解与认同。

比如,部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认为鲁迅在很多时候有犀利、尖刻乃至偏激的一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性和攻击性,这似乎与他们所期待的公正、平和、温淳的形象产生了距离。然而,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文章写作的一个方式问题,也牵涉到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气质与特点,因此,要解决学生的这一困惑,就必须回溯鲁迅的精神世界的构成,挑出其中易受争议的部分,结合相关作品进行探讨,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学生对鲁迅的误解。

鲁迅多次在作品中以自嘲的口吻,谈论过自己的尖刻乃至偏激,也多次嘲讽过那些自居公平、正义的“正人君子”。其文风的犀利尖锐,往往令人印象深刻。这一特征,我认为与他内心的某种“复仇”的情结关联甚深。加之不少学生在阅读《复仇》及《铸剑》等作品时,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因此,我决定针对这一问题,做一个专题的阅读教学。

二、紧紧贴住最具个性、最为独特的地方

我发现,学生产生困惑的地方,也往往是鲁迅最具个性、最为独特的地方。这恰恰证明了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发展史上,鲁迅深邃的精神世界,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性,而且依然对社会的主流阅读和常态心理构成了挑战。学生一旦深入阅读鲁迅,就会遭遇这些挑战。

鲁迅的许多篇文章提到“复仇”,他甚至还以之为题写过文章。一部分学生提出,鲁迅似乎有一套“仇恨”的话语,但限于阅读视野,他们还无法给出有效的理解。由此,我的专题阅读课针对“复仇”这一话题,做了一个设计:印发鲁迅的《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淡淡的血痕中》以及《铸剑》这些作品,并以“复仇”为主要的线索链条设计问题,层层深入地进行探讨。

首先,我要学生阅读《野草》中的《复仇》《复仇(其二)》。我设计的问题是:鲁迅笔下的“复仇”是向谁复仇?复仇的方式是什么?这种“恨”的感情具体表现出什么特點?挑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在分析中指出:鲁迅复仇的对象,是庸众。复仇的方式,是拒绝给庸众、看客赏玩和提供谈资。向庸众的麻木、自私、虚伪、猥琐、狡猾……总之,是向“无聊、干枯”宣战。这种感情的特点是诅咒和悲悯交织:一方面,对民众有深长的悲悯;另一方面,对其精神病态处,有深切的憎恨和诅咒,并将这种情绪提高到复仇的地步。

我们重点分析了部分段落,其中《复仇(其二)》是学生最感兴趣、讨论最多的:他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丁丁地响,钉尖从掌心穿透,他们要钉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悯的人们呵,使他痛得柔和。……可咒诅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

……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

他腹部波动了,悲悯和咒诅的痛楚的波。

遍地都黑暗了。学生发现,这种强烈的爱与恨,对应于文中的“悲悯”与“咒诅”。相关的细节描写,绘制出一幅爱恨交加、令人惊异的精神图景,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强大与独特。同时,经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这种“咒诅”的根源,恰恰是因为对于民众的广泛的悲悯与热爱。

心中汹涌的大爱,是鲁迅精神世界的根底。

三、问题导向,做简明但深入的探讨

然而,鲁迅的精神世界绝没有这么简单。因此,以作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用简明的几个问题,来推动学生的思考,并层层深入鲁迅的精神世界,是我的主要教学方式。

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阅读《颓败线的颤动》,试分析主人公“老妇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鲁迅的“复仇”情感,在这篇文章中有了哪些不一样的表现?

通过阅读讨论,学生普遍认识到,鲁迅笔下的“老妇人”具有某种深刻的自我投影,其痛苦的根源在于她的爱、悲悯和自我牺牲式的奉献遭到了背叛和唾弃,遭到了“怨恨鄙夷”“冷骂和毒笑”乃至“杀”!鲁迅式的“恨”与“仇”,其特点是大悲悯和大憎恨相互交织,最伟大的爱和最汹涌的恨超越了世间言语,最后成了爱恨交缠、充满矛盾、极其复杂、无法表达的“无词的言语”,在荒野之上奔腾恣肆。

在这一讨论过程中,我着重指出:鲁迅笔下的老妇人并没有因为内心的“咒诅”而走向真正的“复仇”,去报复那些她曾经为之无怨无悔地奉献过、牺牲过的人。恰恰相反,鲁迅的方式,是转化成一种“无词的言语”,一种话语书写,甚至是一种诗意的话语书写。而且,这种感情超越于语言之上,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超常的某种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

我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是:阅读《淡淡的血痕中》,试分析“恨”与“仇”的感情在这篇文章里,其对象有什么变化?“造物主”“良民”“猛士”分别有什么特点?

经过谈论,学生基本将答案确定为:鲁迅“复仇”的对象变得更“高”了,不仅仅是庸众、背叛者,而是指向“造物主”,指向整个世界,指向世界和社会背后的构造、心灵和精神。“造物主”是“怯弱者”,使人麻醉、遗忘,而又不敢使地球和人类衰亡。“良民”更是怯弱,不敢铭记,不敢正视,不敢反抗。“猛士”是“造物主”的挑战者,站在“良民”的对立面,他要改变整个世界猥琐的秩序和不义。“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背后有鲁迅的大愤怒、大勇敢、大悲愤,以及某种彻底的反抗、对立和决绝的意志。事实上,这里已经体现出鲁迅的某种独特的生命哲学。

鲁迅是一个为了心中的真善美而坚决前进着的人。

四、站在鲁迅的立场上思考和前进

理解鲁迅,就是要站在鲁迅的立场上,来思考他的爱与痛、希望与失望、决绝与犹疑。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鲁迅的立场和价值,产生某种内在的思考和感动。这种感动,才是一种真正的认同与维护。

本节课,我的第四个问题是:阅读《铸剑》,试分析眉间尺为何要复仇?“宴之敖者”黑衣人为何要帮眉间尺复仇?

通过讨论,学生发现,眉间尺报的是杀父之仇。“宴之敖者”黑衣人是为了“复仇”而“复仇”,是鲁迅某种情结和精神的抒发,是一种“复仇型”人格和哲学的诞生。“复仇”乃是人的精神、感情、生存和价值的本体。鲁迅将之作为一种生命的本然和哲学树立着。

小说《铸剑》中关于黑衣人有一段话:“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这段话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证明,鲁迅也曾深深地受过“伤”,但却依然无法忘却这个世界,心底涌动的大爱让他关注着世界。

黑衣人也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这些话语并不是说黑衣人没有仗义和同情,恰恰相反,是因为在流行的文化话语体系中,这些“仗义”和“同情”变成了“放鬼债的资本”,已经在陈陈相因的话语体系中变得虚假,不能体现出其本质。因此,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黑衣人之所以要帮助他人复仇,恰恰是对于真正的“仗义”和“同情”的某种执着而忠诚的坚守。只有这种忠诚的坚守,才能反衬出流行话语的虚假。

最后,关于这一话题的探讨,还需要回顾鲁迅的生平。我印发了钱理群先生《与鲁迅相遇》一书的最后一章《人间大爱者为死亡所俘获》的部分文字,并结合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分析了鲁迅这位在文化战线战斗了一生的“精神界战士”的心态。与学生以往印象不同的是,这位用犀利的语言不断投入民族文化论争的伟大作家,在犀利的背后,始终保留着生活中幽默、從容、旷达的一面,以及对于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的敏锐感受和无限向往。

鲁迅被誉为“民族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在实践和写作两个层面,立足自我,重铸自我——这也就是民族的灵魂。他在中华民族近现代转型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典范意义,昭示出人性的高度与深度。

这是我们最后的总结。

猜你喜欢

复仇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疯癫”
从戏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现代化解读
并购王融创“复仇”
“复仇”微信,微博办得到吗?
悲悯、诅咒、虚无
《聊斋志异》和《孜孜尼乍》中复仇女性的比较
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中的复仇探析
欧歌赛乌克兰“复仇”俄罗斯
阿联酋派战机支持约旦“复仇”
李娜无缘“复仇”小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