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五育”而“五维”

2019-09-10王益民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五色五育培养目标

王益民

摘要:“五育”是学校必须坚守的培养目标,“五维”是培养目标的一种校本表达,“五色花”则是“五维”的文化创意。由“五育”而“五维”,再到“五色花”,这个过程就是学校文化孕育的过程,也是面向未来的一次宣言。这个过程,体现集体的智慧,更体现出校长的文化领导力。

关键词:五育五维五色花文化领导力

校长最根本的职责就是充当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和领导者。“领导的任务是创造和支持一种追求校内每一项工作效率和伦理价值的态度,从而引领学校群体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在众多的学校精神文化要素中,“培养目标”具有上承学校的核心理念,下接学校的课程建设的中枢作用。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校本化的表达,这是校长文化领导力的集中体现。“校长有意识、有目的、有策略地运用人类基本价值观、我国核心价值观和学校共享价值观,去澄清、整合、认同、引领中小学师生的个体价值观,从而提高领导效能,实现中小学办学愿景。”本文试以一所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与文化表达为例,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培养目标的诞生、意蕴与发展,并论及校长的文化领导力。

一、“五育”:必须恪守的培养目标

一所学校,首先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也是校长的文化使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教育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意志,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新发展。这个培養目标,简言之,就是“五育并重”和“时代新人”。其中,“五育并重”重在四个字:一在“举”字,也就是行胜于言;二在“并”字,不可偏废,也不可偏执;三在“融”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在五育融通上下功夫”;四在“补”字,如体、美、劳,尤其是劳,势在必“补”。“时代新人”则重在三个词:一谓“德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谓“创新”,不逾矩,更创造新的“矩”;三谓“责任”,关心自己和国家的命运,更不忘人类之命运。

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要用哲学的眼光,超越世俗的视野,超越文化的壁障,始终把“人”的塑造看得高于一切,面向未来,关注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关注个体独立人格的培养和自由精神的张扬。

二、“五维”:培养目标的校本表达

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以“五育”为基本逻辑出发点,提出了更加具象化,更关注人的成长,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五维”目标,即: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观、创新力、强健体魄、美好心灵的未来杰出人才。

一是“中国心”。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培养的未来人才接受的文化是多元的,但其核心或者说基因,一定是中国文化。因此,我们的课程要包含如下三种文化形态:一是发挥基础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发挥中坚作用的革命文化;三是发挥固本与引领作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人才才有真实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做到心怀祖国、放眼世界。

二是“世界观”。为什么同时又要强调“世界观”,也就是要具有世界眼光或者世界胸怀呢?当下,世界多极化已不可逆,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联系在一起。作为一所以“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未来学校”为愿景的学校,世界文化的习得怎可缺失?

三是“创新力”。这是学校的特色追求,也是办学的初心。回答“钱学森之问”,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作为重中之重。为此,我们提出了ASTEM教育。具体来说,就是人文引领,基于中国教育传统,以科学本质教育为核心,以艺术为翼的教育范式,对科学知识贯通性认识,对科学精神人文化吸收,并最终形成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时代教育的“中国方案”。践行这样的教育范式,要形成一个核心——PBL(问题导向),两个融合——知与行的融合、解答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融合,三种方法——行与走、合作学习、项目学习,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这里,既有涵盖当代教育方针中智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因素,又有顺应科学发展观、全球化趋势的基本考量。

四是“强健体魄”。这几年,各省、市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都在对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监测,虽然整体数据有所好转,但离目标还是很远,要实现“野蛮其体魄”的愿景更是举步维艰。我们提出的目标不是一般性“达标”,而是要“强健”。所以,我们建设了包括游泳馆在内的诸多体育运动场馆,而且学校附近的市政体育公园也将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我们的“五大书院”包括“姚明书院”——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也兼有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功能。

五是“美好心灵”。《礼记·礼器》说:“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韩诗外传》也说:“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这些典籍都认为,美好心灵是美好的德行修养而非外表长相;而拥有美好心灵的人,是拥有美好的德行修养而又能知行合一的人。“美好心灵”就是有纯真之心、良善之心、尚美之心和信仰之心。

以上是对于“五维”的基本认识,其内涵还可以做进一步阐释。“五维”的灵感直接来自“五育”,同时也从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中受到启发。如果再上溯,还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六艺”,“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当然,其还有对于当代人才核心素养的综合考量。

综上可见,“五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系统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五维”是一个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准确地说,是一个目标的五个维度。系统而言,一方面,“五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的,每一个维度里面都包含有其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另一方面,“五维”又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和谐性。“五维”培养目标,是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后的一次综合表达。既有传承,更具发展。第三,主体性。在应试教育中,作为主体的人是被“边缘化”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由缺失了。“五维”目标面向未来,从人的成长的角度考量,提出成长的关键能力。第四,全面性。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主要偏重于构建教学体系、科研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等。这些固然重要,但还要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培育“全人”的教育体系。“五维”正是顺应了这一需求。

可以说,我们的“五维”培养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回归,是“立德树人”的新的表达式。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方向比努力重要。“五维”算是给我们确立了一个方向。瞄准这个目标,固本强基,聚焦突破,这是教育人之必达使命。

三、“五色花”:“五维”目标的文化创意

有了“五维”培养目标,如何形象地进行有创意的文化表达呢?一个看似偶然的机缘,“五色花”成了“五维”的文化符号,并成为校(园)徽的主图案。

“五色花”,顾名思义,就是由五种颜色组成的一朵花。“五色”分别是黄色、蓝色、绿色、红色、褐色。“花”则是以花喻人,喻儿童,寓教育。“五色花”,蕴含着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的教育事业之意。中旭天下教育集團邹晓东博士曾经说,“五色花”图案至少有四层含义:学校“五维”培养目标;“一花一世界”的基本教育理念;学校科创特色“ASTEM”的五项内容;古人认识、解释世界的“金、木、水、火、土”之“五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世界。同样,每一位学生也都是一个个绚丽多彩、值得尊重的世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世界,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这就是在强调儿童独立的价值。用一朵花来代表儿童,代表教育,代表教育集团的追求,代表一种美好,代表一种对于生长规律的敬畏,大概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是“五色花”所彰显的基本教育理念与逻辑出发点。

儿童是独立的存在,那么,儿童的社会性在哪里?教育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到底承载着怎样的使命?“五色花”,从黄色开始,顺时针,依次是蓝色、绿色、红色、褐色,分别对应“五维”的中国心、世界观、创新力、美好心灵和强健体魄。比如黄色对应的“中国心”,是中国灵魂、中国气派,它最直接的来源是我们的肤色,还有“炎黄子孙”的历史渊源。

《列子·汤问》说:“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人,也有不足,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补其阙”,成长为具有“五维”品质的社会人。这是“五色花”的人才观。

“五色花”,代表着“五维目标”,那么,我们如何去培养呢?

早在2016年11月深圳举行的2016国际教育高峰论坛上,邹晓东博士即提出了ASTEM教育,即人文引领的学科融合性教育。“五色花”的第三层意蕴亦指ASTEM教育的五个方面,即,人文(A)、科学(S)、技术(T)、工程(E)、数学(M)。

学校正致力于ASTEM教育。“五大书院”(孔子书院、爱因斯坦书院、艾思坦书院、姚明书院、云卫书院)正遵循着这一核心理念,并将通过各种课程予以实现:进行深度课程研发,我们的ASTEM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更注重在实际体验中成长;最核心的特点是在真实世界中解决真实问题,建立学习共同体,注重高级认知的培养。

我们把ASTEM教育镌刻在“五色花”里,是对于科创教育特色追求的宣言,也是寻找到实现“五维”目标路径的一种自信。“五色花”回答了我们秉持怎样的课程观。

关于“五色花”,我们不妨上溯到中国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起点,去看看“五行”。

“五行”,指自然界最常见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古人把“五行”的五种物质作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要素,并认为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等关系。“五行说”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数、医学、方术等方面有重要地位。《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孙子·虚实》:“五行无常胜。”世界是天人万物交融、互感、互应、互生的大生态系统。受此哲学思想的影响,“五色花”也传递着系统论、广义相对论等现代科学思想。这是“五色花”的基本世界观。

“五色花”的文化意蕴,则分别回答了教育的四个终极追问: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去培养?为什么这样培养?它是教育观、人才观、课程观和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学校文化不仅是学校历史的沉淀,更是当今和未来学校发展的主题。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由“五育”到“五维”,再到“五色花”,这个过程是学校文化孕育的过程,也是面向未来的一次宣言。这个过程中,体现集体的智慧,也体现出校长的文化领导力,“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却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因为有了这些,学校的发展目标更加准确,无论风雨,总有一种文化的牵引力,让学校始终运行在“立德树人”的轨道上。

参考文献:

[1] 谢翌,马云鹏.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2] 袁小平.中小学校长文化领导力的意蕴、结构与提升[J].教学与管理,2014(6).

[3] 季苹.“学校文化”的反思与再建[J].人民教育,2004(2).

[4] 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五色五育培养目标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我家的五色梅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五育互育”: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黑纹猫蹲守捣鸟巢
五色人小组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